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2017年12月28日,由空間了望智庫、《國際太空》和《衛星應用》雜誌,以及「中國太空網」官方微信聯合組織的2017年全球十大太空新聞和中國十大太空新聞評選揭曉。本次評選通過「中國太空網」官方微信進行了公眾投票,並邀請了王希季、閔桂榮、戚發軔、葉培建等院士及其他數十位著名太空專家投票。綜合參考院士、專家和公眾的投票結果,最終確定了入選的十大新聞。「天舟-1飛行任務圓滿成功,中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全面勝利」和「北斗-3雙星首發成功,中國‘北斗’步入全球組網新時代」成為2017年的熱點,同時入選全球十大太空新聞和中國十大太空新聞。1.印度「一箭104星」發射創世界紀錄——2017年2月15日,印度在薩迪什.達萬太空中心(SDSC)成功利用極軌衛星運載火箭-XL(PSLV-XL)將1顆印度制圖衛星-2D(CartoSat-2D)和103顆小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將印度「一箭20星」的本國紀錄和俄羅斯「一箭37星」的世界紀錄一舉提升到「一箭104星」。
2. NASA發現土衛二具備生命所需基本條件——2017年4月14日,美國國家航空太空局(NASA)宣布發現土衛二上具備生命所需的全部條件。NASA通過「卡西尼」土星探測器的長期探測以及「哈勃空間望遠鏡」的遠距離天文觀測,確認了土衛二冰蓋下存在全球性海洋、熱液循環以及氫、二氧化碳等物質,具備了生命所需的基本條件——水、基本化學物質和熱源。NASA認為土衛二是太陽系中最可能存在生命的天體之一。
3. 美國舉行首次「太空軍旗」實兵演習——2017年4月17日至20日,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在波音公司幻影工廠的虛擬戰爭中心舉行了「太空軍旗17-1」演習,這是美軍首次針對空間對抗開展的太空部隊實兵演習,以磨練太空部隊的作戰技能和攻防能力,檢驗新近實施的以空間攻防為主要內容的高級訓練成果。8月25日又完成了「太空軍旗17-2」演習,形成了每年2次的制度化安排。
4. 美國衛訊-2衛星刷新單星通信容量紀錄——2017年6月1日,美國衛訊-2(Viasat-2)衛星發射成功,採用多點波束和頻率復用等技術,最大通信容量達300Gbit/s,是迄今部署運行的單星容量最大的衛星系統。隨著互聯網服務、移動寬帶接入等需求的不斷增長,高通量衛星(HTS)已成為通信衛星領域發展最快、潛力最大的一類系統,引領行業發展新趨向。
–
5. QB50國際合作項目成功實施——2017年6月23日,QB50項目第2批8顆衛星搭乘印度極軌衛星運載火箭-XL成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QB50科學衛星部署正式完成。該項目開展了迄今最大規模的地球大氣低熱層多點原位探測項目,由歐盟於2011年主導發起,國際上15家機構合作實施,來自23個國家的40餘所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參與了衛星研制工作,成為太空國際合作新典範。
–
6.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首次做到貨運飛船加壓艙重復使用——2017年7月4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執行第11次「商業補給服務」(CRS)合同任務的「龍」(Dragon)飛船成功返回地球。執行本次任務的「龍」飛船曾於2014年9月發射,與「國際空間站」(ISS)對接停留34天後返回地球。本次任務的成功標誌著太空史上首次做到貨運飛船加壓艙的重復使用,可大幅降低任務成本,提高發射頻次。
7. 天舟-1飛行任務圓滿成功,中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全面勝利——2017年4月20日,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1由長征-7遙二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截至9月,天舟-1與天宮-2空間實驗室開展了一系列任務,成功驗證了空間站貨物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天舟-1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載人太空工程第二步勝利完成。
–
8. 北斗-3雙星首發成功,中國「北斗」步入全球組網新時代——2017年11月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3B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24、25顆「北斗」導航衛星。本次發射的衛星是中國北斗-3第1、2顆組網衛星,開啟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發展戰略進入「最後一步」。
9. 美國重啟「重返月球」計劃——2017年12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太空政策令,重新啟動「重返月球」計劃。該計劃由今年重建的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主管制定,將採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以及國際合作的方式,以月球為「踏板」進行深空探索活動,最終目標是做到載人火星探索。美國空間探索重心的重大變革將對全球空間探索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10. 「下一代銥星」移動通信衛星系統開始部署——2017年12月23日,銥星公司成功發射了第4批「下一代銥星」(Iridium NEXT),全年共完成40顆衛星的部署工作,進一步推動其低軌移動通信星座更新換代。近年來,國外低軌通信星座領域發展如火如荼,目前提出的星座計劃已超過30個,將重塑衛星通信行業的整體格局,對傳統衛星研制、發射和應用服務模式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