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12畝的全新蛋鴨養殖基地即將建成,周圍鄉親們和農戶都要和我一起幹,銷路也越來越好!」近來,安徽省東至縣鴻慧禽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姚先紅幹勁十足。
今年33歲的姚先紅之前在浙江寧波打工,2012年年底,懷著對家鄉和農業的熱愛,回家從事養殖業。這受到了包括父母在內的鄉親的反對——年輕人幹這行「不體面」。
姚先紅沒有退縮,他轉變思路,提供技術和種苗,動員周圍養殖戶一起幹,再與批發市場合作,並且通過電商平臺外銷,形成產業規模。近年來,姚先紅又瞄準了蛋鴨市場,去年向周邊輸送了200萬隻鴨苗,打造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帶動周邊地區700多戶養殖戶一起創業。
返鄉青年姚先紅的奮鬥歷程是池州青年投身鄉村振興實踐的生動縮影。長期以來,池州市各級團組織通過典型帶動引導、創新服務模式等路徑,動員團員青年積極參與創新創業、產業打造、生態環保等工作。
幫扶創業青年走好發展路
34歲的陳飛之前也在寧波打工,2012年,他回到家鄉貴池區秋江街道高脊嶺社區,承包水塘養起青蝦。起初,養殖技術不成熟,夜不敢寐,生怕蝦子缺氧死亡。
秋江街道團工委書記蔣文君的到來讓陳飛的事業有了「底氣」。恰巧,蔣文君大學學的是生物專業,她與從事水產養殖科研的大學同學聯繫,為陳飛提供技術支持,同時找到相幹部門幫其落實扶持政策。
「以前養了20畝,現在又擴大了45畝,到了收獲季節,凌晨4點起來收蝦去市場,一畝收益就有5000多元!」陳飛感慨道。
為了在當地推廣水產養殖,蔣文君打磨出「阮橋社區稻蝦共作種養殖基地計劃」,參加該市「青春扶貧」項目與計劃大賽,為當地種植戶、養殖戶提供新的發展思路,讓不少創業青年走上了立體農業的新路。
蔣文君和同事還深入摸排創業青年用人需求,動員貧困戶前來做工,經常一整天都在走訪,夏天雙腿被蚊蟲叮咬發炎,至今留下傷疤。目前,秋江街道轄區內的仕卿板鴨廠、興安家庭農場等企業紛紛吸納貧困戶就業。
「疫情期間,我還在線上直播,幫助貧困戶銷售近40隻雞、1000多個雞蛋呢。」蔣文君說,能夠開動腦筋,幫返鄉創業青年和貧困大眾解決困難,自己特別有獲得感。
引導創業青年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
走進東至縣漕東村千畝農業綜合體項目,400畝荷花與青山藍天相互掩映,白鷺在水面停留、起飛、跳躍,一幅美麗的生態鄉村畫卷躍然眼底。
「這是‘村企合作’新模式,由村集體和企業共同出錢打造項目,項目盈利分紅給村集體經濟,反哺村民。」27歲的項目負責人陳俊介紹,該項目先後流轉土地1000餘畝,打造集觀賞性、參與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田園風情農業綜合體。附近的民宿正在建設中,均由當地企業「認領」投資。
同時,該項目帶動就業人數達上百人,人均年收益達5000元以上。其中,貧困戶可以投入1000元產業資金,項目每年按不低於20%的利潤進行分紅。
在池州市各縣區,扶貧超市和電商服務點也紛紛建立,其中也活躍著團幹部和返鄉創業青年的身影。在青陽縣朱備鎮將軍村九華後海扶貧超市,筍幹、幹豆角、葛粉等農產品成了遊客青睞的「網紅」商品。
這些產品由該村團支部書記汪順安和當地創業青年一起挨家挨戶收集而來,營業額全部返還給貧困戶,旅遊超市成為大眾脫貧增收的「加油站」。
「每件商品來自哪個農戶,我都一清二楚。在這一過程中,既加強了和返鄉青年的聯繫,也增進了和大眾的感情。」24歲的汪順安感慨。
在朱備鎮江村,電商服務站負責人陳立於2008年回鄉創業,接手了瀕臨倒閉的本土企業老木榨油坊。近年來,陳立一直堅持傳統榨油方法,嘗試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並在團組織引導下,通過電商平臺幫助村民代銷農特產品。
有了家門口的「經銷商」,村民們家裡收獲的農特產品,三兩也好,五斤也罷,都能隨時隨地拿到服務站銷售,2019年,該電商站點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近20萬元。
團青陽縣委書記胡一馬介紹,近年來,團縣委圍繞「如何提升鄉村創業青年助力扶貧積極性」「如何突破創業瓶頸」等關鍵性問題展開調研。一方面發揮鎮村團組織作用,主動摸排、聯繫在外奮鬥青年,另一方面依托團幹部「朋友圈」,輻射、動員周邊創業青年景為工作力量;同時,幫助企業解決可能遇到的產品價格認定、補貼申請等問題,並聯合相幹部門,探索建立「帶動扶貧」激勵制度。
團池州市委書記徐潔芳介紹,下一步,池州各級團組織還將積極構建青年人才工作體系,發揮好駐外青年人才聯絡站作用,凝聚各類優秀青年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
章小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07月30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