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膜戰爭:「第三電極」的突圍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隔膜戰爭:「第三電極」的突圍 科技 第1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鈦禾產業研究院,作者:熊文明,編輯:劉愛國,題圖來自:IC photo

在新能源戰爭中,眼看著中國鋰電池公司一家家坐大,不甘心的美國人開始打起了電池內部的主意。

2019年10月30日,曾經的鋰電池隔膜巨頭Celgard,在美國聯邦加州北部地區法院奧克蘭分部,起訴中國深圳星源材質及其子公司星源美國研究院。訴訟理由為:侵犯其專利權、侵害商業秘密、不正當競爭、誘導違約以及蓄意干擾潛在經濟關係。

盡管三個多月後被美國當地法院駁回,但長篇肥皂劇般的訴訟風雲並未因此消停。畢竟,對於Celgard公司來說,現在能做的正經事也不多了。在曾經引以為傲的幹法隔膜領域,Celgard公司由於技術和價格優勢的逐漸喪失,市場份額被中國公司悉數搶走。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Celgard公司目前已經悄悄遣散了在中國的所有員工,隻留了兩個專門打官司的人:「失去技術的優勢和市場份額後,Celgard對星源材質的訴訟發難就是‘堂吉訶德’式的戰鬥幻象。」

這家2015年被日本旭化成收購的美國公司,現在的主業幾乎變成了靠滿世界打官司為生——從2013年開始,LG化學、SK、住友、MTI、Targray……但凡有點影響力的隔膜企業,半數都上了Celgard的起訴名單。但尷尬的是,Celgard大多以敗訴或和解告終。

隔膜戰爭:「第三電極」的突圍 科技 第2張

Celgard公司歷史訴訟案

為什麼是隔膜?

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為鋰電池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鋰電池奠基者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Goodenough)、鋰電池改造者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鋰電池優化者吉野彰(AkiraYoshino)。

一個鋰電池成績三位諾獎科學家,足以見得鋰電池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幾乎可以說,在新能源時代,鋰電池的戰略意義不亞於工業時代的石油。

但是如此關鍵的一個領域,在2000年以前幾乎全部掐在日本手裡。三洋、松下、SONY為首的日企,拿走了全球93%的鋰電池份額。同時期的韓國企業份額只有3%,中國更是一片空白。

怎樣才能制造出鋰電池呢?

首先需要四個關鍵材料: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

其中,看上去最不起眼的隔膜,反而是最關鍵的材料,被業內稱為「第三電極」。它既保證鋰離子的穿梭,又保護正負極不相互接觸。一旦隔膜功能失效,就有可能引起電池瞬間燃燒爆炸。簡單來說,隔膜的理化性能直接決定鋰電池的性能。

隔膜戰爭:「第三電極」的突圍 科技 第3張

鋰電池內部結構

問題又來了,當時的隔膜生產技術被美國Celgard、日本Asahi、日本Toray三家公司壟斷,別人是造不出來的。

隔膜生產有兩種工藝,濕法和幹法。而中國的濕法和幹法隔膜,都誕生於深圳一家民營企業——星源材質。

2003年的某一天,還在深圳南山區做顯示器貿易的陳秀峰辦公室裡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位東莞樟木頭的商人帶著一卷皺巴巴的白色塑膠紙告訴陳秀峰:「這東西可以賣到十幾美金一平米。」

這卷不起眼的塑膠紙無意間改變了陳秀峰的人生,也改寫了中國鋰電池產業的進程。

嗅到商機的陳秀峰開始打起了隔膜貿易的主意,但是隔膜的貨源都在日本人手裡。看不上中國市場的日本人,不僅要求提前數月打款,還要接受供貨廠家的嚴格審查,如果判定「有用於軍事目的的可能性」,則有終止發貨的風險。

面對供應商說漲價就漲價、說斷貨就斷貨的窩囊局面,秉性剛直的陳秀峰做出了一個瘋狂大膽的決定:

自己研發隔膜!陳秀峰和二哥陳良開始遍訪高人,找到國內高分子材料研究權威院校四川大學和廣東工業大學,與之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開始鋰電隔膜的聯合研究。2006年,星源材質在東莞樟木頭建成了國內第一條鋰電池隔膜濕法制造中試線。

兩年後,其又生產出了中國第一卷幹法單拉隔膜。體制內摸索了多年都未果的鋰電池隔膜技術被一家深圳民營企業攻破,此事驚動了中國新能源領域的泰鬥級專家陳清泰,專程從北京飛到深圳來確認。

