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上海集成電路產業不久前迎來好消息。在年末舉行的行業權威會議——2021「中國芯」集成電路產業促進大會上,由燧原科技研發的人工智慧(AI)訓練晶片「邃思2.0」,從300多款晶片中脫穎而出,獲得大會最高獎「中國芯年度重大創新突破產品獎」。值得一提的是,上一代「邃思1.0」也曾在去年問鼎該獎,燧原科技由此成為國內首家以AI晶片蟬聯該獎項的企業。
燧原科技的突破,折射出上海過去一年在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三大先導產業領域所取得的驕人成就。市經濟資訊化委透露,今年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導產業同比增長20%,技術突破不斷,其中,在人工智慧領域,一年中有7塊「上海芯」流片點亮成功。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回顧創業經歷,燧原科技創始人兼CEO趙立東如是說。這位集成電路行業的老兵一直把做一塊「中國芯」作為人生夢想。20多年執著蓄力,終於在當今的天時地利下,使夢想不斷走進現實。同樣,而今的上海,也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凝聚和激發科創產業新動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早日夢圓。
用硬科技拼出市場機會
「做大晶片、拼硬科技。」這是燧原科技內部提煉的公司使命。如其所言,今年獲獎的「邃思2.0」,尺寸達57.5毫米×57.5毫米,是當下國內最大AI單晶片。而晶片尺寸代表了科技含量,「邃思2.0」不僅面積最大,AI算力也是國內第一。
業內公認,影響AI發展的三概略素是數據、算法、算力。數據是我國的優勢,算法也有較強競爭力,但算力一直存在瓶頸,主要源於高性能晶片技術差距。隨著國家越來越關註集成電路行業,一批新興市場力量湧現。在張江這片群「芯」閃爍的高科技園區,燧原科技數百名工程師正奮力研發。由於成長較快,他們的辦公室顯得有些擁擠,但看起來,大家幹勁十足,士氣高漲。
趙立東說,國內已形成一定的晶片人才儲備,創業公司也能從頂尖大學招募到高學歷人才。不僅如此,政策和金融環境對晶片業也非常支持。創業三年,燧原科技已募資逾30億元。其實,趙立東對資本比較審慎和挑剔,他有意控制著融資的節奏。按他的標準,投資夥伴不僅要帶來戰略價值,還要願意和自己「同甘共苦」,「做晶片不是掙快錢的生意,這是個吃苦的行業」。
苦和甜是夢想的兩面。目前,全球AI晶片市場幾乎完全被少數跨國公司掌控,其在技術、資金、生態影響力方面優勢巨大。但AI賽道也給後來者留下了機會,中國晶片企業如果能針對AI的特殊需求,拿出更好的技術、更高的性價比,就有機會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從2018年創業起,燧原科技通過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用一年半發布了首款晶片「邃思1.0」,隨後於今年7月發布「邃思2.0」。至此,晶片核心技術指標與主流產品的差距,已從最初的30個月縮短到12個月。而在幾周前他們新發布的「邃思2.5」,性能已接近業界主流。晶片的迭代周期通常是兩到三年,但燧原科技不僅讓該周期大大壓縮,還實現性能的快速追近。他們計劃在2023年發布下一代AI計算晶片,通過「五年三代」的快速演進,從而真正在市場上確立競爭力。
在追趕巨頭的賽道上,燧原科技並不孤獨。市經濟資訊化委透露,上海今年除了7塊晶片流片點亮成功外,包括天數智芯、依圖、平頭哥、地平線等企業也都在市場上有所表現。就燧原科技而言,今年訂單量首次突破億元,基於「邃思」晶片的大型AI算力中心明年將正式運營。
厚積薄發方能大展身手
厚積薄發,這是燧原科技異軍突起的重要原因,也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的發展特點。
上世紀90年代,趙立東從清華畢業後留學美國,後來進入矽谷工作。2007年,當時任職於全球頂尖CPU和GPU企業AMD的趙立東被派到上海,參與組建AMD中國研發團隊。15年後的今天,他仍清晰記得,那年3月12日,他到位於張江的新公司上任,「這開啟了非常神奇的5年」。
2007年之後,AMD在全球市場上因接連決策失誤而一路走低。但在中國、在上海張江,它卻高歌猛進。趙立東說,國內晶片人才越來越豐富,研發效率越來越高,於是,AMD在全球不斷收縮、裁員的同時,在中國卻大步擴張。僅5年時間,AMD中國研究院的員工數增了10倍,成為其最大海外研發中心,在上海形成一支全方位的晶片研發團隊。
作為該團隊負責人之一,趙立東當時覺得,如果AMD能把最前道的產品定義權放給上海,那就一定能誕生一塊完全源自中國的世界級晶片。於是,念念不忘「中國芯」的他前往美國總部,試圖說服公司。然而,當時的AMD內部士氣低落,他的建議石沉大海。一年多後,趙立東辭職回國,投入到國內熱火朝天的集成電路事業中。
回顧20多年的職業生涯,趙立東說,其實他一直在為做一塊「中國芯」而努力。從最初的技術開發,到後來主導集成電路投資和管理,相應的準備越來越充分。2018年,他與夥伴一同創立燧原科技。他們認為,國內集成電路創業環境日趨成熟,而AI對算力提出很高要求,這個市場完全能容納足夠多的「玩家」。公司若能把握好接近客戶、接近市場以及國產化的優勢,完全有機會在部分市場勝出。
趙立東的這段職業經歷其實也與上海的發展軌跡相契合。實際上,我國集成電路行業的快速發展,正是始於本世紀初上海在張江全面打造先進集成電路產業鏈。20年來,上海已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配套最完善的地區,產業規模居全國之首。這裡集聚全國大約三分之一的晶片和AI人才,他們與這座城市一起,都希望能在AI時代大展身手。
綜合優勢造就行業風口
想在硬科技領域拼出一番天地的燧原科技,很自然地選擇上海作為創業始發地。在這個團隊看來,國內最大的市場來自那些希望借助AI實現轉型升級的傳統行業。在此過程中,晶片企業要和算法開發者、硬件企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等生態夥伴一道,攜手將算力變成生產力,為客戶帶來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上海不僅是做晶片的首善之地,更重要的是,上海營商環境優良,各級部門注重發揮超大城市的綜合優勢,通過精準施策,完善生態,開放場景,拉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從而為國產晶片開辟更多空間。
來自市經濟資訊化委的資訊表明,過去三年,通過「揭榜掛帥」工作機制,上海先後面向AI企業發布了58個應用場景和需求,對接近300家AI企業、500多個AI解決方案。今年,乘著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勢頭,上海又發布了11項數字生活標桿場景,不斷加速AI落地的節奏。同時,上海還注重推進數字新基建,特別是「算力底座」——正在臨港建設的商湯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有望在2022年初落成,成為亞洲最大、國際一流的AI計算平臺之一;正在松江建設的騰訊長三角AI超算中心,其算力也將在國內乃至亞洲居於領先地位。這些場景和項目,使上海加速成為人工智慧的世界級高地,這樣的環境和氛圍,才是吸引全國最多智能晶片創新企業在滬發展的最大原因。
趙立東說,國內AI晶片市場規模去年達到200億元,未來幾年有望持續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長,從而在2024年突破1000億元,前景非常好。未來,他將以「追逐夢想、報效國家」的初心,帶領公司上下不斷書寫一部精彩的創業長篇。
作者:張懿
編輯:范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