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產業互聯網 百度Apollo宣布商業化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自動駕駛,也許是中國和全球的科技巨頭決勝產業互聯網的關鍵一戰。

在2019年的這個肇始,太平洋對岸的賭城拉斯維加斯,科技與產業界的巨頭再度猛烈發力,使得自動駕駛這項必將改變人類社會的顛覆性科技,離我的距離已越來越近。

12月份的一個夜晚,與一個自動駕駛圈的朋友見面,臨走之際他湊到我耳朵邊,告訴我一個也許讓他感到炸裂的消息:「聽說百度Apollo要商業化了。」

這個神秘的舉動內涵複雜,百度Apollo作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生態,它的進一步戰略牽動人心;與此同時,人們也許會想:作為一個開源的自動駕駛平台,開啟商業化經營,是不是意味著百度Apollo的開放和免費戰略的終結?

事實證明,上述這位朋友的情報是可靠的。

2019年的1月9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上,百度正式對外發布了Apollo的企業版,按下了自動駕駛業務商業化的按鈕。

這是一個被稱之為Apollo Enterprise的品牌,它的目標客戶主要是整車企業、Tier 1和出行公司。

決勝產業互聯網 百度Apollo宣布商業化 科技 第1張

Apollo Enterprise為上述企業提供的定制化服務包括,車聯網系統解決方案「小度車載OS」,高速場景的自動駕駛、自動泊車和自動駕駛小巴三種自動駕駛量產方案,以及高精地圖數據服務平台,包括車機地圖、ADAS地圖和高精地圖。

從百度方面公開的數據看,截止目前,包括福特、奇瑞、比亞迪、現代、長城、威馬、起亞、一汽等企業,已成為Apollo Enterprise的首批顧客,這些可愛的朋友們,將會為百度Apollo的商業化貢獻收入。

那麼問題來了,該如何看待百度Apollo的企業版?又該如何看待百度Apollo的開發平台戰略,是要over了嗎?

與此同時,在Alphabet旗下的Waymo,通用、軟銀和本田聯合投資的Cruise,特斯拉等兇悍的友商們氣貫長虹般的如潮攻勢面前,中國的自動駕駛還有競爭力嗎?

最後,自動駕駛處於一個怎樣的發展階段,是陷入了低潮呢,還是在加速改變人類世界?

首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百度Apollo開放平台戰略還健在,並且在可以預計的未來,還將繼續為中國和全球的自動駕駛產業貢獻「光和熱」。

既然如此,為何還會出來一個Apollo Enterprise呢?這個商業化品牌,與百度Apollo平台的關係是什麼?

車評君認為,Apollo Enterprise是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特殊階段的產物,是產業在發展的初期,自動駕駛人才供應不足的背景之下,而產生的商業需求。

如果一定要打一個比喻來形容百度Apollo和Apollo Enterprise的關係的話,也許可以拿安卓平台和MIUI來形容。

百度Apollo平台,提供的是模塊和架構,但這些模塊和具體的車型,以及具體的商業場景進行組合的時候,會出來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就如安卓平台,小米的MIUI和華為的UI是完全不一樣,哪怕是華為的Mate系列和榮耀系列,手機的系統和界面,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就是為何,在小米、華為、oppo、vivo等企業,有著龐大的UI深度定制團隊。

在全球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初期,各大車企、Tier 1和出行公司,除了部分新興的企業,絕大多數的企業並沒有儲備龐大的自動駕駛及車聯網開發團隊。

然而,鑒於市場競爭的需要,他們不得不迅速跟進,搭載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系統。但是,不同的車型方案選型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中端車型,在高速自動駕駛的感知方案上,一般會以錄影頭為主,而高端車型則會使用毫米波雷達,甚至於是車規級的固態雷射雷達來增加冗餘。在計算平台的選擇,同樣也有上述的差異。有的會選擇Mobileye的Eye Q方案,有的會選擇英偉達的Xavier方案。

