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章整理自:微雪梨,知乎
目前有一半的工作將由人工智能在15年內接管,
我們必須提高人類間的互動,
比如同情心、同理心等,
這些,是人工智能無法做到的。
——李開復
他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博士學位,
曾在蘋果、SGI、微軟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擔當要職,
擁有超過30年的人工智能開發經驗。
曾著著作《超級大國:中國,矽谷和新世界秩序》,
閒來無事時還給大學生寫了七封信。
他可以自信地在人工智能面前說一句:
我看透你了。
他就是,李開復。
多年與人工智能接觸的經驗,讓這位業界傳奇對人工智能有著更深入的了解,
以至於,每當李開復先生發表了有關人工智能的觀點後,
都會引起不小的騷動。
最近,英國媒體《Daily Mail(每日郵報)》再次爆出了李開復先生對人工智能的深思和討論,
本次騷動的主題是——
失業潮。
Dailymail:2019年,你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中國主管研究者揭露了大多數「高危職業」!
AD
李開復:還剩15年
人工智能(AI)對人類的影響一直是一個,
科學界覺得光芒萬丈,老百姓覺得頭疼腦漲的話題。
但有一個言論卻得到了大家的共識——
AI無疑具有兩面性,
它是一把雙刃劍。
人們一致認為,在AI將自己升到滿級之後,人類將會受到負面影響,
而科學家一直在做的,
就是幫AI把符文天賦點滿。
就在最近,在人工智能行業「潛伏」了30年的李開復先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這一看法將矛頭對準了人類
最為擔心的失業潮,
畢竟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不難發現,
每一次技術衝擊和生產力改革後,
隨之而來的往往是丟飯碗系列。
在工業革命時代,體力工作被大量機械所代替,
誰也不能保證,人工智能時代,
腦力工作者還能高枕無憂。
李開復先生對這一點持有不太積極的看法,
他認為,15年,僅僅15年內,
人工智能將取代一半以上人類目前所有的工作,
他表示,
就像工業革命時代農民的工作受到動搖一樣,
人工智能也將對現代人類的工作模式產生質的打擊。
他同時認為,危險的是,
許多人還尚未真正意識到這一點。
人們同意人工智能會產生行業打擊這一說法,但他們沒有意識到,
首先被打擊的,
可能就是他們自己。
所謂一個蘿蔔一個坑,
但是現在,人工智能要來收割了…
據報導,
人工智能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自我開發能力,
這些能力都是人類目前所不能及的。
想來也是,人類成為大師需要幾十年時間,
而Alpha Go給大師上一課只需要準備幾天。
但李開復先生的觀點並不完全悲觀,
他說:
「人工智能非常強大且適應性極強,但它無法完成人類所做的一切。」
李開復這番話中,人工智能所不能完成的,
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人性。
他的觀點是,
人工智能不能像人類一樣與人類互動,
他們不具有同理心或人與人之間的
同情心和其他感情。
也就是說,AI只可在笛卡爾《方法論》的機械世界中放肆,
卻無法觸及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的道德與審美高度。
而這,也被他認為是未來就業的關鍵所在。
李開復說,
AI還不能創建概念化或執行複雜的戰略規劃,
也不能進行需要精確手眼協調的複雜工作。
AI在處理未知和非結構化空間方面表現不佳。
為此,李開復建議,
為了讓AI不會對人類的工作產生巨大的衝擊,
那些已在工作崗位上的人們需要重新培訓自己的專業技能,
保證自己可以做到AI所不能做到的事情。
同時,
教育也必須大幅度改變,必須鼓勵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使人們更加個性化,
更加善解人意。
這不就是說…數理化已經快行不通了嗎…
最後,他總結說,
新一代的人們最需要注重的是自己的社交技能,
他們需要重新平衡他們的生活,
這樣,
才能適應即將到來的「大變革」時代。
由此看來,一味地追求專業化已經拼不過AI了,
在AI面前人類的腦力似乎如同弱雞。
但開發人類的同理心、同情心則是守護高地的重中之重,
做好這些,弱雞也可以吃雞。
那麼,未來究竟有哪些職業最有可能被AI衝擊呢?
