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我預計小米的發展將經歷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營銷主導階段,這一時期小米無技術可言,外界亦認為小米是一家營銷型公司;第二個階段,小米初步認識到技術重要性並著手布局研發,但外界仍然認為小米無技術優勢;第三個階段,小米實現局部技術突破,外界開始重新認知小米,並承認它正在向科技公司轉型;第四個階段,小米成為一家舉世公認的科技公司。目前,小米大致處於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期。
小米絕對是個奇跡!
小米公司成立於2010年4月,至今不過10年光景,2019年實現營收2058億元,2020年躋身《財富》世界500強第422位;小米集團-W(HK01810)2018年7月上市,至2020年11月底市值約6500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5600億元),高出格力電器(SZ000651)市值約1500億元。
小米也是一個謎團!
小米身上有兩張刺眼的標簽,一張是「互聯網」,一張是「性價比」。
2016年之前,雷軍其實就幹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建立年輕人的「互聯網崇拜」;第二件事,給小米牢牢貼上「互聯網」的標簽。第一件事,雷軍成功了(這裡面也有賈躍亭的貢獻);第二件事,雷軍成功了一半。
為什麼說第二件事雷軍成功了一半呢?因為自2017年至今,雷軍開始做另一件事:撕掉小米身上的「性價比」標簽。
2016年之前的小米,高成長性毫無疑問得益於「性價比」觀念的培育;2017年之後的小米,發展後勁明顯不足,加之無法建立華為那樣的中產及以上階層的品牌影響力,「性價比」逐步蛻變成為小米的拖後腿因素。
雷軍的煩惱:大家對小米有誤解
日前,雷軍在亞布力論壇上說,高瓴資本的張磊前幾天去了他的辦公室,兩個人聊了兩個多小時,結果他發現大家對小米誤解很多。
什麼誤解呢?雷軍總結了一下,有三個:
誤解一:「小米產品都是中低端的」。他反問,「難道賣得貴才算高端手機嗎?」
誤解二:「小米的產品都是代工的,貼牌的」。他沒有否認小米的產品確實是別人代工的,但他說「代工也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生產模型,大家對代工有誤解。」
誤解三:「小米沒有技術」。小米到底有沒有技術?他說「這個問題很難直接回答」,他只是舉了一個例:「全年1/3的時間,小米手機在全球拍照領域都是世界第一。」
雷軍在演講中還提到,2016年小米陷入低谷之時他進行了反思,使他認識到要解決小米的困難只有兩個字,就是「補課」,他說他願意認認真真補課。但是在隨後的四年裡小米是怎麼補課的,他一個字也沒提。
雷軍說外界對小米有誤解,卻未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比如說誤解之一的「小米產品都是中低端的」,小米產品價格確實比別人低一大截,人們很容易用「一分價錢一分貨」的觀念看小米,自然,人們會把小米的產品放在中低端的位置上。必須承認,沒有比用價格衡量產品檔次更直接、有效的辦法了。
再比如「誤解」之二的「小米的產品都是代工的,貼牌的」,小米的產品是代工貼牌的,這不是事實嗎?怎麼到雷軍嘴裡就變成了誤解?即使人們對代工本身有誤解,也並非針對小米,蘋果產品也是代工的,誰看過庫克抱怨蘋果被誤解了?
