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月球》紀錄片破圈背後:AI、光線追蹤等技術革新影視行業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飛向月球》紀錄片破圈背後:AI、光線追蹤等技術革新影視行業 科技 第1張

圖片來源:《飛向月球》第二季

記者 | 彭新

記者 | 彭新

今年4月24日上線的《飛向月球》第二季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的一部中國探月科學紀錄片。該片首次將「AI超寫實數字太空員」應用在紀錄片中,並通過數字動畫準確還原宇宙環境和嫦娥五號登月場景,這一系列技術創新使得《飛向月球》第二季成功「破圈」,在制作和技術上被認為具有開創意義。

2017年,當中國廣播電視總臺高級工程師王子建所在的團隊開始拍攝 《飛上月球》第一季時,便嘗試性使用4K HDR超高清內容制作。而到了第二季,團隊開始嘗試更激進的技術應用。

「過去,我們做的都是SD(標清)或者HD(高清)片子,在分辨率和內容質量還都接得住。但從2016年開始,4K、8K這種UHD(超高清)內容制作出現了,這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分辨率增強,還有色彩增強、畫質內容更加細膩,畫面張力得到強化,和過去HD和SD不在一個維度上。」

《飛向月球》紀錄片破圈背後:AI、光線追蹤等技術革新影視行業 科技 第2張

團隊首先需要梳理制作流程。縱觀DCC(數字內容創作)的制作流程,用「流水線」一詞形容頗為貼切,前期、拍攝以及後期工作涇渭分明,層層推進。但王子建看到,其中的大量迭代和溝通成本問題已經無法忽視。

有影視行業從業人員稱,很多時候導演較為偏向內容效果的呈現,而對流程管理、成本管理則相對無暇顧及,這使得業界對於現行制片機制提出了思考。「問題嚴重到我們根本無法滿足這種大型迭代,最後就會非常危險,項目眼看趕不上檔期。」王子建說。

《飛向月球》紀錄片破圈背後:AI、光線追蹤等技術革新影視行業 科技 第3張

在內容制作整體轉向超高清內容後,王子建所在團隊的制作壓力陡增。「在制作高清節目時,我們一鏡渲染一下,差不多有一兩個小時。到了超高清渲染一幀在八分鐘左右,同樣的一鏡下來渲染要花兩三天。」

在合理性基礎上,《飛向月球》也是一部「技術驅動」的紀錄片,換句話說,這部科學紀錄片用三維技術還原月球表面場景,構建出嫦娥五號落月點區域空間環境,最終實現了對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活動模擬還原的良好效果,其中中國廣播電視總臺得到了英偉達的技術支持。

早在《飛向月球》拍攝前,英偉達就開始基於真實物理的畫面渲染進行測試研究,其突破在於實現了光線追蹤,讓人們可以看到全局光照照明的實時效果。物理畫面渲染中最龐雜的光線效果可以即時實現,對特效制作而言節省了大量時間。

以英偉達還原阿波羅11號的「登月照」為例,英偉達分析了照片當中所有東西的材質,包括土壤、坑洞、登月倉,以及太空人所穿的宇航服,然後使用GPU(圖形處理器)進行3D建模還原當時的情景。月球的反光度,坑洞、砂石甚至是登月倉的材質都可能會影響到光線的反射。

王子建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人員在2018年開始接觸並引入實時光線跟蹤渲染技術,最終將其應用在《飛向月球》第二季。

《飛向月球》紀錄片破圈背後:AI、光線追蹤等技術革新影視行業 科技 第4張

實時光線渲染背後,是算力的巨大進步。王子建回憶,此前基於CPU(中央處理器)進行渲染,64臺機器共同工作的情況下,一個畫面最長的渲染就要足足兩個小時,其中還不包括硬件故障、不時出現的奇怪渲染錯誤等。

王子建表示,基於實時特效,團隊將原有線性特效制作流程進行改變成為可能,得以適應實時特效的制作流程。

影視行業已經意識到數字內容創作流程發生的變化。「近10年來的趨勢,視效更是全流程,百分之百參與。這種後期前置,甚至正在逐漸清除後期這個表述。」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數字藝術系系主任崔蘊鵬稱。理想情況是,在實時特效幫助下,導演可以直接看到視效成果,依據此指導表演。

影視作品作為一種工業產品,「效率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同樣適用,其中一個表現是多地生產合作,參與同一部項目數字內容制作的制作者,可能分布在世界各地,形成一條「日不落流水線」。

《飛向月球》制作就可稱為一個迷你版本「日不落流水線」的例子。按照王子建的說法, 一方面指的是基於微服務的制作方的參與。另一方面,則是借助英偉達Omniverse,實現了素材、軟體整合,共同在一個虛擬空間中進行協作。

《飛向月球》紀錄片破圈背後:AI、光線追蹤等技術革新影視行業 科技 第5張

「Omniverse是一個可以制作出符合物理客觀世界邏輯的虛擬化世界平臺。」英偉達中國區傳媒娛樂行業經理何展告訴界面新聞,「在《飛向月球》中,這部科學紀錄片整合了很多行業知識,比如GIS(地理資訊系統)、月面地形數據、光照等很多符合物理邏輯的參數,一同來定義了一個數字虛擬世界。」

借助一類特殊格式,不同軟體生成的3D素材可以在Omniverse中方便轉化、整合,最終在服務器上實現素材管理。參與過大規模場景3D重建的數字內容制作公司其域創新總經理趙開勇解釋,由於工具繁多,各類數據格式轉化麻煩,統一的格式很重要,「以後的協同工作就變成跟編程協作很類似,創作者可能更多是去做一些創作,不用去想著做格式轉化的問題。」

實際Omniverse的許多技術、應用更新,可能並沒有所謂的「突破性」,而是一個持續優化的過程,就如同宇宙搭建一般。在3D內容的統一素材管理和實時協作、渲染外,新工作流程將會生成,相應的協作方式也會隨之出現。

不過,僅僅是提高觀賞性並不足以打動視效產業,它能得到廣泛應用的更大激勵,一定是因為成本的節省。英偉達稱,在基於Omniverse的持續使用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預計能夠節省30%-40%的視效前期和後期制作時間。

上述紀錄片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超寫實數字人」的引入。據參與制作的萬生華態公司介紹,通過對主持人進行測量攝影,完成人物數字資產采集,並且利用AI深度學習、美術加工等一系列技術,實現首次將「AI超寫實數字太空員」應用在4K科學紀錄片中。萬生華態是英偉達「初創加速計劃」的成員之一 ,目前擁有官方授權的Omniverse開發權。

「數字人物的概念不局限在技術層面上,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叫人物,比如表情、說話習慣、動作習慣、以及需要傳遞的東西,不同的人物會有不同的模式出現。」王子建稱,「這回的首創之處在於,這是第一部全部使用虛擬角色的片子,用純數字化角色撐起了所有表演。」

這部紀錄片之後,王子建意識到,諸如光線追蹤、Omniverse等技術和平臺進入影視產業,有可能顛覆這個行業的許多原有理念:「從此前的數字內容創作來看,更多的是基於單個軟體制作的堆砌,而把更新的制作流程和技術引入後,我們發現這是一種構架轉型,需要構架體系和平臺的支撐。」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