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撞到「天花板」了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車聯網撞到「天花板」了嗎? 科技 第1張

接下去的競爭會聚焦在體驗的細節

上周,騰訊車聯發布了 TAI3.0 版本,號稱兩個月能部署上車。不過在看完其中的細節內容後,我發現除去微信車載版這種獨家應用之外,幾乎所有功能都沒有了「新鮮感」,車企之間車機產品趨同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仔細想來,除去硬件層面的創新外,在當前以車機系統為核心的座艙系統中,我們很久沒有看見讓人「眼前一亮」的軟體新功能了。這也是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和不少行業內朋友交流下來的普遍感受。

當然,這並不是否定主機廠和供應商在這一領域的投入。最近幾年,我們也確實見證了智能化的車機系統的普及以及體驗升級。僅僅是導航這一核心功能,目前的主流產品的體驗都已經不輸手機,甚至有些和車輛結合的功能會更符合駕駛需求。

但我們依然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車機系統的創新好像已經有些停滯了。那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是什麼呢?

平臺期來臨

接下來說說原因。

(這裡先說明一下討論的前提,即在智能駕駛徹底解放人類的注意力,也就是 L4 普及之前。)

1. 功能創新到了平臺期

在智能車機系統發展的過程中,移動互聯網絕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開發者把手機端好用的功能和服務,通過二次開發的方式移植到了車內,包括導航、娛樂甚至更多的第三方生態等等,車機越來越變得像一個大號的智能平板。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確實有一部分應用很好地滿足了用戶在車內的需求。但是完成這一切之後呢,未來的方向在哪兒?

這又成了整個行業都還在思考的問題了。事實上,在基礎功能層面,各家供應商給出的方案區別都不會太大。那如何保證產品的競爭力?於是,我們見到了很多花裡胡哨的功能(供應商或者車企都可能是這類需求的提出者),但真正實用的少之又少。

車聯網撞到「天花板」了嗎? 科技 第2張

歸根結底,還是由於車機提供的很多服務無法和駕駛場景緊密結合。用戶通過手機就能做到的事情,硬要用車機來實現,考慮到手機的使用體驗往往遠好於車內大屏,因此體驗降級的可能性極大。

2. 交互方式短期難有巨大提升

車企在過去幾年,密集地把包括語音、手勢、面部識別以及體征識別等交互方式,一股腦地塞進了車裡。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原因很簡單,這些主流的交互方式,本質上是其背後的技術基礎決定了體驗,從而影響用戶使用車機的體驗短時間來看,這些交互方式的體驗不會有巨大的提升。特別是當人類的注意力需要集中在駕駛安全時,這些交互方式短期內能做到的其實非常有限。

車聯網撞到「天花板」了嗎? 科技 第3張

以語音為例,一套識別準確、反饋迅速且智能的語音交互,絕對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車機的使用體驗。但到目前為止,語音交互的發展已經到了相對放緩的階段,各家方案商的產品差距也不大。這就意味著我們很難再通過壓榨語音交互的潛力,來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了。同理,其餘的交互方式也是類似的情況。

3. 供應商和主機廠的關係「曖昧」

當用戶深度使用一套車機系統時,背後產生的數據無疑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數據代表了用戶行為和喜好,也有商業開發的巨大潛力。

車企習慣了掌握一切,因此希望把數據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很難和服務商建立深度的合作關係。但問題在於,車企沒有通過數據變現的能力和商業模式。從傳統企業向軟體驅動的新型出行公司 or 科技公司,不僅僅是喊一句口號那麼簡單,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決心。

所以除了一些巨頭車企有魄力和資本去 All in 結果未知的數字化轉型之外,很多車企並沒有底氣來支撐這件事。

而包括 BAT 在內的互聯網公司,是有數據運營能力和變現模式的。但車企很難在合作中建立信任,把數據交出去。因此,開發者只能在應用層發力,很難把自家服務和車輛底層系統結合,提供更符合駕駛需求的服務。