這些方案的選擇,主要是根據車型的BOM成本上的預算,靈活進行組合。實際上是基於百度Apollo平台提供的模塊和組件,進行深度定制。

此時此刻,百度Apollo在其主要客戶,還沒有形成強大開發能力的情況下,只能赤膊上陣,自己組建隊伍,為客戶們提供貼身定制服務。因為Apollo平台,核心的是需要有人用,需要有大量的數據,才能更快地做到迭代。L2+級別汽車的大規模量產,對百度Apolllo平台的成功至關重要。

於是,我們會發現,一隊隊百度自動駕駛的工程師,從後廠村出發,被派到了長春、蕪湖、保定、上海、深圳等汽車工業重鎮。

顯然,這是一個不可持續的策略。因為免費幫助一兩家企業是可行的,但免費幫所有的合作夥伴做深度定制是不可行的。這些工程師們更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平台的研發,而不是在產品應用上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精力,並且還是免費服務。

於是Apollo Enterprise誕生了。

對於車企而言,他們也許會驚奇地發現,中國的互聯網人真是太可愛了,什麼都是免費。如此強勢的合作方,居然還能免費提供重要的定制服務,簡直讓人感到不像是真的。

看看某家動力電池廠商吧,還沒有供貨,將在開發費用上獅子大開口,數以億計。看看某家自動駕駛晶片提供商吧,所有的一點點變動和服務,都需要從總部派出售後工程師,價格昂貴,反應遲鈍。

再看看百度吧,作為全球知名的科技巨頭,這樣小心翼翼地提出為定制服務要點開發費的建議,車企恐怕是要笑死了。

事實上,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在收割網民高速增長的紅利,絕大多數沒有勇氣敢向B端大客戶要點錢。

終於,用戶端的增長停滯了,他們不得不鼓足勇氣,近乎咆哮般地喊出產業互聯網的概念。

我們可以視百度的Apollo Enterprise為這家公司向產業互聯網的經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當然,賺定制開發費不會是百度的產業互聯網的重點,Apollo開放平台的成功才是百度在汽車科技產業的未來,才是百度公司的一個重要未來。

對於所有的車企、Tier 1、出行或配送企業,在與百度的合作過程中,最終他們都將會擁有自己的自動駕駛及車聯網的深度定制能力。

百度顯然能夠看到這個趨勢,並且願意推動這個趨勢成為現實。

因為這樣的現實有助於Apollo平台,會有更多的定制化應用,占領更多的場景,獲得更多的數據,迭代的速度更快。

鑒於此,這家企業通過開發者社區,不遺餘力地為自動駕駛產業培養人才。

百度確實是成體系地在全球範圍之內,培養自動駕駛研發人才。他們的工作包括,開放源代碼,開發課程,與Udacity,CSDN,極客邦等培訓機構,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合作,培訓自動駕駛研發人員。

在此次CES上,百度首次對外公布,截止目前,在全球範圍內,該公司已經大約對1.5萬名工程師進行了培訓,有1.2萬人次使用了百度Apollo開源的代碼。

這些規模化的人才培養,將會幫助百度,在未來終結自己的To B端的深度定制服務。但將會使得Apollo平台,有著數量龐大的開發者,占領更多的場景,形成有競爭力的生態。

對於百度而言,他們對自動駕駛產業的雄心,顯然不是從OEM們這里收取定制開發費,這並不是一種高效商業模式,僅僅是汽車產業互聯網發展的一個小小的開始,證明了這個產業有效良好的B2B付費習慣以及擁有強大的支付能力。

在這次產業互聯網的模式驗證中,對百度真正有長遠戰略意義的是Apollo Enterprise里的第三項服務——高精地圖的數據服務平台,這個錢是該他們賺的,而且會是百度Apollo在未來重要的商業模式,高精地圖不僅僅是高精地圖,還是ABC(AI Based Cloud)。

而這些所有的產業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的成功的前提,是百度Apollo開放平台戰略的成功。

對於李彥宏而言,他所創立的百度市值一度逼近過千億美金,在這樣的背景下,怎樣的事情才能夠讓他有足夠的動力繼續前行呢?也許是做一個萬億美金的企業。要想達成這樣的目標,成為「自動駕駛產業的安卓」也許是一種可能的途徑。