在仔細考察過生產線後,陳清泰回到北京,興奮地給中央領導寫了一份內部報告。這份報告被高層領導一路批示到深圳,某種意義上為中國鋰電池隔膜的自主創新貼上了官方認證

很多進口替代的技術都是這樣,一旦被中國人掌握了,市場格局隨之天翻地覆。

曾經最高賣到十幾美金一平米的外國隔膜,如今進口價格已經被拉低至每平米5元人民幣,比10年前降了十倍不止。而國產幹法隔膜的價格,可以做到當年進口隔膜的1/30。

沒有這個前提,中國的鋰電池產業仍然被卡著脖子,電動汽車也發展不起來。

角逐全球戰場

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鋰電池產業鏈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國家。

高工鋰電董事長張小飛博士講述,2013年以前,國內隔膜主要依賴進口。隨著星源、恩捷、紐米等本土企業的成長,中國隔膜開始國產化替代。尤其是2014年,在中國電動汽車的利好政策刺激下,隔膜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高峰時全國有40餘家企業投入隔膜生產,爭相技術攻關。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隔膜的產能和品質穩步提升。

2013年,星源材質成為韓國LG化學的供應商,中國隔膜第一次出海,自此開始走向世界。

根據GGII數據,2019年全球鋰電隔膜中國占比55.9%,已經實現批量出口。除了少部分高端隔膜,國內市場對進口隔膜的依賴警報基本解除。6月12日在廣東惠州舉行的第七屆G20鋰電峰會,更是直接掛出了「全球戰場·中國力量」的主題。

從被卡脖子到成為全球主要供應商,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今,全球鋰電隔膜企業主要分布在中國、日本、韓國。

隔膜戰爭:「第三電極」的突圍 科技 第4張

全球鋰電池隔膜主要企業

從技術層面來看,日本仍然全球領先;從成本及產能規模來看,中國優勢明顯;韓國則介於中國與日本之間。這場隔膜領域的「三國演義」用一句話概括,日本擅長技術,中韓勝於成本與渠道。

對於中國鋰電池企業來說,接下來至關重要的一役在歐洲。

2020年,歐洲正式迎來碳排放大考,電動化進程開始進入快車道。然而歐洲的動力鋰電池供應相對短缺,產業鏈也不夠完善,給全球鋰電池企業帶來巨大的機遇空間。

如今,鋰電池產業鏈的歐洲本土化建設已箭在弦上,包括隔膜在內的各個細分領域頭部企業都面臨著「是否要在歐洲建廠」的戰略決策。

2017年12月,星源材質與德國飛馬集團、德國中國工商會共同成立了合資公司——星源飛馬新材料(歐洲)有限公司,正式進軍歐洲市場。2020年3月,其與歐洲鋰電池巨頭Northvolt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為其鋰電池隔膜的優先供應商,並將歐洲建廠列入計劃。

國內另外一家濕法隔膜的龍頭企業——恩捷股份也高調宣稱將布局歐洲和美國業務,計劃2022年完成兩個生產基地的建設,基膜產能合計15億平方米,塗布膜產能合計12億平方米。

歐洲一役,勢必將深刻影響未來幾年全球鋰電池產業格局。

打不贏,我罵你!

自從2015年Celgard被日本旭化成收購之後,美國公司基本退出了隔膜的江湖。但是美國人並不甘心被反卡脖子,開始了喋喋不休的訴訟戰。

Celgard起訴的關鍵主要在於幹法隔膜技術。但這場口水戰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雙方生產方法和工藝根本不同,技術邏輯也大相徑庭——Celgard與其說是告狀,不如說是商業騷擾。

雖然都是幹法隔膜,但是星源材質從原材料、工藝、拉伸技術來說,都與Celgard有著巨大區別——這就相當於大家都開燒烤店,你是德州BBQ,我是川式把把燒,你不能說我的店比你火,就是因為我偷了你的技術。

這是在無設備、無人員、無技術的三無狀態下倒逼出來的技術創新——當初面對美日技術封鎖,上哪都搞不來現成的生產設備,只能由本土技術人員自己琢磨,自造土槍土炮。

據一位長期主管建廠的高管回憶,在交了幾百萬學費、報廢了幾套設備後,最後是自己的設計人員把相幹零件一個個畫出來,分別找尋相應的工廠去制作,再拿回來自己拼裝成一臺機器。屬於完完全全的DIY——學不了別人,別人也學不走。

Celgard也搞不懂這其中玄妙,只能抓著幹法隔膜的概念說事——這是我最早搞出來的產品,現在你能搞出來,肯定就是偷我的!

你有技術,我有法院——市場上打不贏你,我去法院告你,去媒體罵你!