至於「誤解」之三的「小米沒有技術」,雷軍自己也說不好直接回答。
我是這麼看的,雷軍把外界對小米的三個基本認知解讀為「誤解」,恰恰折射出其內心改變上述三個誤解的渴望。
小米成也性價比,痛也性價比
「性價比」是貼在小米身上最刺眼的兩大標簽之一,2016年之前(即小米早期),它為小米贏得年輕群體的喜愛立下汗馬功勞,但同時也給小米打上了「低端產品」的烙印,讓小米產品遲遲無法在中產及以上階層形成產品號召力和品商標召力,張磊說大家認為小米產品低端,只是說出了一個人盡皆知的事實。
可以說:小米成也性價比,痛也性價比。
必須對性價比客觀公正地評價。小米創立之初,走性價比路線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營銷策略,須知那時的小米完全談不上品牌影響力,產品也很難說有什麼突出的亮點,雷軍當時的影響力和今天亦無法相比,在品牌力、產品力,乃至領導人個人魅力都不足以對市場形成支撐的時候,創立一套令人心動的說辭然後讓大家對小米的產品怦然心動,無疑是最聰明、有效的策略。「性價比」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
歷史造英雄,當公眾及媒體關註力逐漸從樂視、小米(尤其樂視轟然倒塌之後)轉向華為的時候,人們猛然發現,「性價比」可能並不像雷軍表述的那麼美好動人,於是,性價比對公眾的號召力持續衰減,至2016年已很難拉動小米繼續高速發展了。
與此同時,一個全新的社會觀念逐漸在公眾心目中形成,那就是:真正的好產品必定是強大技術支撐的產品——尤其在人們看到華為超凡脫俗的表現之後。
顯然,這個觀念和小米一直倡導的性價比可謂格格不入。
我曾經在2018年11月寫過一篇文章——《不盡早實施戰略轉型,下一個倒下的或許就是小米》,我在文中這樣寫道:唯有技術,才是推進企業持續成長的力量。我說,營銷在企業競爭力結構中屬於外圍要素,並不能改變產品競爭力本身,因此無法對企業形成內在的、持續性的支持;但科技不同,它在企業競爭結構體系中屬於核心要素,它能改變產品力本身,對企業的支撐是內在的、持久的。我在文中得出一個結論:小米必須盡快從營銷型企業向科技型企業轉型,不能再等了。
事實是,自2017年之後,小米確實在加速去性價比進程,甚至紅米的誕生也可視為小米去性價比的標誌性事件。
但今天的小米,依舊未跳出「營銷型公司」的范疇。
我們知道,企業大致分為兩類:營銷型公司和科技型公司,這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公司。
如果有人把現在的小米劃歸科技型公司,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為什麼?因為科技在小米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確實無法和營銷在小米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提並論。
小米的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
最新消息是,前不久知名調研公司Canalys發布報告:2020年第三季度,三星手機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一,占比為22.4%;華為第二,市占率19%。小米手機排名第三,市占率9.2%。此時,距離小米手機第一次闖進全球前三已經過去6年,這次算是「探花歸來」。
但是,業界對小米手機能否站穩全球第三持不確定態度,畢竟,小米手機和主要對手在產品技術形象上差距較大。
如果拿小米自我縱向對比,今天的小米和創立之初的小米確實有很大的不同。
大家還記得雷軍2012年提出的「互聯網七字決」吧——專註、極致、口碑、快。
雷軍當時是這樣解釋的,「專註」就是「把東西做得很精致、很有價值」,「極致」就是「做到別人達不到的高度」,「快」就是「一種力量,你快了以後能掩蓋很多問題,企業在快速發展的時候往往風險是最小的,當你速度一慢下來,所有的問題都暴露出來了。」
起初小米確實是按七字訣來規劃產品的,但是慢慢地人們發現,小米偏離「七字訣」越來越遠。今天的小米,你已經很難說它是一家「專註」的企業了,也很難說它在產品上做到了極致(在價格上,小米確實做到了極致)。對於「快」,人們也有了新的認知,越來越多人認識到欲速則不達,真正快速發展的企業,反而可能是那些能耐得住寂寞的企業。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評價一個企業呢?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評價一個企業的價 值有兩個角度,一個是企業價值的角度,一個是社會價值的角度。
什麼意思呢?我舉一個稍微極端一點的例子:有的企業通過專利侵權或偷漏稅方式聚斂了大量財富,站在該企業價值的角度看,它無疑是成功的,畢竟它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財富增長;若站在社會價值的角度看,該企業的存在是負價值,因為它的財富增長是通過非法手段實現的。