騰訊的 TAI3.0 號稱能夠 2 個月內部署,並且主動適配各種不同的操作系統,就可以看作是向車企示好的一個信號。但最終的效果如何?我在這裡先打一個問號。

除了車企自己培植服務商之外,車企和互聯網公司合資的方式似乎也成了新興的一種方式。但參考上汽和阿裡最後的結果,這種模式依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車企和供應商之間盈利模式,數據話語權之爭等等問題,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4. 未知的盈利方式

未來的出行行業,軟體是核心。這是行業的共識。但如何通過軟體盈利,卻還處在摸索階段。

在車機娛樂系統中,目前我們還沒見到清晰的盈利模式。類似特斯拉的付費使用以及威馬售賣系統皮膚等行為,也只能看做是一種嘗試。

對於用戶來說,在購買了整車這個昂貴的硬件之後,對於後續服務的付費意願其實是不高的。所以,車企如何持續的通過軟體,在車輛的全生命周期內持續獲得利潤,會是未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車企轉型提供出行服務?用戶和車輛的關係是否會改變?這些問題都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任何嘗試都有風險,車企需要打破傳統的盈利模式,就註定會是個漫長的過程。

未來在哪?

說了那麼多,我們也不妨預測一下目前智能車機系統的可能性。

我們經常把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分成兩個汽車智能化的重要部分。智能駕駛的方向很明確,但難點在於政策法規、技術等等層面,只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推進。

而智能座艙提供的想像空間更接近當下和用戶。我們想像了未來無限種可能性,但在當前的情況下(駕駛者注意力需要保持集中),好像沒人能找到破局的方法。

說說我的觀點。

1. 功能開發回是要和車輛相結合,提升用戶黏度。

我們在吐槽很多功能雞肋的時候,本質上是因為我們有更好的方式來完成這種需求。例如用車機點外賣,體驗顯然不會比手機更好。但在一些和車輛相幹的功能上,車機如果能打通全流程,那手機絕對是沒有競爭力的。還是以幾個最基礎的場景舉例,停車、加油充電以及保養等等,如果在車機上完成從提示到預約到支付,那用戶黏度一定是大於手機的。

在這背後,需要的是從軟硬件到第三方生態全部打通的能力,目前成型的方案還很少。

2. 需要通過軟體,嘗試新的商業模式。

除了傳統的硬件銷售模式之後,車企也需要嘗試新的商業模式。例如通過軟體系統按需銷售出行服務,或者把車的和更多場景結合起來。前一陣比較火熱的「地攤經濟」,就是很好的試驗田。新寶駿和博泰也已經在上海開始了相幹的嘗試。

車聯網撞到「天花板」了嗎? 科技 第4張

3. 汽車變成人類器官的延伸。

車聯網撞到「天花板」了嗎? 科技 第5張

這種可能性會隨著自動駕駛的普及而增加。當用戶在車內不需要集中注意力時,車機系統的形態也會發生巨大的改變。車內的人機系統可能會演變成基礎的硬件設施(例如各種顯示介質),而非現在這樣龐雜的多模態交互模型。當用戶進入車內,汽車就自動和用戶的隨身設備(可能是手機或者別的形態)連接,提供具有延續性的個性化服務。

當然,這種場景比較遙遠。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顯然還會有更多我們還沒想到的可能性。

不管怎麼說,即便我們目前很難在車機系統中發現 exciting 的新功能。但不可否認,車機系統的確變得越來越好用了。軟體改變了我們的用車體驗,這種變化也一定會持續影響整個行業。

車聯網撞到「天花板」了嗎? 科技 第6張

本文作者:大白

● 長按識別QRCode私聊作者

作者提問

問:你覺得車機系統還有哪些方向可以探索?

每篇 GeekCar 原創文章的作者會向大家提出一個相幹的問題,GeekCar 也很想知道大家的想法,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歡迎大家踴躍回答!

End

車聯網撞到「天花板」了嗎? 科技 第7張

點擊菜單欄「文章專欄」閱讀你更喜歡的分類文章!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