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 琥珀
出品| AI科技大本營
我們總是無法忘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即便後來很多學者對他的成就有所爭議。
距今,三系雜交水稻的發現已經過去了 50 多年,袁隆平也近 90 歲高齡,但他依然活躍在農業生產一線。
想必最近不少人關注了華為與袁隆平合作培養海水稻的消息。
讓鹽鹼地改造為良田長出水稻
據悉,華為將與袁隆平合作培育海水稻,通過土壤數字化讓鹽鹼地上長出水稻,從 15 億畝鹽鹼地里改造出 1 億畝良田。
雙方將共同研發並向客戶提供農業物聯網系統解決方案,計劃今年在國內部署兩到三朵「沃土雲」。目前,位於青島城陽的沃土雲平台已經基本搭建完成進入試運行狀態。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鹽鹼地改良的核心技術是「土壤四維改造法」,包括培育新的水稻品種、對植物和土壤進行調節。這一技術除了改造鹽鹼地,還可以進一步優化現存的 18 億畝耕地。
圖片來自華為官網
2017 年 10 月,華為 X Labs 公布的《聯網農場智慧農業市場評估》白皮書,重點闡述了經營商在通過智能農業助力數字化轉型的市場發展潛力。同年 12 月的「第二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作為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主任的袁隆平就公布了海水稻種植新技術「土壤四維改造法」。
此番合作的宣布,可以看做是華為憑借自身技術優勢切入智慧農業市場的主力動作。
從雙方的能力結合點來講,「土壤四維改造法」依靠的華為提供的農業物聯網解決方案「要素物聯網系統」。
那麼,何為「要素物聯網系統」?
簡而言之,就是將土壤數字化,通過傳感器將土壤信息收集起來傳送到大數據中心,「通過人工智能系統」,為商業決策做輔助依據。
該系統地上部分配有小型氣象站、通信模塊、高清錄影頭,地下、地表則通過各種傳感器(射頻技術)對光照、溫度、鹽鹼度等信息進行收集,然後傳送到華為雲端大數據中心,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和專家診斷,提供靶向藥品、定向施肥,大幅提高用水量、施肥量。
科技公司在田間地頭都做了什麼?
實際上,早在華為之前,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就與袁隆平團隊達成合作,並發起「畝產一千美金」計劃,加強農村人才培養、農業新技術合作等。
而今,阿里、京東、騰訊、百度等科技公司早已紛紛進入農業領域,試圖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如土壤監測系統、精準牲畜飼養、智能灌溉、無人機、智能溫室等。
阿里雲 ET大腦、京東數科「神農大腦」的養豬技術,其中涉及了視頻圖像分析、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物流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還有騰訊 AI Lab 種黃瓜比賽中所應用的強化學習技術,可以對真實的農作物生長環境進行全局優化;百度的農業遙感智能監測系統,引入邊緣計算,對農作物病蟲害實施智能化監測,可精準施藥。
此前,華為還公布了「牛聯網」、「智慧大棚」等智慧農業解決方案。
與網易自營農場養殖不同的是,以上多數科技公司自己並不直接經營農業生產,而是通過技術輸出來幫助傳統養殖企業改造養殖模式。
去年 7 月,吳恩達創立的 Landing.ai 就與中聯重科簽署了戰略合作,雙方將在智慧農機等方面進行技術研發與合作。在吳恩達看來,用 AI 改造農業會讓農民的工作更有效。
據研究機構 MarketsandMarkets 調研數據,全球智慧農業市場在 2017 年達到了 67 億美元,預計到 2023 年將達到 135 億美元;其中,2016 年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市場價值為 4.322 億美元,預計這一數字到 2025 年將達到 26.285 億美元,預測復合年增長率為 22.5%。
與此同時,面對水資源短缺、氣候影響與耕地面積減少,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擴大糧食產量仍是當前農業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
可以說,不斷增長的農業生產問題,倒逼傳統農業尋求新的技術突破,農業也成為企業人工智能技術的「實驗田」。
題外:一位不讓 14 億人餓肚子的普通人
在華為宣布與袁隆平合作培育海水稻的消息公布後,各大論壇的網友也紛紛亮出了評論:
圖片來自網路截圖
這位一輩子都走在實踐路上的改革者,這位不讓 14 億人餓肚子的普通人,這位曾一度被遺忘的「英雄」,這位具有爭議性的人物,卻通過實踐得到了真知。
李飛飛曾對「AI的普世化」有過四方面解釋:一是計算能力的普世化;二是算法和解決方案的普世化;三是數據的普世化;四是專家才能的普世化。從積極的角度來講,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路上,我們需要期待更多諸如袁隆平這樣的「專家才能」的普世化;在這個基礎之上,或許才是計算能力、算法、數據等硬實力的突破。
(*本文由AI科技大本營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109272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