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點剎進校App 企業面臨生死大考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作者:李靜

1月8日,晚9點,一家提供k12應試題庫服務的教育類App企業的辦公室內燈火通明。市場、經營部門連同產品部門已經開了一整天的會,在討論公司提供的軟件是否屬於嚴查範圍內,下一步該如何應對。

他們討論到了生死攸關的選擇題:砍掉內容功能,意味著App應用的核心價值傷筋動骨;砍掉內置廣告代碼,意味著本來就捉襟見肘的流量變現能力喪失殆盡,而最可怕的就是被學校完全禁止,這樣從上遊源頭開始,就失去了整塊市場甚至需要重新設計商業模式。

每一個選擇看似都是無解的難題。在很多業內人眼里,k12應試教育題庫市場,toC的投放早已被證明是個不存在的偽命題,這樣就只剩下通過toB從學校獲取用戶,提供學生提分的消費升級這一條路。

11天前,也就是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下發《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份文件意味著學校類App將面臨嚴格監管審查。

根據規定,凡包含色情暴力、網路遊戲、商業廣告等內容及連接,或利用抄作業、搞題海、公布成績排名等應試教育手段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App,一旦發現,立即停止使用。同時,《通知》從App內容、審查備案到收費、保護學生數據等均作出明確規定,教育圈內一時風聲鶴唳。《通知》要求,按照「凡進必審」「誰選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雙審查」責任制,學校首先要把好選用關,並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審查同意。

在業內人士看來,正是《通知》中給予學校和教育部門雙審核的權限,給了各地方和學校巨大的自主權。成,則築起一道壕溝,生意更加好做;敗,則徹底出局。

1月8日,在前述那家教育類App企業召開的深夜會議上,公司經營部門和產品部門均保持沉默,市場部門則罕見地成了當天最晚一個離開公司的部門。因為,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市場部門都不得不對各類客戶進行艱難地說服。

1月7日,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在開展專項整治過程中,20多家學習類App平台如:「互動作業」「奈米盒」等被責令整改,並處罰款。

一些企業選擇加入到具有官方背景的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平台。負責應用接入並審核的中央電化教育館是教育部直屬的事業單位,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職責就是:匯聚多方資源應用,再通過各級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為學校師生提供服務。

1月9日,中央電化教育館的一位工作人員對經濟觀察報介紹,12月28日教育部下發《通知》,1月7日,我們的匯聚審查工作就按照《通知》要求,印發了一份《關於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資源匯聚工作的通知》,對之前接入到平台的企業明確提出在1月31日之前,按照要求進行自查整改。

一位App軟件提供商說:「選擇將App應用接入中央電化教育館,可以規避《通知》中不合規、不合法的嫌疑;另一方面擁有官方背書,也好在接下來的審核備案中更具說服力。」

更多提供進校類App的企業則在等待教育部門給出下一步具體細則。

行動

一些企業開始主動擁抱變化。1月5日,一場「互聯網+教育」的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上,科大訊飛、一起教育科技、極客大數據連同思駿科技在內的多家企業共同簽署了學習類App行業自律倡議,提出堅決支持《通知》要求,承諾以教育價值為導向,提升技術防護能力,建立學習類App使用管理的長效機制。

科大訊飛教育事業群副總裁丁鵬對經濟觀察報說:「《通知》的提出對整個行業發展長期來看發揮著利好作用。學習類App對促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發展、提升教育質量以及個性化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價值,因為確實有個別企業為了圈流量、掙快錢,內容充斥色情暴力、網路遊戲,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發展。行業需要監管,沒有監管的發展會失去方向。」

K12應試教育圈子的「亂」由來已久,這與入校App不賺錢有關。一直以來教育類App商業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toB買單模式,直接根據國家教育信息化的相關要求提供服務,由教育局或學校直接買單,學生免費使用;另一種是通過免費進校為學生提供服務的toC模式,後期進行轉化收費,但無論哪種,對於App提供者而言,學生對產品的使用黏性和盈利都是問題的焦點。

