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社區變現難,是流量側掣肘,還是行業側內卷?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內容社區變現難,是流量側掣肘,還是行業側內卷? 科技 第1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木一Levon

文 | 木一Levon

今年以來,快手、知乎、B站相繼上市,小紅書、Keep的上市消息頻傳,還有一直在做上市努力的馬蜂窩,內容社區似乎集體到了資本收割期。雖然內容社區在資本市場備受青睞,但也群體性的面臨內容與商業化變現的博弈。本篇文章旨在起底內容社區變現邏輯,探尋影響商業化變現成敗的關鍵因素。

01 內容社區變現的底層邏輯

一般來說,互聯網公司的商業化路徑可以歸納為兩步:

第一、確定核心變現方式,即打造商業化支柱業務。這類業務一般具備高速成長性,能夠在前期貢獻主力營收,旨在成為公司現金牛。典型的比如百度、字節跳動的廣告業務,騰訊的遊戲業務等,都屬於這類業務。

第二、探索更多變現方式,即尋找商業化增長的第二(甚至第三、第四)曲線,提升營收天花板,在資本市場拉升公司估值。典型的比如字節跳動的電商、直播業務,百度的人工智慧、汽車業務等,都屬於這類業務。

內容社區也循序以上變現路徑,作為一種典型的互聯網流量業態,一個基本的變現公式是:

變現收入=流量規模*變現效率

變現收入=流量規模*變現效率

目前來看,內容社區可供選擇的變現方式有很多種,最基本的就是廣告變現,然後可以依托社區所在具體行業做電商、直播、O2O、知識付費、遊戲等各類變現。而至於採用哪種變現方式,就要結合當前社區流量形態,找到適合自身的變現路徑,以尋求最高變現效率。

一個基本的思路是,廣告業務起到了一個變現錨定價值的作用。借助廣告價值評估,不僅可以測算廣告變現空間,更可以獲得具體的流量規模數據,作為其他業務變現的流量依據。如果廣告營收足夠兇猛,那麼就優先投入資源來做大做強,當然也不排除社區為了顧及氛圍及體驗,將廣告業務優先級降低。如果廣告變現空間不足,就要延伸到社區所在的行業場景,直接尋找或者同步廣告尋找匹配業務來尋求多元化變現平衡。過往有篇文章提到的流量多元化變現價值評估供參考:流量多元化變現:如何評估一項新業務的商業化價值?

在具體的社區變現場景中,變現路徑的選擇及業務閉環打造看似有跡可循,但其設計顯然不止於紙面測算,各家社區的變現實踐也將各種問題頻頻爆出。如果按照廣告錨定思路,我們分別從兩個視角來探尋變現問題及影響因素,一個是流量側的廣告資源變現,一個是行業側的業務場景變現。

02 流量側的掣肘

內容社區是一種互聯網媒體,流量規模與變現效率決定了其商業化營收。一個基本的評估邏輯是,流量規模能夠用數據直接支撐,變現效率因為是一個終值,需要轉化為更直接的前期評估因素,這個因素就是流量質量。下面分別分析這倆因素給社區變現帶來的影響。

  • A、流量規模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核算:

流量規模=用戶規模*人均流量

流量規模=用戶規模*人均流量

從用戶規模看,典型的內容社區產品中,公開數據顯示,知乎MAU達到了8500萬,小紅書MAU超過1.3億,B站MAU超過2億,但它們的DAU大都在千萬量級,甚至有些行業的頭部社區在百萬量級。垂直社區的用戶規模跟頂流平臺(抖音、快手等)的億級日活差距很大,用戶使用頻次也大都不如頂流平臺。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內容社區一般都公布總用戶數量與月活數量,而不公布日活的重要原因。

再看人均流量,可以用人均PV(頁面瀏覽)、人均VV(視訊播放)等來核算。人均流量主要受用戶使用時長與內容長度影響。現在大部分社區的內容都資訊流化了,並且像小紅書、馬蜂窩、知乎、B站等,主要還是以中長內容為主。一般來說,內容長度越長,廣告加載效率(單位時間展現量)就越低。比如,你同樣花費1個小時用抖音和知乎,抖音廣告的展現總量一般會大於知乎,就是因為知乎是長圖文,抖音是短視訊。

同樣,知乎、小紅書、馬蜂窩的內容也是以中長內容(圖文)為核心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均流量,無法達到頂流水平。當然在碎片化內容消費的趨勢下,現在這些內容社區也在短內容化(短視訊),但因為來自社區基因或者核心內容競爭力的約束,無法從根本上扭轉流量形態。

基於以上兩點,在不做具體數據測算的前提下,可以粗略的判斷,像知乎、小紅書、馬蜂窩的流量制造能力(即流量規模)並非頂級,與頭部平臺差距明顯,廣告變現天花板不高,加之內容社區的垂直用戶破圈難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流量掣肘。

