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自從1955年史丹佛大學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在達特矛斯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這個概念後, 人工智能從無到有漸漸走入人們的視野。特別是隨著AlphaGo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後,人工智能開始被大眾所熟悉,並被各個領域所接受。此時,資本敏銳地捕捉到資源失衡的醫療領域存在著巨大的商機。猶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諸多資本紛紛以AI為馬,跑馬圈地,進軍醫療市場。
然而,雖然有資本的加持, 但是「商業模式」的摸索一直是醫療AI大盤子里熱衷討論的話題。即使目前,一些跑在賽道前頭的醫療AI公司已經拿到二類器械審批,但「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如何將資源變現」依然是企業方和資本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1
可持續盈利遙遙無期
「資本寵兒」還能堅挺多久
美國FDA於2018年4月11日批准人工智能醫療設備IDx-DR用於成人糖尿病患者進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篩查,這是首個獲批的糖網篩查AI設備。然而走到這一步,IDx-DR走了七年。而這七年,往往能讓很多剛上賽道的創業公司彈盡糧缺,出師未捷身先死。據花朵君了解到,通常,醫療AI企業打磨出產品後要報批檢驗,這一環節由中檢院負責。但在此前,中檢院並未制定關於醫療AI輔診器械「檢」的金標準,也沒有關於單病種的數據庫。2017年開始,上工醫信與中檢院合作率先打磨出了檢驗糖網篩查AI產品的「金標準」和數據庫,於2018年5月敲定。通過中檢院的審批後,企業將醫療AI產品送至臨床檢驗核準,最後將結果打包送至藥監局再度審批,通過後方可獲得二類或三類器械證。
在這一過程中,醫療AI公司的數據、人才、算力、經營成本昂貴,極其考驗創業公司和投資人的耐性。「可拿到器械證後也並不就意味著企業的盈利天窗打開了。」有知情人就表示,「最終要從醫院端收費,還需要過醫保局這一關,通過醫保局定價,再進入醫院。」而且由於很多病種的金標準和數據庫沒有推出,創業公司也沒辦法走到後面流程。因此,受制於市場和政策的成熟度,醫療AI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仍然要「燒錢」。當下企業現在更值得考慮的是:如何跑對賽道,將補貼「貼得值」?
另外,創業公司的落地也免不了「燒錢」。由於目前醫療AI產品落地方向一般為to G、 to H、to B三種。在與公立醫院接觸時,許多創業公司的打法是和當地政府先達成合作,這對於其落地到基層更為有利。但這種針對公立醫院和政府端的服務,在短期來看很難為創業公司帶來高額又穩定的收入。
2
賽道開始熱鬧
梯隊漸漸成型
資本的注入,讓醫療AI創業的賽道,一開始就熱鬧非凡。據權威媒體統計,截止到2017年7月31日,大陸醫療人工智能公司共有131家,類似融資超過100家。而且,2018年藥監局釋放的審批信號,可謂是獻給所有醫療AI玩家們的「年終大禮」,可以預見的是市場環境的進一步開放,將進一步倒逼行業洗牌的加速,醫療AI創業的賽道,將會越來越擁擠。
不過,即使如此,花朵君認為,創業公司依然不可以掉以輕心。畢竟,就算醫療AI創業公司的產品拿到審批,但也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做醫療想要真正深耕,除了技術之外還有太多市場需要培育。對於其商業化更有利的思考是,在目前已經逐漸跑出梯隊的醫療AI賽道,創業者們如何創新搶占場景的方式。比如在眼部和糖尿病結合這一賽道,醫療AI的應用空間可以延伸至泛健康領域,向上涉及控糖藥物,向下還得以延伸健康管理平台場景,這或許是這一波玩家接下來的思考的方向之一。
另外,創業公司畢竟吃的是資本市場的「飯」,現在是寵兒,但如果遲遲沒有盈利,拿不出一個可以支持持續經營的方案,在如今這一資本市場持續遇冷的大環境下,也難免被投機者所趁,淪為棄兒。
3
醫療AI成年禮
做技術還是做平台?
據花朵君了解,未來醫療AI企業會分化成兩類。一種是純技術企業,客戶可以在平台調用或直接購買其技術,嫁接到醫院中;另外一類是技術加醫療公司的技術加服務,對於這類公司,技術/系統只是工具,是提供服務的一個要素。此外,針對醫療AI產品,行業中可能還會孵化出「代理商」類的純服務型公司。
不過,在此之前,還有個棘手的問題擺在眼前——那就是醫療AI輔助篩查技術是否已有足夠的成熟度來支撐創業公司的成本投入?幾個月前,國際知名「癌症專家」IBM Watson前陣被爆出「誤診」、遭合作夥伴棄用的新聞,導致市場甚至開始懷疑醫療AI的可行性。有行業人士分析,這一方面歸咎於其產品缺失「中國特色」,另一方面,醫療AI產品在中國仍然不能算完全成熟。
市場判斷AI輔助診斷產品成熟度的一大指標是「魯棒性」,這是從實驗室產品跨出到複雜應用場景的重要一步。但在中國,以糖網篩查為例,三甲醫院和基層醫院的相機品牌大不相同,同一家三甲醫院的內外科醫生乃至同一科室不同醫生拍出的眼底照片也不同,這一複雜性對國內糖網篩查的AI診斷產品提出了更高了要求。況且國內醫療AI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以當下醫療AI的智能程度來看,單純做輔助診斷技術的天花板似乎還是比較明顯。更多企業還是沖著平台去發展,把醫院、政府、企業和患者橫縱串聯起來,這也將是醫療AI打造成人禮的方向。但是核心技術和產品還是醫療AI創業公司的門檻,也需要看重。
醫療AI自2014年左右開始萌芽並走向火熱,各玩家一直苦於政策層面對於新科技審批和落地的謹慎小心。好消息是,在剛剛過去的「人工智能類醫療器械註冊申報公益培訓」上,藥監局就醫療人工智能器械審批的過程、指標、要點進行了詳盡的講解,並據稱已於12月中旬放開審批通道。這意味著醫療AI領域企業就申請三類器械審批一事不再是「無頭蒼蠅」,而是有了明確的方向。有行業人士就感嘆,「審批部門開始制定流程、推動醫療AI的發展,這是國家和行業的一大進步。」相信有了政策的加持,醫療AI的成人禮也會加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