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說起月亮,可能接受了我國傳統文化熏陶的大家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美麗的女子獨自前往了孤寂的月亮之上,雖然能夠長生不老,卻要在清冷的月宮中面對遙望地球,有家不能回的淒苦。
事實上,在我國的神話中還有一位叫做常羲的女神,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她被認為是生育了月亮的「月亮之母」。
通常來說,我們都知道帝俊和羲和為上古時期的夫妻,卻很少有人了解常羲其實也是帝俊的妻子,他們一起生下了12個月亮,常羲還制定了時歷,相當於維護了宇宙秩序,因此她也為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創世神。
登上月球
事實上,不管是古今中外,每一個國家的人都對於這一輪永恒地懸掛在人類頭頂的明月充滿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愛,每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中都存在著一位月亮之神,表達了人類自古以來對月亮的瞻仰。
在1609年,伽利略在發明出了天文望遠鏡後,立刻將鏡頭看向了遠方的月球,然而它並不像是人類自古以來所描寫的那樣圓潤清涼,高潔美好,反而是表面坑坑窪窪,如同飽經風霜般千瘡百孔,一度從「西施」成為了「東施」。
這顯然使得人類感覺到了巨大的失望,但伽利略也清楚,上帝並沒有特意去制造了一個美好無缺的月球,天堂也不是只有美好的事物,有缺陷、有不足是可以必然的。
他甚至認為月球其實就與地球一樣,上面可能居住著如同人類一樣的智慧生命,可能那些坑坑窪窪的環形山中還生存著「月球人」。
這樣的美好幻想直到20世紀才終於被打破,在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的美國與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兩種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思想成為了全球兩大超級強國,並在除了熱武器以外的各大領域展開了競爭。
而美蘇在法西斯德國戰敗以後,分別從德國獲得了大量的火箭技術,從而獲得了發展太空事業的基礎技術支撐。
也因此,美國在1961年5月開始了阿波羅登月計劃,並預計將在本世紀的60年代之內成功登陸月球,實現自古以來人類都夢寐以求的願望。
在1969年7月16日世界時13點32分,承載著人類希望的阿波羅11號從美國發射升空,以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為首的三名太空員成為了第一批來到月球的人類,其中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還與另外一位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先後踏上了月球,聞名於世界。
這一次的登月活動不同於以往那些探測器,人類終於親自踏上了遙遠的太空,用自己的雙眼觀察了荒涼的月球環境,至少6億人從直播的電視裡見證了這一壯舉。
阿波羅11號的太空員們在月表上一共行走了2小時31分鐘40秒,停留的時間長達21小時36分鐘20秒,包括在登月艙睡覺休息的時間。
而隨著人類太空事業的不斷發展進步,未來的人類必然會再次登陸月球,從月球上獲取資源、建設月球基地等等,而那時,人類將可能在月球上建立另外一個棲息地,接納人口前往月球勞力工作等等。
太空員的月球一天,地球過了多久?
對於從小到大一直喜歡看《西遊記》的我們來說,電視劇中神仙佛祖生活的「天界」神秘而夢幻,而其中有一個從頭到尾貫徹始終的設定為「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即天界只是過去了一天的時間,地上卻已然是度過了一年的歲月。
這一點其實也常常出現在玄幻題材的小說、電視劇當中,以顯示出天界與人間的不同,表達出神仙們居住的地方之神奇。
針對這個玄幻的概念,有人聯想到了月球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太空員們如果在月球上呆上一天,那麼在地球上的我們能感覺到過去了多久?
按照上面所說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來講,那麼就是太空員們在月球上呆了1天,地球上的我們就已經生活了1年之久,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我們人類對於時間的劃定,或者說對於一天的「規定」,其實是基於地面上太陽的東升西落,通常來說是午夜12點整作為劃分。
「東升西落」
但影響「一天」最準確的劃定還是需要根據地球的自轉,即地球圍繞著自己的自轉軸旋轉,旋轉一周的時間也就是「一天」,為23小時56分4秒。
同時,各個時區由於位置的不同,也存在著不同的時間,一般而言是每15度的經度就會被劃分為同一個時區,正好是一個小時,地球一共有24個時區,從英國開始算起,該時區為零時區,從東往西時間就會不斷縮減一個小時。
比如我國北京時間為5月1日的12點整,那麼根據時區計算,倫敦的時間為5月1日的4點。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天」的時間是根據天體的自轉周期,並結合不同地點的區別而人為劃定的結論。
根據這個方式,我們通過過去科學家們得出的月球數據,可以發現月球的自轉周期為27.32天,也就是說,月球的一天相當於是27.32個地球天數。
換句話說,太空員在月球上呆一整天,對於地球上的人類而言其實就是27.32天,差不多快有一個月的時間了,雖然還沒有到「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的時間跨度,但這樣的對比也足以令人感到意外。
在16世紀時期,我們幾乎人人都知道的那位被蘋果砸了腦袋的科學家——牛頓提出了「絕對時空觀」,即不管是在什麼地方,哪怕是宇宙的彼端與此端,時間在各個地方的流逝都是絕對不變的。
然而在上個世紀,同樣偉大的愛因斯坦卻提出了狹義相對論,認為宇宙中的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並沒有所謂的「絕對時空觀」。
比如一個被叫做「鐘慢效應」的現象,兩個不同的人拿著同樣的時鐘,但拿著A時鐘的人會認為B時鐘比自己的時鐘要更加慢,這就是基於前者的角度,按照前者的參考系所觀測到的現象。
科學家們提出,按照「鐘慢效應」,也被叫做是「時間膨脹」的現象,當太空員乘坐宇宙飛船前往天空,生存在地球上的人們會認為這架宇宙飛船正在以極其快的速度運動,使得宇宙飛船以及裡面的太空員所經歷的時間變慢。這就可能導致地球上的人們已經過去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宇宙飛船裡的人們卻沒有太多的老去跡象。
也就是說,宇宙中的各個地方的時間並不一致,但這並不意味著太空員在月球過去了1天時間,地球上的我們感覺到的經歷的時間就遠遠不只是27.32天。
因為月球雖然處在太空環境下,但是依然是與地球較為接近,且互相聯繫的天體,而且我們先前所舉出的例子是太空員乘坐高速行駛的宇宙飛船,這種飛船的速度可想而知是非常快的,遠比月球的公轉速度快得多,月球的速度其實並不算快。
所以,盡管太空員生活在月球上,他在月球上所度過的時間實際上是與地球上的我們保持在同樣的基礎上行進的。過去的2021年,我國實現了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的計劃,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關註,而在今年2022年,月球將是全世界太空探索的重點。
美國太空局甚至花費了幾十億美元,打算在2024年重返月球,將太空員們再度送往月球表面,並逐漸實現在月球上長時間的駐留計劃,這不僅僅對月球的探索之路,更是美國太空局在為以後的火星載人計劃打下更加紮實的基礎。
這一計劃被命名為「阿爾忒彌斯計劃」,2022年3月份,美國太空局計劃將發射非載人的「阿耳特彌斯1號」,為後續的載人登月做鋪墊。
除此之外,韓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都將在2022年裡進行月球探索的發射計劃,且不說它們是否能發射成功,人類探索月球之路顯然已經更加廣闊而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