以知乎為例,其2021年一季度財報顯示,線上廣告業務收入為2.14億元,而頂流平臺動輒年度百億級廣告營收,差距巨大。因此,即使廣告業務仍然在高速增長,但與其超過60億美元的市值相比,顯然無法單獨從廣告業務支撐其高市值。這樣的問題同樣發生在其他社區身上,因此都需要從廣告外找到更多變現方式。

  • B、流量質量

如果流量規模達不到頂級,無法在廣告業務突破,那麼就要深挖流量質量的價值。正所謂「規模不夠,質量來湊」。目前來看,主要有兩類質量挖掘變現模式:挖掘內容質量價值、挖掘用戶質量價值。

從內容供給側看,社區平臺的做法是挖掘內容本身的營銷價值。即向內容質量要產出,讓KOL/KOC充分參與商業化,基於內容的長尾影響力,通過植入品牌或者產品,建立社交分發路徑,形成了流量分發的第二鏈路,拉升了社區廣告的商業化空間。

以知乎舉例,雖然廣告業務的收入仍是知乎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在今年一季度的總營收中所占比重下降至45%,靠單一業務盈利的情況有所緩解。除廣告之外,商業內容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1.21億,付費會員收入1.27億,其他業務(包括在線教育、電商)的收入為1714萬。

這其中,商業內容解決方案業務就是對於內容質量的營銷挖掘,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變現壓力。知乎在2019年引進了第一批MCN機構,通過KOL為品牌方產出專業內容,並將這些內容植入各個領域的問答中。此後,知乎還推出了「知任務」平臺,類似於抖音的巨量星圖、B站的花火計劃,都是為廣告主與創作者提供合尷尬刁難接的平臺。

但也能夠看到,靠KOL驅動廣告變現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區治理問題,並非一片坦途。而從平臺流量分發驅動增長的角度,算法對中長內容的效果又明顯不如短內容。因此,一家內容社區既要提升內容流量規模,又要提升粉絲規模打造達人經濟,這本身就是一件極難的事情,並不是每個內容產品都能成為抖音。

從用戶消費側看,社區平臺的做法是挖掘用戶本身的消費價值。影響流量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三個:用戶垂度、消費能力、用戶時長。一般來說,用戶越垂直精準,消費能力越強,使用時間越長,用戶的商業價值越大。而內容社區在這三個維度都不同程度的具備一定優勢,但各家商業化表現參差不齊。

而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內容社區,正是結合流量質量特征深度匹配了變現業務。比如B站號稱覆蓋1.72億「Z世代」用戶,消費潛力旺盛,且用戶日均使用時長達到79分鐘(2020年8月份數據),這使得B站挖掘了遊戲、會員及增值服務等已經實現規模化營收的業務,屬於多元化變現做得比較好的。

像馬蜂窩、小紅書等社區,也均不同程度嘗試電商變現,導購業務自不必說,自營電商才是社區著力打造的業務壁壘。但目前來看,這些自營電商業務尚未有亮眼的成就,繼續走在深挖用戶消費價值的路上。這也讓我們重點審視這些內容社區所在的垂直行業,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了行業側的變現效率。

03 行業側的內卷

互聯網行業可以允許有無數個消費品牌,但廣域聚眾類的平臺或者社區,尤其是同行業同類型的,一般垂直入口就那麼幾個,這也是充分競爭的結果。對於廣域聚眾平臺或者社區,互聯網環境給到的基本生存邏輯是差異化定位,面向受眾提供行業協同價值。而一旦在一個行業出現多家入口服務業態相互滲透,但又沒有給消費者提供明顯的差異化價值,那麼就會發生內卷。

以馬蜂窩所在的在線旅遊服務行業為例,大致區分為兩類選手,一類就是以馬蜂窩為代表的內容社區,一類是攜程、去哪兒為代表的OTA平臺。前者做內容,後者做交易,差異化服務,形成行業協同。而後來只做內容的馬蜂窩也做了OTA交易,但差異化價值不明顯。而原來只做交易的OTA平臺也看到了內容的價值,於是大力搞內容社區。

現在來看,「社區+交易」至少從業務形態上大家都配齊了,但成本增量給消費者帶來的額外價值卻要打一個問號,尤其是社區側的馬蜂窩。業態滲透競爭讓本來就陷入低價競爭的在線旅遊行業進一步內卷。這樣的競爭情況也在其他內容社區發生,同樣做電商,「社區+電商」勝出的理由是什麼?如何規避內卷式的變現?