但畢竟美國法官也要尊重基本事實,Celgard在北加州法院起訴後的第三個月,當地法院駁回了他們的訴訟。

與此同時,星源材質也完成了一記漂亮的回旋踢,在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反訴Celgard及相幹方侵犯其「鋰離子電池隔膜的高固含量水性陶瓷漿料及其加工方法」的發明專利。2020年6月,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做出決定,對Celgard在中國相幹公司名下財產進行查封和凍結。

不過Celgard也是老江湖,乾脆破罐破摔,叉腰擺出一副長期罵街的架勢,以最大限度干擾星源材質在全球市場的擴張。

5月初,Celgard向英國法院申請臨時限制令,要求禁止向英國客戶出口產品;在美國本土也沒消停,到北卡羅來納州西區聯邦地區法院繼續起訴——一個地方告不贏,換一個地方再告,反正我們聯邦國家法院多的是,目的就是要讓你不舒服!

滿世界訴苦,滿世界告狀。在技術和產品上玩不出花樣的昔日隔膜巨頭,如今在從業者眼裡,已經淪落為一個喋喋不休的祥林嫂。

未來:底氣是什麼?

一件小小的訴訟案,將一家原本低調的中國科技企業推到了聚光燈下。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星源材質共持有專利196件,其中國內專利170件(其中有效專利122件);國外專利26件(其中PCT16件);單一國家專利10件(其中韓國2件,美國2件,歐洲3件,日本3件)——這些專利涵蓋全球隔膜制備所有主流技術,對專有技術形成護城河。

與此前中興事件(《華為們的戰爭》)略有不同的是,這次Celgard的訴訟拳頭,恰恰砸到了星源材質最硬核的護甲上,只能無奈當起了祥林嫂——更像是美國打壓華為的翻版,但卻被瞬間反殺。

很多行外人士會認為:不就是一卷隔膜嗎?只要搞定設備和配方,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天天出貨數錢了?事實上這一張薄薄的塑膠紙背後,遠遠不止這麼簡單。

2013年,剛簽下與LG化學的合作協議時,星源材質從上到下都沉浸在拿下大單的喜悅裡,完全沒有想到這是另一場艱苦戰役的開始。

據董事長陳秀峰回憶,短短半年時間內,韓國人居然提出了將近一百項技術指標要求。可這是大企業的訂單,也意味著中國隔膜第一次走向世界,不敢怠慢,硬著頭皮也要上。

當年靠土槍土炮搞出中國第一卷隔膜的那幫人,開始學習先進管理,模仿華為在企業內部建立了AQPQ項目組制度,規定24小時內必須回電子郵件,2天內必須有方案,1周內必須開始執行。

大多數創新都是從企業的實際問題出發。例如由品控部牽頭,專門在生產現場直接提出優化意見。雖然每一次改動都很細微,但每年都會給生產帶來幾十項優化調整,幾年的累積下來非常驚人。

最後創造了奇跡,所有韓方技術要求全部如期完成,平均開發周期只有兩周。「這個速度Celgard做不來,他們的技術開發周期至少要3個月,這只能是中國隔膜才有的響應速度。」

過去的十年,中國隔膜打天下主要依靠三件武器:成本、產能、響應速度。在隔膜研發和生產都已經十分成熟的今天,企業的技術進步乃至利潤,都是從一點一滴的細節裡摳出來的。

這些靠吃苦耐勞摔打出來的硬身板,都是中國科技企業走向世界的底氣。而未來的較量,還需要一些智慧大腦和軟實力。

中興事件的教訓仍然歷歷在目,雖然同樣憑借一身硬骨頭躋身全球四大通訊設備商,但企業合規管控的一個小漏洞,就讓對手鑽了空子,一度被其切斷水源而陷入被動。

早年中國科技和制造企業不聞天下事,埋頭拉車的居多。如今要跟全世界做生意,一些企業也開始有了自建護城河的樸素意識。未來留給這些企業更艱巨的任務是:作為全球戰場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企業要到國際市場上去參與標準制定,爭奪更大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1] 高工鋰電《全球動力電池產能「新基建」——歐洲戰場》,2020

[2] 高工鋰電《GGII:中國四大鋰電材料出貨全球占比均超55%》,2020

[3] 錢玉娟《鋰電池隔膜產業迎機遇》,2015

[4] 劉春娜《國外鋰電池隔膜產業動態》,2013

[5] OFweek鋰電網《LG化學與星源材質合作:出口分離膜專利技術》,2015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鈦禾產業研究院,作者:熊文明,編輯:劉愛國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