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科創板新股首日「破發」應常態化
——科創板一、二級市場差價巨大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 董登新教授
大家知道,科創板首推註冊制,新股發行定價完全市場化,證監會不再動用行政手段干預其新股定價。更重要的是,科創板新股上市頭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這一點與港股不設漲跌幅限制有相似之處。也就是說,科創板在一、二級市場都是自由定價的,毫無行政干預與行政管制。
然而,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散戶並不認可機構網下定價——小散在二級市場上以實際行動完全否定了機構網下定價。
以2020年7月29日在科創板掛牌交易的愛博醫療(688050)為例,其網下定價(發行價)為33.55元,而其新股上市首日開盤價為188.88元,開盤上漲463%;上市首日盤中最高價290元,較發行價大漲764%,相當於發行價的8.64倍!上市首日收盤價240.50元,收盤價較發行價上漲617%。
另外,2020年7月9日在科創板掛牌交易的國盾量子(688027),其網下定價(發行價)為36.18元,其新股上市首日開盤價為280元,開盤漲幅674%;上市首日盤中最高價為399元,較發行價上漲1003%,相當於發行價的11倍!上市首日收盤價370.45元,收盤漲幅為924%!
在科創板,類似的「高溢價」現象多嗎?
我們觀察科創板推出一年來140隻新股上市首日漲幅發現,僅有一隻股票建龍微納(688357)上市首日「破發」,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率僅為0.7%。2019年11月和12月期間在科創板上市的股票,共有17隻股票上市首日收盤漲幅低於50%,這應該是比較合理的現象。
但在今年6月和7月掛牌科創板的股票中,有近20隻上市首日漲幅超過300%!
這是誰的錯?這是誰在瘋狂?難道真是網下詢價機構的估值水準太差?還是網下詢價機構人為操縱、故意壓低網下定價?
或者,反過來,因為二級市場的散戶並不認可網下詢價機構的估值定價,因此,散戶以報復暴炒方式完全否定機構網下定價?並在新股上市首日將其股價炒高至發行價的5倍或8倍?
很顯然,一級市場的「零風險」與二級市場的「高風險」存在嚴重不對稱!這是一、二級市場的嚴重分割與撕裂!這是很不正常的市場現象!
我們知道,港交所是一個成熟的國際市場,其一、二級市場是一個有機整體,二者完全融為一體,二者差價非常小,大多數新股上市首日收盤價略高於或略低於發行價,破發比例一般高達30%左右。因此,港股一、二級市場的投資風險與收益是基本相當的,因此,在港交所「打新」也是一種高風險投資,這與A股市場「零風險」打新是完全不同的。
2018年港交所主板共有128家公司實現IPO,其中,有65隻股票上市首日上漲,47隻股票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16隻股票上市首日收盤價正好與發行價一致。2018年港交所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比例高達36.7%。如果加上零漲幅,破發與零漲幅合計比例高達49%,也就是說,港股主板接近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賺錢,甚至是虧損的。
2018年港交所創業板共有72家公司實現IPO,其中,有50隻股票上市首日上漲,19隻新股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19隻股票上市首日收盤價正好與發行價一致。2018年港交所創業板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比例為26.4%。如果加上零漲幅,破發與零漲幅合計比例高達53%,也就是說,港股創業板有超過一半的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賺錢,甚至是虧損的。
2019年港交所主板和創業板共發行新股161隻,共有88隻新股上市首日收盤價高於發行價,另有73隻新股上市首日收盤價跌破發行價,全年新股破發比例為45%。
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美國股市全年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比例為23.78%。此外,新股上市首日漲幅在0-1%之間的新股占比為15.85%;新股上市首日漲幅在1-10%的占比為19.51%。也就是說,美國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漲幅不足10%的比例高達59.15%。
此外,這一年美國股市新股上市首日漲幅超過10%、不足50%的比例為25.61%;新股上市首日漲幅超過50%的比例僅為14.63%。
美國股市與上交所科創板新股上市首日表現比較:
註:美國股市統計時間為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上交所科創板統計時間為2019年7月22日至2020年7月22日。兩者統計時間均為12個月。
與美股相比,科創板新股上市首日漲幅不足10%的個股占比僅為2.1%,遠低於美股近六成的比重。由此可見,美股一、二級市場差價極小,新股上市首日除少數個股外,大部分漲幅不大,一、二級市場價差非常收斂。
那麼,科創板在已經實施註冊制改革後,新股在一、二級市場的差價卻十分巨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盤價較發行價高出三、五倍,甚至存在十倍差價。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科創板網下詢價機構並未有意識集體壓低新股發行價,以獲取溢價暴利,比方,2020年7月16日,中芯國際-U從港交所回歸A股正式掛牌,當天港股中芯國際(00981)收盤價為28.75港元(收跌-25.23%),而科創板中芯國際-U發行價為27.46元,上市首日收盤價為82.92元,較發行價大漲202%,相當於港股中芯國際股價的3.2倍!
這表明中芯國際在A股市場的網下定價是理性的、合理的,那麼,唯一可解釋的,就是二級市場的不理性:新股上市首日暴漲太離譜。
二級市場瘋狂「炒新」,當然不是註冊制的問題。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投資者過於偏好「硬核」高科技,投資熱情和投資激情太高;二是科創板擴容太慢,新股供求嚴重失衡,一年來,僅100多家上市公司,根本無法滿足大機構、大資金進場需要,一旦遭遇大資金集中流入,科創板所有個股就會被暴炒得人仰馬翻、面目全非。
因此,當務之急,加速科創板擴容,加大新股供給,一方面滿足高科技企業股權融資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滿足投資者需求,這將有利於改善科創板供求,平抑股價,讓股價信號真正回歸正常。
最後提示:既然科創板不再是核準制,那麼,它就應該有註冊制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