本質上,競爭雖然是引起內卷的本源,但內卷並非必然結果。舉馬蜂窩的例子,其實並不是說內容社區不能去做行業交易,更不是否定滲透競爭,在互聯網行業,優勢流量與差異產品才是王道。

從這個角度,內容社區做行業交易,首先要評估自身的流量驅動能力,其次要評估能否提供差異化的行業價值產品,二者缺一不可。以馬蜂窩為例,如果前者不滿足,整個閉環鏈路的變現效率與營收規模就無法保證,無法覆蓋供應鏈建設成本,甚至無法跟OTA平臺的獨立流量變現抗衡;如果後者不滿足,就難以建立差異化的用戶消費心智,也會變相拉高營銷成本,容易陷入內卷。

各家社區其實都在不遺餘力的探索行業側變現,從電商業務來看,除馬蜂窩的OTA電商外,還有運動社區Keep做運動品電商、母嬰社區寶寶樹做母嬰消費品電商、知乎做知識付費電商、小紅書做跨境電商、B站做二次元電商等。

但對於大部分內容社區,一個能夠看得到的結果是:「內容+電商」不等於加強版電商。而在做出成就的內容社區,電商其實更適合作為提升內容流量邊際產出的業務出現,基本邏輯是流量變現,核心關註流量消耗規模、流量變現效率。即首先考慮電商業務是否高效消耗了社區流量,而非在社區外獨立獲取流量;其次考慮流量到電商的整體鏈路轉化效率,是否高效率的提升了ARPU。

知乎、Keep就是這類社區的代表,通過鎖定高匹配度行業產品,充分消耗流量,初步取得行業側變現成效。比如知乎,結合高質量問答內容及流量,相繼推出了知乎大學、知乎Live(語音問答工具)、知乎鹽選會員等一系列知識付費產品,初步實現規模化營收。Keep聚焦運動用品消費,通過自營品牌嚴格品控經營,深度捆綁社區流量與數據,官方宣布在2020年的消費品業務規模就已經超過10億。

固然這些社區電商變現規模還無法跟行業電商相比,但重在跑通流量變現閉環。但很多社區在電商變現中做得並不成功,甚至折戟。宏觀點看,內容社區的行業側變現之所以受局限,與行業滲透競爭帶來的內卷相比,更大的原因是內容社區制造的流量給行業側帶來了變現邊界,但很多社區又沒有控制好這個邊界。

這個邊界的特征是,電商業務優先在社區內消耗流量,而一旦越過社區獨立獲客,就會拉升成本。有些社區忽略了這個邊界,過多啟用獨立電商打法去做電商業務,甚至想打造一個獨立行業平臺,那麼社區變現就遭遇極大挑戰。加之如果是自營電商,整體供應鏈成本高昂且控制環節眾多,那麼虧損就不可避免了。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比如最早美圖秀秀轉型為社區後的電商業務變現、寶寶樹的母嬰電商等。

另外,基於這個邊界邏輯出發,在內容社區電商(自營)業務變現前期,註定了它是個小而美的業務,除非社區打破自身定位,將電商定位前置。

有人可能會想,為什麼不可以加大社區對外投放,通過放大社區流量來提升電商規模呢?因為內容社區的運營打法是優先為社區引流,然後再通過內容種草轉化電商消費。單純從電商這條線看,沒法像電商平臺那樣讓用戶高效觸達商品,進而通過競價廣告及消費傭金變現。換句話說,在同等投放規模下,內容社區的整體電商變現效率不如獨立電商平臺高,但並不妨礙獨立品牌在內容社區制造流量高地變現,比如一些品牌喜歡投放小紅書。

不過基於目前內容社區的現狀,也不是沒有可能打破這種邊界限制,目前來看典型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在社區內通過盤活達人經濟,通過規模化社交提升流量分發效率,疊加公域與私域的雙重打法,做內容帶貨或者直播帶貨,打破變現效率約束,這種做得比較好的是B站、快手,屬於從電商形態上突破。另一種是徹底破圈成為高頻大眾內容平臺,進而通過流量增長帶動電商消費,屬於從流量形態上突破,B站、知乎、小紅書都已經不同程度的破圈,但目前看商業化變現效率參差不齊。

04 最後

不得不說,內容社區們太難了,自身變現問題尚在努力解決,還遭遇了來自泛內容平臺的流量爭奪壓力,尤其是抖音、快手這類短視訊平臺。以抖音為代表,碎片化的短視訊內容正在入侵各個垂直內容領域,給小而美的內容社區造成了流量虹吸,業界輿論也開始質疑很多社區的內容競爭力。

以旅遊行業為例,各類旅遊達人在選擇內容平臺的時候,主要考慮兩大因素:一是平臺影響力以及對於達人的加持(帶火)能力,二是平臺是否提供更大的變現空間。在這方面,垂直旅遊平臺(比如馬蜂窩、攜程社區等)面對抖音強大的流量背書及商業化合作體系並沒有什麼優勢,甚至處於劣勢。而來自達人的內容創作又是社區關鍵的內容資源,垂直社區全面承壓。這個話題就不開展開了。面對這種壓力,我們也只能期待各行業社區都能夠打造與強化自身的內容壁壘。

有句話講:互聯網的盡頭是內容,但如果內容無法有效變現,互聯網公司也會止步於內容,內容社區面臨的挑戰並不小。

更多精彩內容,關註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