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電影的敘事結構類似於《降臨》,現在(未來)與過去(現在)的交叉敘事,不僅是豐富人物複雜性更是對情節的批註。所以敘事上的技巧與結構無可辯駁,隨著映像的流逝,故事的發現也很容易了然於心。
關於《湮滅》中的腦洞和各種細節彩蛋,網上有各種各樣圖文並茂的解說,不得不說編劇確實心思縝密、想像力豐富異常。對於我來說,我更喜歡電影製作背後的故事。導演亞克力斯嘉蘭在成為導演之前,其實也是位優秀的作家和編劇,他創作的劇本驚變二十八天和特警判官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科幻佳作。對我來說,我最喜歡他改編自石黑一雄原作的文藝片《別讓我走》,讓我們見識到一位科幻編劇的細膩。
基因折射所帶來的生物更多的可能性,導演很好地展示給我們了。植物,動物,冰晶樹,人形植物,貫穿始終的折射產生的彩虹光芒啊,這些都很美。而且有別於其他科幻片,這種美的設計很細節,很特別,充滿了小幻想和一些小浪漫。影片為什麼取名叫湮滅呢?你只能能殺死的是你自己,但是,你沒辦法殺死更優秀和強大的你自己。最後人類的湮滅,可能來自於人類的進化。腫瘤細胞來源於正常細胞的突變進化,但是它卻逐漸吞噬了原本的機體和細胞。進化了的人類還是人類嗎?
妥協來自於改變自己和接受對方。雖然凱恩在「閃晃」中死去了,但他把自我的一部分留給了他的復制體,而他的自毀欲望也隨著他的死亡而結束了。莉娜從「閃晃」回到現實生活中,原先的自毀傾向也不復存在。雖然兩人都已不再是當初進入「閃晃」時的那個人,但他們回來時都帶著一個改變了的自我。他們過去犯下的錯誤在這個時候是無關緊要的。他們都接受了彼此現在的樣子。至於他們究竟是誰,他們只是兩個普通人,熬過生活的焦灼沮喪和自我毀滅的傾向,努力活下去。
這是一部乍一看頗為故弄玄虛的電影,雖然影片開始時的表達頗為不錯,包括如同糖水照片一樣的畫面以及女主思念男主時的音樂,都預示著是一部頗為用心的電影。只是,節奏推進的頗為緩慢,步步挖坑而不填土,加上節奏緩慢,讓人頗為覺得刻意的故弄玄虛,有的人都在懷疑可能有是一個爛尾的故事。陶淵明曾說過,讀書不求甚解。看電影也一樣,不要太在細節上較真,鑽牛角尖。那樣就好像小學語文老師非要讓小學生們把魯迅的文章一字不拉地背下來一樣荒謬!我們要從作者哪里吸收到的營養應該是他們最想表達的核心思想:即生命表現形式和生命轉化、輪回形式的多樣性,以及人類對宇宙了解的膚淺性。結局十分清楚明朗,兩個復制的產物聚集到了人間。較為反傳統,情節很跌宕。所蘊含哲理和對另一種層次的外星生命構想都很驚艷,而且沒有用語言硬說,畫面情節完整的表現出來思想湮滅。物理學家的選擇是生存形態的湮滅;出軌後的夫妻是精神湮滅;燈塔內絢爛的煙火是思想湮滅;其實湮滅很多種形態,那句台詞‘慢慢的我不是我,我變成了它’,很多人感慨看後細思極恐,就是因為我們其實很多選擇後,也對自己進行了湮滅。
由此可見,記憶也是電影討論的核心話題。若將記憶簡單歸類於大腦神經元的建立與鏈接未免太過草率,個體如何在宏大的構架下顯得足夠有分量,即是依賴於我們神經元建立與鏈接之外的靈魂了。所以再糾結於結尾對於身份的探討就有些不太恰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