於是,在拉斯維加斯的CES上,百度Apollo 3.5發布了。

據百度Apollo研發負責人王京傲介紹,Apollo3.5所具備的核心能力是,在複雜城市環境下能夠自動駕駛,主要的場景包括市中心、住宅小區、窄車道、無紅綠燈十字路口、借道錯車行駛等等。

與2018年初在CES上發布的Apollo2.0相比,這一版本的百度Apollo系統,在公共道路上路測的自動駕駛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不需要安全員接管的里程提升了10倍,達到平均1300英里接管一次,這個數據在數量級上已經逼近了全球自動駕駛領頭羊Waymo。

對於百度和李彥宏而言,如果想要成為「自動駕駛界的安卓」,他的主要對手是誰?

百度Apollo的競爭對手,以及中國自動駕駛的競爭對手,主要還會是美國人,Waymo、Cruise、特斯拉等強悍的對手。

盡管德系三雄以及日系的豐田,還在為了發展自動駕駛而拼盡全力。但看起來,已經難以在這個領域對中美的科技公司帶來強有力的衝擊了。

強大的大眾,它的自動駕駛目前內部的主要努力靠的是奧迪的AID。車評君認真地評估了這個團隊,成員的履歷並無太強的說服力。

其CEO Karlheinz Wurm,此前的主要經歷是在Skype,待了13年,最後的職務是合夥人級別的工程經理。其產品負責人和CFO Silja Pieh是奧迪人的內部人,主要的技能包是公司戰略,後來轉做奧迪自動駕駛的項目管理。CTO Alexandre Haag,2014年到2016年是特斯拉Autopilot的項目經理,2017年跳槽到Zoox認高級項目經理,隨後出任奧迪AID的CTO。

戴姆勒-賓士的努力可以略過,與斯圖加特同城兄弟博世的結盟,也還沒有太強的說服力。

BMW則與英特爾組建了聯盟,但一位試駕過Mobileye L4級別自動駕駛汽車的資深人士告訴車評君,以色列人在這方面的能力,甚至還遠不如國內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

豐田盡管已經在自動駕駛領域計劃支出38億美金,並搭建了強有力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但豐田的問題是,動作太慢了,直到今年的CES上,才推出了TRI-P4,具備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原型車。

此外,盡管豐田的團隊看起來非常強勢,但核心團隊自動駕駛研發實戰經驗不足的問題不容忽視。

比如TRI(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的CEO Gill Pratt,盡管此前是Darpa Grand Challenge和Urban Challenge的組織者,但他並無有說服力的自動駕駛研發經驗。TRI-AD的CEO,此前也是TRI的CTO James Kuffner,是早期Google無人車團隊的成員,但在2011年轉到Google的其他崗位,後來是Google機器人團隊的總監,自動駕駛研發的實戰經驗也還不夠強。

當然了,讓James Kuffner獨立擔任一家新公司的CEO,單獨研發「自動駕駛大腦」,至少可證明一點,他們對Gill Pratt主持的TRI的自動駕駛研發進展,並不能感到滿意。TRI-AD的誕生,基本上可以意味著TRI使命的終結,一家自動駕駛研發機構,如果不承擔「自動駕駛大腦」的研發任務,它還剩下什麼東西呢?

所以,豐田L4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幾乎還沒有組織像樣的公共道路測試。

於是乎,大眾、BMW和戴姆勒-賓士,都加入了百度Apollo生態作為一個備選方案,奧迪則與華為合作,聯合打造高級別的自動駕駛能力。大眾還試圖與福特結盟,聯合研發「自動駕駛大腦」,此外據說還在推進與Waymo的合作磋商。

日系的本田和軟銀,則加入了通用旗下的自動駕駛研發公司Cruise的陣營。豐田的Plan B是結盟Uber和軟銀。

德國和日本作為傳統的汽車強國,在自動駕駛領域,除了缺少自動駕駛大腦的研發能力,在整個核心供應鏈上,幾乎是要什麼沒什麼,比如沒有AI晶片的研發能力,而在雷射雷達、高精地圖的關鍵領域,有競爭力的供應商屈指可數。