一位提供學習類App的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問題的根源在於學生對學習類軟件黏性不高,收費轉換率低,只能依靠App內置遊戲、打擦邊球或提供試題作弊類功能來做到黏合。沒有盈利管道,又攻不下學校和教育機構,安裝廣告、加載遊戲騙取點擊量賺錢,也可以向遊戲公司、廣告公司多分一筆費用。」

類似於上述負責人所說的涉黃、加載遊戲廣告的App類軟件公司並不在少數,這也是政策制定者們下決心出手整治的重要原因。

一起教育科技(原一起作業)市場副總裁呂濤對記者說:「‘互聯網+教育’深刻地改變了今天的教育環境。但不可忽視的是,隨著資本的湧進,行業也出現了一些亂象,而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策規範,市場很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隨著教育部《通知》的發出,各方意見浮出水面,行業背後的問題開始推向台面,提供教育App軟件的公司紛紛尋求破題的辦法。

等待落地

下一步該怎麼辦?

對於科大訊飛而言,他們的做法是積極地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並對外發布關於的《通知》的承諾;對於一起教育科技而言,將在自查的基礎上,邀請部分地區使用其產品的老師,填寫對於他們產品的認同和理解,形成文件後通過校長審核,再遞交區教委。而對於更多中小型教育軟件提供者來說問題依然棘手。

科大訊飛是中國在線教育的頭部企業之一,根據科大訊飛提供給經濟觀察報的採訪回復,其旗下智學網已在全國15000餘所學校廣泛應用,服務師生超過2500萬。其旗下智能英語學習平台E聽說,3年多以來,全國超6000所中學、5萬名中學英語老師和5萬個班級常態化使用,2018年累計為用戶提供英語評測次數達7億次。

觀望、打探,在一段時間內,由專家、行業人士組織的小型沙龍、座談會頻頻開啟,企業最關心的依然是App入校審查機制如何建立?如何落地?具體細則又是怎樣?

在國務院參事湯敏看來,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對入校的App進行篩選與監管,非常必要,非常及時。但是具體到執行中,如何能把好事做好,還面臨幾個問題。比如說誰來判斷App能進校?目前政策規定是誰采買誰負責。首先要經過校長層面,但具體到各位校長評判標準不一樣,對軟件中複雜的技術與內容,他們能否加以判斷?有沒有這麼多時間去判斷?目前還不好說。

湯敏說:「互聯網化教學產品的運用,對未來培養青少年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把優質的教育資源,新的教育內容以很低的成本大面積地推廣。但是,如果我們把判斷完全交給每個學校的校長,校長又不能對App長期效果的好壞作出判斷,處於安全保險起見,一禁了之,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再者,把復核權力交給縣教育局,全國教育局加起來有3000多個,面對這麼多的App進校,也會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工作造成巨大負擔,最後很好的政策,恐怕會難以執行到位,結果是事與願違。」

湯敏建議,這事應該由教育部組織專家,由行業協會從國家的層面來審查、來認證,給出白名單、黑名單,讓學校的校長老師在白名單中優選,這樣更可行。

對於《通知》中規定不增加教師工作和學生課業負擔的題庫類App,湯敏認為,這些規定也是模凌兩可,難以判斷。什麼是題海戰術?目前很難界定和處理。這種模棱兩可判別App應不應該進校的標準,最終造成政策很難落地,甚至會扼殺了教育信息化給中國教育帶來的進步。

湯敏說:「我們在貧困山區做了大量調研和試點工作。我們認為,互聯網和信息化教育對促進鄉村教育的公平,對於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引入貧困鄉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花了大錢在推進‘三通兩平台’工作,硬件都建好了,但沒有好的軟件配合,沒有能夠不斷迭代、不斷改進的App相配套,也事倍功半。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不能耽誤,需要認真考量。」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