又有哪些職業相對安全呢?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人類 vs 人工智能
幾天之前,李開復先生在「知乎」上發布了一篇文章,
叫做《365種工作的未來消亡概率圖譜》。
李開復先生在文章中描述道:
綜合牛津大學、麥肯錫、普華永道、創新工場等研究報告,我們預測出了未來
10~15年內365類工作被取代的概率。
以下是完整的預測結果:
從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
一些人類看上去很難的工作,在AI看來可能是非常簡單的;
一些在人類看上去很簡單的工作,
可能卻是AI的死穴。
我們先來一起看一下這幅圖中最容易被AI替代的常見職業。
而最讓人擔心的,便是排在第365位,有99%可能性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
電話銷售員。
電話推銷員(99.0%)
在所統計的三百多個職業里,
「電話推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幾率為最大,
接近百分之百。
即使沒有機器人的出現,這樣一個單調、重復、惱人,又毫無效率可言的工種
也是遲早要消亡的。
打字員或鍵盤工作者(98.5%)
在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打字員曾經也是一份很有搞頭的工作。
而今,憑借「打字」這一技能尚能存活的唯一職業也就是速記員了,
但可以想見的是,等到語音識別技術普及的那一天,
速記員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銀行或郵局職員(96.8%)
除了單調、重復,「低效率」也是造成某些職業被自動化取代的一大因素,
比方說銀行職員。
其做到代人習慣排隊了,排地鐵排掛號排奶茶排鮑師傅都不在話下,
即便如此,在銀行辦業務時排的漫漫長隊還是足以擊潰一個文明人的忍耐底線。
政府職員(96.8%)
研究人員在這里所指的是政府底層職能機構的職員。
在英國今年年初的一項調查中,
有1/4的受訪者認為,相比人類,
機器人有更好的從政能力;
66%的人認為,至2037年,就會有機器人在政府任職;
16%的人認為,在未來的一至兩年中,
就會出現機器人擔任政府官員的現象。
接線員(96.5%)
早在十幾年前,微軟便開發出了具有總機接線員功能的智能語音系統;
而近些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接線員的絕大部分工作
基本都可以被自動完成。
工人,以及瓦匠、園丁、清潔工、司機、木匠等工人
80%-96%
絕大多數來自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工作都被研究人員列為了高危職業,
而這些也是很多人在提到「機器人威脅論」時
最先想到的威脅。
事實上,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械大生產對底層工人生計的威脅便已是經久不衰的月經貼。
19世紀下半葉的英國,紡織工人群體內還多次爆發了對抗工業革命的暴動,
他們砸毀織布機,以宣泄失去工作的怒意,
史稱「盧德主義運動」。
AD
但這對於一個即將到來的時代來說無關痛癢,
重復、枯燥的工作終將被技術所取代。
財務師和會計師(95.9%)
與技能基礎,且日薄西山的電話推銷、打字不同,財務人員這樣一份要求不算低,
職業前景也被社會主流看好的職業竟有高達95.9%的幾率被機器人取代,
著實令人意外。
不過,財務工作的本質便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工作,內部存在著嚴格的邏輯要求,
天生就要求100%準確,從結果上來看,
機器智能操作的優勢的確明顯。
事實上,今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德勤、普華永道和安永相繼推出了財務智能機器人方案,
給業內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前台(95.6%)
機器人前台這兩年已經多次登上了新聞標題,
話題度最高的是由日本軟銀公司開發的Pepper。
目前,日本以及歐美多國都已經有醫院、銀行、電器店之類的機構購買了 Pepper,
作為前台接待人員使用。
客服人員(91.0%)
Siri誕生了這麼多年,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客服在技術上早已能夠做到,
剩下的就是普及化的問題。
近兩年,這類人工智能客服平台也逐漸成為了互聯網行業熱門的創業項目,其中某些產品的回答準確率
據說已經能達到97%。
人力資源行政人員(89.7%)
在未來,不單單是員工本身,就連負責招募員工、解雇員工的HR
也有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
通過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聊天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
機械HR能完成很多人力資源管理者所要求的基本技能。
今年3月,由北美著名獵頭公司SourceCon舉辦的一年一度的行業競賽中,
一個名為「Brilent」的機器只用3.2秒便
篩選出合適的候選人。
保安(89.3%)
矽谷Knightscope公司研發的 K5 機器人,
擁有GPS、雷射掃描和熱感應等多項功能,
並備有監控錄影機、感應器、氣味探測器和熱成像系統,自問世以來,
在美國的大型商區中很受歡迎。
即便偶爾也會有意外…
快餐店後廚人員(89%)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研究者將「廚師」的危機概率預測為89%,
八成不包括中餐廚師。