德國和日本另外一個巨大的痛點是,在自動駕駛領域里,缺少創業公司,使得他們在整個產業高速向前發展的過程中,缺少可能性。

所以,德國和日本的強大的OEMs,對百度Apollo而言,不能被定義為對手,更恰當的定義是客戶,或者合作夥伴。

在國內,投入重金做自動駕駛的還包括阿里和華為。

阿里自動駕駛的主力是菜鳥,以物流和配送為切入點,挑戰是切入的時間點太遲,短期內想做到商業化落地挑戰重重。華為的重點是自動駕駛AI晶片,這是它能夠成功的地方,「駕駛大腦」非華為所長。

從長遠來看,阿里或許會成為百度Apollo生態的競爭對手,但華為恐怕更多的會是供應鏈上的合作夥伴。

然而,在過去的2018年,美國人在自動駕駛領域攻勢異常凌厲。

Waymo截止目前,依然被認為是全球自動駕駛的風向標,其一舉一動牽動人心。

2018年12月5日,Waymo宣布在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地區,推出面向特定公眾收費的RoboTaxi服務——WaymoOne,盡管每一輛參與經營的克萊斯勒Pacifica自動駕駛MiniVan的方向盤後面,都坐著一位安全員,但人們不得不開始要為機器人司機的服務支付費用了。

隨著Waymo向克萊斯勒以及捷豹路虎訂購的總計8.2萬輛自動駕駛汽車逐步被生產出來,並納入到這個公司RoboTaxi的車隊,安全員們將會不得「下崗」。人類離進入自動駕駛計程車時代,幾乎是近在咫尺。

當然了,Waymo要採購8.2萬輛具備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Pacifica和捷豹I-Pace,其投入的資金量將會達到百億美金。只有Alphabet這樣的土豪,才會擁有如此闊綽的出手。

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對Waymo的估值,已經飆升到了2750億美金。

通用的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與此同時,也在吹響進軍自動駕駛產業制高點的嘹亮的號角。為了顯示決心,通用汽車不惜將自己的集團總裁丹-阿曼調任Cruise的CEO,急促地加快商業化落地的步伐。

丹-阿曼上任後帶來的第一個消息,就是Cruise與美國的配送公司DoorDash的合作。這家已經獲得5.35億美金融資的配送公司,將與Cruise在美國舊金山測試使用自動駕駛汽車配送雜貨或快餐服務。

Cruise,在2018年的早些時候,已引入了軟銀和本田的兩輪戰略投資,資金量分別是33億美金和27.5億美金。在經歷兩輪投資之後,Cruise的估值達到了146億美金,並儲備了60.5億美金的彈藥,在接下來時間里,將在研發和經營端傾瀉大把的資金。

特斯拉是另外一家在自動駕駛領域不容忽視的對手。

2018年11月28日,這家智能電動車製造公司對外宣布,其在Autopilot模式下的自動駕駛里程,已經達到了10億英里。據稱,有將近20萬輛特斯拉的Model S、Model X和Model 3具備了第二代的自動駕駛硬件,而這個數據,隨著Model 3的熱銷,正在急劇擴大。

在自動駕駛領域,特斯拉至少會有兩個明顯的優勢:首先,擁有其他競爭對手難以匹敵的場景數據。其次,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是量產的技術。

特斯拉CEO馬斯克,截止目前,還信誓旦旦地宣稱,全球範圍內還沒有誰能夠在自動駕駛技術上達到特斯拉目前的水平。盡管口出狂言是馬斯克一貫的風格,但特斯拉模式蘊含著的爆發力卻不容小視。

對手如此強悍,百度Apollo的機會在哪里?