我舉這個例子意在說明一個道理:很多時候,一個企業的企業價值和它的社會價值並不一致。
那麼小米呢?站在小米企業利益以及雷軍個人利益角度看,小米當然是成功的,而且是巨大的成功。但是,小米的社會價值可能並不高,我甚至認為其社會價值遠遠小於其企業價值。比如在家電行業,很多人認為小米是一個麻煩制造者,它的出現整體拉低了家電行業的盈利能力,讓大多數家電企業活得更加艱難。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小米一直倡導的「性價比」,大幅拉低了它所進入的行業的產品單價。而且大家發現沒有,小米的創新不是技術和產品層面的創新,是價格營銷的創新,至少在2018年之前小米是這樣的。性價比的本質是什麼?是低價,是營銷手段。須知,技術創新正向拉動一個行業的發展,性價比反向拉動一個行業的發展。
概而言之,營銷的本質是一種分配機制,社會財富不會在分配中增加;技術與產品的創新則是創造新的財富,社會是增值的。
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小米在改變
今天的小米和初創期的小米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上面已經講到,雷軍在很多方面已經拋棄了他自己創造的「互聯網七字訣」,如果有人認為今天的小米還是初創期的小米,或者說今天的小米和5年前的小米一樣,那一定是沒有深入研究這家公司。
雖然今天的小米依舊有濃重的營銷公司色彩,但小米正在向科技公司轉型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我傾向認為,雷軍已經意識到「性價比」正在成為小米的負資產,必須盡快撕掉這個標簽,尤其在他看到華為取得巨大成功之後。
還是在前幾天的亞布力論壇上,雷軍稱,「今年年初,小米旗幟鮮明地開始做高端手機,目前我們發布了兩代高端手機,最貴的是6999元。」
你看,在雷軍的潛意識裡,高端其實就是和賣得貴畫等號的。
雷軍觀念的改變,很大程度上緣起於社會整體價值取向的改變。2017年之前,樂視作為互聯網公司的代表一度被輿論捧上了天,但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經歷同樣讓人跌破眼鏡。恰在此時,華為作為中國科技公司最傑出的代表,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於是人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究竟誰代表了中國公司的未來?人們思考的結果是:科技公司。
就是在這個時候,小米公司內部開始了「性價比的紅旗要打多久」的反思,雷軍的內心一度陷入糾結。
有一件事頗能印證雷軍的矛盾心態。2019年2月17日,雷軍在微博上寫下一句話:「小米旗艦機,一定要去掉性價比的束縛,專心做最好的產品,不辜負米粉對小米的期待!」
雷軍說的小米旗艦機是隨後不久發布的小米9。小米9原計劃改走高價路線,能否成功雷軍心裡沒有譜,他決定先打探打探公眾反應再說,他給公眾打預防針:「小米9的制造和研發成本,絕對不便宜,期待我們賣到特別便宜的價錢,完全做不到。」可能意猶未盡,他又寫到:「小米9肯定比小米8貴不少,特別希望大家的理解!」
雷軍此言引發軒然大波,「小米要背叛米粉了」的網友反應讓雷軍大感意外,在小米9發布前的最後一刻,雷軍臨時決定繼續走「性價比」路線。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高技術=高品質=高端=高價的公眾邏輯,並沒有因為小米不遺餘力地推廣「性價比」觀念而成為歷史遺存。
實際上,自2013年推出「紅米」那一刻,雷軍潛意識裡已經決定將小米從性價比抽身而出了。
2019年9月24日,小米發布一款MIX Alpha環繞屏概念手機,定價高到令人乍舌的19999元,顯然,這個產品不是為了銷售,而是為了進一步拔高小米的技術形象和品牌形象。
變化還有,在小米創立十周年編年大會上,雷軍稱小米2020年研發投入將超過100億元,如果數字屬實,意味著小米的研發投入已經超過大多數家電企業。雷軍還透露,2021年小米將招聘5000名開發工程師。
這些資訊的釋放,其實都在表達同一個意思:小米將加速轉型成為一家科技公司。
確實,樂視的轟然倒塌與華為的快速崛起,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對小米產生了深刻影響。雷軍終於想明白了,自己曾經引以為傲的「性價比」模式,無法對小米的持續發展形成支撐;要創造下一個奇跡,小米除了向科技公司轉型沒有更好的選擇。
我預計小米的發展將經歷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營銷主導階段,這一時期小米無技術可言,外界亦認為小米是一家營銷型公司;第二個階段,小米初步認識到技術重要性並著手布局研發,但外界仍然認為小米無技術優勢;第三個階段,小米實現局部技術突破,外界開始重新認知小米,並承認它正在向科技公司轉型;第四個階段,小米成為一家舉世公認的科技公司。
目前,小米大致處於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