雖說當下類似披薩機器人、咖啡機器人、酸奶機器人之類的機械廚師已經問世,
但哪怕是再智能的機器人,看到中餐菜譜上的「鹽/少許」「味精/少許」也得死機。
保險業務員(81.0%)
另一個已經開始走向人工智能化的行業是保險業。
目前,多家險企已將智能科技引入到公司業務上,
主要應用於售後領域。
但業內預測,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將替代銷售人員,成為個人保險智能管家。
此外,今年一月,日本富國生命保險用IBM的人工智能平台Watson Explorer
取代了原有的34名人類員工。
這34名人類保險業務員也不幸成為了「機器人搶飯碗」大軍的先驅。
IT操作技術員(66.0%)
略有些諷刺的是,專家預測,人工智能將給很多公司的
IT部門帶來威脅。
它將取代IT部門里許多的例行公事,其中又以系統管理、服務台、項目管理與應用支持等營運面最可能受影響。
攝影師(50.3%)
而更令人驚訝的是,攝影師這樣一份依賴主觀審美的工作竟然也被判定為有
超過50%的可能被機器人取代。
在專家的評估中,圖像審美與其他藝術不同,
是可以被量化、數據化的。
而Google也的確開發出了一種試驗性的深度學習系統,
會模仿專業攝影師來展開工作,從Google街景中瀏覽景觀圖,分析出最佳構圖,
然後進行後期處理。
除此之外,藥劑師、翻譯、部分司機、屠夫、裁縫、麵包師、甜品師、配鏡師、秘書、火車駕駛員等都是「高危職業」。
除了上面這些容易被取代的職業之外,
當然也有相對安全的職業。
以下職業在人工智能時代將「夾縫偷生」,
我們一起來看看。
除了「人工智能科學家」本身不容易被取代之外,
心理學家也是一份相當安全的職業。
心理學家(0.3%)
從某些角度來說,機器可以勝任心理咨詢的工作,
因為心理咨詢原本就建立在這樣一種信念之上:
人類的情緒可以被有效地處理。
然而有些時候,急於處理問題恰恰是造成問題的原因,
機器顯然無法處理這樣的悖論……
酒店管理者(0.5%)
看過《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朋友自然會懂,
為什麼一家酒店的經營者會成為這個世界上
無法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
教育專家(0.8%)
我們在之前提到的那些人類獨有的、被視為最後堡壘的能力,
比如同理心與同情心,
都恰恰是機器所無法傳道授業的原因。
法官(4.1%)
人類的另一個無法被模仿的能力,
就是基於社會公義、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作出判斷的微妙平衡。
法律不是可以計算、生成的代碼,
人性博弈更是機器人無法觸及的領域。
雖然今年誕生了「世界上首個機器人律師」,
它的功能僅是幫助不懂法律的人寫出符合格式要求的申訴狀而已。
健身教練(5.0%)
機器人作為減肥顧問,能比人類更加客觀具體的看待問題,而且算法全面精準,
效果肯定會不錯。
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比不上看見一個真正練出了八塊腹肌的教練有激勵效果。
保姆、月嫂(5.0%)
同教育行業相似,
相比人工智能,人類另一個無法被機器模仿的特質就是同情心和情感交流技能。
因此,在保姆這類真正需要情感投入的職業,機器人盡管能完成大部分工作,
但終究很難代替。
音樂家、藝術家(6.0%-9.0%)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工智能如何完善,對人類而言,創造力、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
都是無法被模仿、被替代的最後堡壘。
除了上述,CEO們、助產士、福利專業人員、護士、土木工程師、牙醫、精算師、化學家、部分作家、高端獵頭、運動教練、經濟學家等也都是「安全職業」。
所以,小夥伴們,
總的來說,我們目前唯一能與AI抗衡的,
反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東西——
人性、道德與創造力,
甚至包括潛意識。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類技能要求,那麼,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小:
1、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
2、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
3、創意能力和審美能力。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徵,那麼,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大:
1、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
2、大量的重復性勞力,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
3、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里,不聞天下事。
誰也不知道在10~15年後,
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會不會像電影里那樣,
將人類的生存希望逼到角落。
而人們也無須因此過於緊張,
能拼的過人工智能的東西反而是我們人人都有的東西,
那就是與生俱來的人性的光輝。
為了盡量保證自己不被人工智能連根拔起,
我們需要這樣做:
1、了解自己的愛好特長,發揮挖掘優勢;
2、了解最火、最具前景行業,為行業轉換做準備;
3、轉變思維模式,把自己放在管理者角度;
4、保持學習習慣,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