用蘋果CEO庫克的話來講,自動駕駛是AI技術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也是難度最大的AI項目,庫克稱其為「AI之母」。

所有的AI項目的競爭,在算力和算法上,最終很難拉開差距,最終的競爭會回到以數據為驅動的迭代之爭上。

從這個層面上講,自動駕駛的競爭,不僅是技術之爭,還是在商業模式驅動下的場景之爭、數據之爭。

此時此刻,我們無從預測百度Apollo能否最終擊敗Waymo、Cruise和Tesla這樣強大對手,但就其商業模式上看,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具有更大的爆炸性。

截止目前,產業界比較明確的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場景,主要是以下幾個:

1、L2+級別的面向汽車市場銷量的量產車;這是一種從L2+逐步向L4+級別演進的技術路線。

2、L4+級別的最後一公里的雜貨、食品及餐飲的配送;

3、L4+級別的公交、園區等固定線路的巴士擺渡車;

4、L4+級別的卡車貨運和物流;

5、L4+級別的RoboTaxi經營。

上述幾種落地場景之中,特斯拉主打第一種場景,和採取向上演進的技術路線。百度的Apollo Enterprise就面向這種場景,盡量快地幫助整車製造商,量產具備L2+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從量的角度而言,盡管短期之內,特斯拉看起來有幾十萬輛具備Autopilot系統的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跑,但和全球每年將近9000萬輛的汽車出貨量相比,百度能夠挖掘的市場依然非常巨大。

百度Apollo如果能夠在2019年、2020年如期推出具備L2級別以上的、量產的自動駕駛汽車,就可望在幾年的時間之內,抹平和特斯拉之間的差距。

對於像Waymo、Cruise這些直接做L4級別自動駕駛汽車的競爭對手,百度Apollo的場景覆蓋也具有優勢。

截止目前,Waymo商業化落地的核心場景選擇了RoboTaxi,斥資將近100億美金,希望在未來幾年內,打造一支為數8.2萬輛的自動駕駛計程車隊。除此之外,Waymo還在秘密地測試自動駕駛卡車。而Cruise也選擇了RoboTaxi為核心切入點,然後將最後一公里的配送作為Plan B。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有更大的概率成為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率先落地的應用場景。因為這些配送不涉及到乘客安全,低速小型電動車也不涉及到嚴苛的車規標準,且低速應用場景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成本更低。

但Waymo和Cruise依然選擇了難度更大的RoboTaxi作為切入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RoboTaxi需要與人發生密切的交互,給人帶來的震撼和衝擊更大,更加有利於向社會推廣自動駕駛技術。也能夠帶來更多的品牌溢價。

在最後一公里配送上,百度Apollo在國內擁有新石器、智行者等合作夥伴,而在國外有著像Udelv這樣的合作夥伴。

在RoboTaxi方面,百度Apollo一方面與神州專車、首汽約車、盼達、大道出行等出行公司有著戰略合作。同時,他們與長沙市達成戰略合作,2019年將會在這個城市投入數百輛Robotaxi進行試經營。

在固定線路的巴士及擺渡上,百度Apollo與金龍進行戰略合作,其無人駕駛小巴「阿波龍」已經量產下線,並在不斷地擴張經營場景。

在卡車物流上,百度Apollo一方面在與智加合作,而智加又與滿幫集團合作;此外,百度Apollo與一汽解放也是戰略合作。

在L4+的場景落地上,百度Apollo由於商業模式的原因,優勢更加明顯。但除此之外,中國的企業,還將會擁有額外的優勢。

1、中國政府有著更加強大的組織能力。以V2X為例,盡管美國早早就在車端引入V2X晶片,但奈何在路側端,幾乎是毫無進展。這對於中國的地方政府而言,相對而言,會有更快的執行力。比如長沙、雄安等地方,將會在V2X路測端進行投資,幫助科技公司更快地落地自動駕駛技術。這也是百度Apollo有機會在長沙快速落地RoboTaxi經營的前提。

2、中國有著海量的人口,擁有更多的應用場景。比如最後一公里的配送,中國的需求遠遠大於美國,有更多的配送公司,更多的外賣公司,需要更有效率的最後一公里配送解決方案。包括卡車物流也一樣,中國的創業公司,在這方面對自動駕駛技術有著極其開放的心態和激進的措施。

