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多次官方否認後,小米最終還是入局造車。
3月30日,小米集團發布公告稱,本公司董事會正式批準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
公告稱,小米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雷軍將親自負責汽車項目,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長。
雷軍表示,這是他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他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所以,在雷軍的表態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小米會全資進軍智能汽車,並以1080億元現金餘額為兜底。
可汽車會是雷軍的背水一戰嗎?顯然並不可能。
在業內專家看來,小米造車,並不是雷軍有多麼熱愛汽車,而是因為小米手機業務陷入瓶頸,小米必須重新尋找增長點,而時下智能電動汽車就是最熱的土壤。
一語中的。
汽車行業發展到今天,產業變革已是在所難免,在傳統認知的極度專業才能操作的汽車制造,已經成為許多跨界企業熱衷的行業。當「軟體定義汽車」的概念愈來愈成為企業家們的普遍認知時,這就給了許多科技企業進軍企業的機會。
所以,此時,我們不必過多談論小米進軍汽車制造會給汽車市場帶來多大的沖擊,只需要看小米們進軍所圖為何時,就大概能判斷其發展前景。
一般來講,大概有三種新科技企業會投身汽車制造,一是本就與汽車行業有關的公司,如蔚來、理想等;二是本身有以智能汽車實現個人抱負的公司,如特斯拉等;三是把汽車當作科技研發項目的公司,如小鵬等,這三類企業有一個共性是——汽車制造是目標,才能造出影響力的汽車。
雷軍是嗎?或許要打上問號。
不得不說,雷軍與汽車是有淵源的。早在2014年前後,雷軍就兩次拜訪特斯拉CEO馬斯克,雷軍問馬斯克:「10年前你為什麼做特斯拉?那時電動車還沒這麼火,你是怎樣看待這個機會的?」
馬斯克的回答讓雷軍終身難忘。馬斯克說:「我從不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因為它的失敗率要比成功率高得多,我只是覺得這是人類應該做的事情,也是值得做的事情,我不想苦苦等待著讓別人來實現。」
從矽谷回來後,雷軍感嘆說:我們乾的好像都是別人能乾的事情,而馬斯克乾的事是別人想都想不到的。
在此之後的2014年11月,雷軍就通過順為資本投資了蔚來汽車。而眾所周知,雷軍與小鵬汽車CEO何小鵬也是超過十年以上的「亦師亦友」關係。2016年,雷軍亦通過順為資本參與小鵬汽車A+輪融資。
由此可見,雷軍與汽車制造的淵源其實就兩點,要麼敬佩馬斯克的個人魅力,要麼看中新造車勢力的資本潛力,至於是否熱愛,不知道。
不過也需要厘清的是,純電動汽車的發展降低了汽車技術的難度,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三電系統(電池、電控、電驅)技術門檻低於傳統的內燃機,這也是當前眾多造車新勢力、跨界造車企業選擇電動車入局汽車產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小米作為有全球前三的手機業務,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態。事實上,小米等手機廠商的核心優勢在於生態建設,圍繞智能汽車,覆蓋駕駛場景,依托軟體優勢,開啟設備協同,形成智能汽車完善的生態體系和資訊融合,正是其所擅長的領域。
這些都是小米造車的重要支撐,小米選擇此時下場造車,最大的好處是,小米尋找到了一個新的大賽道,可以讓小米有更大的想像力,這對小米營收再上一個臺階,助力市值破千億美元。
小米的另外一個優勢是,過去數年內,小米成功打造了極致性價比、技術等多個標簽,同時產業從移動終端領域擴展到家居、日用品等多個領域,並且收獲相當一部分忠實的「米粉」。在跨界造車領域,已經擁有成熟粉絲圈層,並成功打造技術標簽的小米可能將成為中國版的蘋果,對汽車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可正如專家所言,小米做手機電視等成功,做汽車面臨的挑戰不可同日而語。一是汽車的龐雜度比手機、電視等高出幾個數量級;二是汽車的資本要求、渠道玩法、制造要求、遊戲規則都跟數位圈截然不同;三是智能汽車競爭的是智能,即AI技術,特別是自動駕駛,而小米是零基礎,一定要足夠長的時間以及足夠大的投入。
這才是雷軍和小米的難題——零基礎的門檻並不能靠熱血沖頭去解決。
雷軍說,小米有足夠的資本,但進軍汽車制造後,其首款產品推出仍需數年時間。屆時,市場變化疊加競爭對手逐漸做強,行業競爭將更為激烈,業態轉型的窗口期稍縱即逝,小米想要抓住風口,搶占市場,並不容易。
「小米進軍智能汽車,只是當前業務需求,不是雷軍背水一戰的理由,如果成功,當然最好,不能成功,也不會構成整個小米公司的跨臺,因為他不可能像賈躍亭一樣丟掉樂視所有業務投入汽車,這是前鑒。」分析人士認為。
至此,小米造車,只是汽車市場的一個新入者而已,不必過分解讀,畢竟後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小米投身其中,因為理由都是一樣的。(采寫 |汽車有智慧 水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