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技術瓶頸、口感風味、健康環保雖然一直是人造肉備受爭議的問題,但是無法否認人造肉技術正代表「未來食物」的發展方向。
2019年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在納斯達克上市並成為人造肉第一股,再次激發了國內資本市場對於人造肉概念股的投資熱情。隨後香港植物肉品牌OmniPork在淘寶造物節公開亮相,國內人造肉初創品牌珍肉推出首款人造肉月餅,奏響了2019年人造肉導入中國市場的序曲。
2020疫情得到控制後,人造肉行業加速在中國的市場化節奏,各類產品密集上市:肯德基以1.99元5塊的推廣價預售「植培黃金雞塊」,星巴克推出包含5款「星善食」主義午餐,拉面說推出植物肉意面,喜茶跨界賣「未來肉漢堡,甚至李佳琪和羅永浩也在直播間為金字火腿的植物肉產品傾情帶貨。
這些商品絕大多數都會以短平快的方式銷售一空:肯德基的植物肉雞塊僅售賣幾天;用戶留言喜茶的未來漢堡開賣即售罄;金字火腿的股價也搭著直播帶貨的順風車收獲漲停。
對於目前的中國市場,還沒有任何一種穩定且較為成熟的面對消費者的人造肉產品,打上「未來」標簽的人造肉,正在網紅化。
一位人造肉行業從業人員告訴PingWest品玩,目前市面上的絕大多數人造肉產品多為合作的原料加工類制品,主要是以大豆蛋白或者豌豆蛋白為原料,通過擠壓成型、拉絲,再經過調味料加工制成,其口感和味道很像肉,但由於技術水平實際上存在很大差距。
「只要你花錢買過一些人造肉產品,都不難發現大部分產品都被吹過頭了。」這位行業人士表示。
PingWest 品玩記者去購買了喜茶近期推出的「未來肉漢堡」。與微博上網紅博主推薦的「口感幾乎與真肉幾乎沒差」、「熱量減半」、「很juicy」不同,這份只有半個手掌大、賣相與宣傳照極其不符、口味偏鹹胡椒味較重、且要價25元的漢堡著實讓人感覺有些不值。
一些消費者也表示踩雷,這份頂著「未來肉」標簽的漢堡不僅缺乏誠意,微波爐加熱的草率方式也是對口感大打折扣。
喜茶的這份人造肉產品從推廣開始就並不如前期的一些爆款產品一樣得到關註甚至制造熱點,但是對於一家追求內容的網紅品牌來講,「人造肉」的噱頭已經足夠喜茶打造好幾個產品故事,還能以此成為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喜茶之前,奈雪的茶也推出過三款人造肉快銷西餐產品,價格高,口感差是通病。不過對於這些網紅品牌方來講,他們在乎的是搶占市場,與持續性輸出創新產品,人造肉恰好自帶科技內容屬性。因此品牌方目前並不在意產品質量,也不在乎人造肉這塊‘肉’到底有多少技術含量。」行業人士向PingWest品玩闡述。
就市面上形成的這股人造肉產品熱潮來看,人造肉制造商與品牌聯名,從線下餐飲以及線上零售渠道售賣是目前開拓市場的主要手段。人造肉制造商需要各種機會培養國內市場進入消費者視野,品牌商家需要做出吸引消費的內容產品,兩者彼此需要。
不過這股市場化熱潮的節奏,對於人造肉行業來講或許應該慢一點。
目前大多數人造肉品牌是通過背靠上遊大企業和外部技術支持的方式實現商業化進程。
而較於如今已經相對成熟一些的美國人造肉市場,產品投入市場依賴於技術研發和供應鏈的推進,這也是大多數公司早期市場化速度緩慢的重要原因。而國內人造肉市場顯然在試圖越過這一階段,先行占領市場。
「國內人造肉市場剛起步,大家都很謹慎,走在前面的企業確實能夠先一步在消費者心中占據地位,但也意味著同樣大的栽倒的風險。」行業人士向PingWest品玩透露:「目前行業裡已經有聲音反饋一些企業過度搶占市場,概念大於技術,甚至出現‘唐僧肉’。」
「唐僧肉」可以理解為不合格的人造肉產品,其主要通過壓制和後期調味加工制成,對於初次接觸人造肉產品的消費者來講,無論從風味還是口感上,都會留下不太好的初印象。噱頭大於品質仍是人造肉行業目前的主要問題。
而對於受訪者所提到的行業內搶占市場的現象,除了各大人造肉創業公司與線下餐飲、品牌聯手推出產品以外,也有人造肉制造商開始布局品牌加盟店。比如Starfield星期零推廣的「青苔行星」植物肉未來餐廳的計劃。Starfield星期零是2020年國內人造肉創業公司融資最多的企業。
據其介紹,「青苔行星」主打人造蛋白的素食菜品,希望從飲食習慣與消費方式探索年輕消費者的接受度,其在營業初期也引入了從香港購入的Impossible Foods的漢堡,70%的顧客並非素食者。這種加盟方式的加盟費為12萬起。
對於剛起步的人造肉市場和投資者,這或許是比較冒險的行為,尤其是在技術還未穩定,產品尚未得到肯定的情況下,更不用說用這種方式推廣真正的人造肉。受訪的行業從業者認為:「如此加盟還未到火候,除了能更快的收到錢以外,可能並起不到額外的作用,對於整個行業來講也不是健康的發展狀態。」
一場沒有硝煙的人造肉暗戰正在行業內進行,無論是通過線上零售,還是線下餐飲吸引商家深度合作以外,國內的人造肉制造商正在利用各種機會分食國內市場蛋糕。
然而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講,「人造肉」仍然處於小眾圈層,絕大多數消費者仍不能將其與機械化壓制的「素雞」劃分,如何培養消費者從「結構分子和提取蛋白合成」的技術層面認知人造肉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此同時讓人造肉被更多人吃到,也是一大難題。除了人造肉的生產成本高居不下,與國外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不同,國內消費者更注重口感與品質。而目前市面上的人造肉產品多以漢堡、熱狗、意面等西餐為主,或者是節日類的特殊食品。
整個人造肉行業看似處於所謂風口期,但實際上又沒有那麼大的「風力」,因為最終還是要看人造肉產品本身。
無論是星巴克價格在59-69元不等的人造肉系列套餐,還是喜茶25元的未來肉漢堡,除去價格硬傷外,這些產品始終無法讓消費者吃出足夠的美味和幸福感,口感廉價、低性價比是目前絕大多數試驗者的反饋。
人造肉的確很可能成為肉制品的一個重要補充品類,但在技術、標準、供應鏈等方面尚未成熟的情況下,人造肉制造商們都需要踏實一點。與其不斷推出網紅化的聯名商品不斷消耗消費者的新鮮感,投入研發才是本職。而那些盯著人造肉想要用未來科技感制造噱頭的品牌商,也應該更為消費者負責,畢竟同樣的價格買一個真肉漢堡它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