如此豐富的場景,結合百度Apollo開發社區培養的過萬名開發者,會開發出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優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爆發。

所以,對百度Apollo而言,要想在這場競爭中勝出,其核心工作是一方面通過與各種應用場景的洞察,不斷地迭代Apollo核心平台;令一方面,需要不斷地讓更多的合作夥伴利用開源平台,不斷地進行商業化落地。

百度Apollo從組織架構上看,將分成了最重要的幾塊:首先,是核心平台的迭代和研發。其次,是生態經營。在這里,開發者的培養顯得極端關鍵。另一方面,通過Apollo基金,扶持優秀的開發者做強做大,擴大應用場景的市占率也顯得非常關鍵。最後,利用生態的優勢,不斷整合降低供應鏈的價格。

從以上各種層面上看,我們認為百度Apollo平台,具備了成功的可能性,但最終將會怎樣,還是需要交給時間。

2019年的自動駕駛產業該怎麼判斷呢?會具備怎樣的特點,在這里最一些簡單的判斷。

1、主戰場進入巨頭爭霸時代。

如果說2016年和2017年,整個自動駕駛產業的投資,更多的是以VC唱主角,2018年的投資典型特徵是,幾乎全部以戰略投資者為主,且下註的金額遠遠地比之前大,大一兩個數量級。

這樣的投資特點,基本上決定了2019年,自動駕駛的主戰場,將會是一個巨頭競爭的時代。在這個主戰場,牌桌上的選手將會越來越少。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大多數車企,都將會放棄自主研發自動駕駛系統。要麼選擇加入某一個生態,要麼選擇與比較互補的企業戰略合作。

這種格局,對百度Apollo這種開發系統,是巨大的利好消息。因而它可以容納更多的需求。這也是為何,在2018年,大眾、BMW、沃爾沃等企業選擇加入Apollo的原因。

2、商業化場景落地式競爭的核心。

在2019年,商業化落地之爭,會變得激烈。在這里,更加激烈的是對場景相關的戰略資源的鎖定。

如上述所言,從L2+的應用場景到L4+的應用場景,每一個領域里,都將充滿著槍炮聲。對場景的占領,就意味著數據,意味著商機,意味著生存的護城河。

這對於初創企業而言,是唯一的機會了。

因而巨頭在選擇一個特定領域之後,難以西顧。像百度Apollo這樣的生態型平台,也只能選擇與合作夥伴聯手,去占領特定的應用場景,因為經營資源終究是有限的,研發資源也是有限的。

但初創企業對自身實力也要有一個清晰的評估,不要去搶占顯而易見的大場景。那樣的話,會將自己直接暴露在巨頭的猛烈炮火之下。

3、自動駕駛離我越來越近。

L5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也許離我們還比較遠。但L4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已經近在咫尺。

理由也非常簡單,2018年所募集到的海量的資本,將會在2019年發揮作用,激烈的競爭總是會能夠催生技術的快速發展。激烈的場景爭奪,也將催生技術的快速落地。

市場和競爭,是一個好東西。

與此同時,L2+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也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市場。

如果說在2018年,全球車市里只有特斯拉Model S、Model X和Model 3,凱迪拉克的CT6,以及奧迪A8具備L2+級別的自動駕駛能力的話。

在2019年,這個車型名單的列表,將會拉得越來越長,在造車新勢力中,像蔚來的ES8、ES6,車和家的理想智造ONE,甚至是小鵬的G3,廣汽的Aion S都將具備L2+以上的自動駕駛能力。而與百度Apollo Enterprise合作的企業,包括奇瑞、北汽新能源、江淮、長城,都可望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給我們帶來驚喜。

當越來越多的量產車標配L2+級別的自動駕駛能力,其他的競爭對手,將不得不跟進,而進一步降低供應鏈的價格。

我們已經能夠清晰地聽到自動駕駛技術向我們走來的腳步聲。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