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 AI財經社 唐煜
編| 趙艷秋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帳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所有AI企業進入「死亡之谷」
「所有AI企業都已經進入‘死亡之谷’,穿越的周期我個人認為可能會在18-24個月。「曠視科技創始人&CEO印奇在7月29日的交流會上說道。
過去兩年,行業對AI的預期波動很大,時愛時恨,AI公司們先後經歷了資本市場以及社會輿論的捧殺和棒殺。瘋狂的融資和估值競賽後,AI公司因為盈利能力無法撐起高估值受到廣泛質疑。沙利文公司發布的評估報告指出,2019 年中國在 AI 領域的投資額與投資筆數大幅下跌。隨著2020年明星AI晶片公司Wave Computing破產,有投資人甚至說已經不再看AI的項目。
曠視科技早期投資人、啟明創投合夥人鄺子打趣說,早年AI剛出來,只要帶著「AI」兩個字,他們給個高估值就傻傻地投了。現在AI公司多了,過去認的價值很多公司都能做到,比如很多小區都有人臉識別,「現在AI公司還值那麼多錢嗎?」
企業創始人的心態也在這種市場情緒的波動中發生了變化,他們減少PR,抓落地、抓變現,也更加務實。
大家很期望知道經過起伏後,AI獨角獸企業的創業者們到底怎麼看落地和變現,看價值和估值匹配這些事。
印奇在昨天的會議上開門見山,他總結了AI產業落地的方法論,分為三個階段,而不是之前一些文章中談及的0-1和1-N兩階段。他認為第一步是0-0.1階段,在此階段,公司要驗證技術的可行性和產品價值,這是最難的一步。比如當時用人臉識別完成金融支付,技術和場景都不太成熟。之後在0.1-1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行業用戶願意買單,這才有了商業落地,公司開始打磨MVP(最小的可用產品)。再之後是1-N階段,公司開始用軟硬件一體的方式實現AI的規模化復制。
印奇還談及AI落地需要的組織架構。他說,這對他來說是最難的一點,今年自己也將重點花時間去做這件事。他認為,每一個小的產品落地過程中都需要一個4 in 1的組織架構,一個AI和行業背景理解各占一半的CEO,負責產品定義和資源配置;一個同樣背景的CTO,負責軟體開發和硬件開發;一個有很強AI背景的首席AI官,能夠在算法上做出突破;最後是一個營銷專家,能幫助把產品推向市場,同時也願意學習AI。
但實戰往往比方法論更骨感。在行業中,AI公司遇到的友商並不是另一家AI公司,往往是這個行業裡的傳統玩家。比如在安防領域,海康、大華在客戶關係、市場渠道和供應鏈已沉淀多年。一位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稱,這些傳統公司對場景的理解相比AI公司更為透徹。而且這些有實力的傳統企業又多是上市公司,資金充裕,正在通過和AI公司合作或者自研的方式,慢慢補齊算法這一環,對於AI公司來說是非常強勁的敵人。
而商湯科技創始人徐立也曾對AI財經社說,即使在手機領域,他們面臨的競爭對手也是傳統老玩家。
可以預見的是,這些AI落地的方法論,仍然要在實操中進一步進化和完善。
AI公司最終要活成「小華為」?
在落地和變現的動力下,AI公司的風格出現了變化,業務和商業模式也出現分化。
比如,商湯科技在過去強調公司的目標是AI要賦能百業,但這所需的資源非常龐大。從今年商湯的業務重點來看,除了智能城市、自動駕駛等主要業務外,商湯重點拓展的新業務包括教育和醫療。雖然沒有否認賦能百業,但商湯的打法正在聚焦。
另一家AI公司依圖科技,除了智慧城市業務外,把業務重點放在了醫療和AI晶片上。曠視則重點在手機、智慧城市和供應鏈三個領域。印奇稱,不會拓展新領域。
早期這些AI獨角獸們都是以算法為核心壁壘,但現實是單靠算法授權,掙不了多少錢。因此,商湯、曠視、依圖都脫下算法公司的外套,走上了軟硬件一體的道路。比如去年商湯在這家舉辦的大會上,一口氣發布了十幾款智能硬件。當時商湯科技創始人徐立曾以門禁系統為例回應AI財經社,這是因為市場上找不到和算法完美匹配的硬件,所以要自己做。
到底是因為算法賣不了好價錢所以必須搭上硬件,還是只有軟硬件一體才能讓產品變得更好?曠視科技CTO唐文斌的回答更為直接:「現在還沒到談商業模式的時間點,軟硬件一體更多就是在產品的緯度上。」
從實踐角度,軟體、算法、硬件在一起設計之後,印奇認為確實比每一項單獨設計的效果好很多,不是90分和99分的關係,可能是59分和20分的差別。「算法-系統集成-軟體平臺-軟硬結合,這是真正想在行業落地時必經的一個最小路徑。」印奇說,也許5-10年後,曠視會在AIOT的生態裡退一退,但是不會退到算法的緯度,至少軟體和元器件還會是公司的核心產品。
他稱今年曠視的KPI很簡單,只要三個業務打造出好的硬件:手機業務可能是一個軟硬化一體的特殊傳感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Q1能看到;供應鏈體系下會有很多有意思的AI機器人家族,能夠從端到端解決智能化搬運問題;城市物聯網場景下,會推出承載視訊結構化的硬件。
「一個AI公司只有算法和軟體,很難走到第三步。」印奇說。這也驗證了為什麼目前市場上的AI獨角獸公司扮演了既做軟體又做硬件、甚至系統集成的角色。實際上,這也是AI公司褪去光環、走向平凡的一步。有行業人士認為,AI公司如果走向商業成功,最終也要變成「小海康」、「小華為」,而不是一個「新物種」。當然,是否會出現新業態,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