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在月球「種菜」 目前澆水成功、溫控正常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重慶大學在月球「種菜」 目前澆水成功、溫控正常 科技 第1張

微型生態系統循環圖(重慶大學供圖)

  本報訊 (記者 李星婷 陳虹)1月5日,重慶大學發布消息,由該校承擔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已隨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球背面。該項目攜帶了馬鈴薯等6名「神秘旅客」,將在月球背面開展生物生長試驗。目前,主副相機已傳回10餘張照片,顯示一切情況正常。

  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6天的漫長飛行,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這是全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做到軟著陸,在人類探月歷程中具有開創性的重大意義。

  令人關注的是,嫦娥四號搭載了由重慶大學牽頭研制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以下簡稱科普載荷)項目登月。該項目將在月球背面開展生物生長試驗,構建太空生態系統試驗。

  「項目將展示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強輻射等條件下的生長髮育狀態,同時還將開展‘微型生態系統地月對比試驗’(即同一個密閉生態系統在地球、月球不同條件下以及在地面開放自然條件下的生長髮育情況對比)。」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普載荷總設計師、重慶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謝更新教授介紹,科普載荷搭載有6名「神秘旅客」,分別為馬鈴薯、油菜、棉花、擬南芥、果蠅、酵母。

  其中,植物生產氧氣和食物,供所有生物「消費」;作為消費者的果蠅和分解者的酵母,通過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與此同時,酵母可以分解植物和果蠅廢棄物而生長,也可以作為果蠅的食物。」謝更新說,這樣可形成一個含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微型生態系統。

  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由於「罐子」里資源、空間有限,因此本次搭載的生物物種篩選有著嚴苛的要求。哪些「旅客」能登上月球?首要條件就是「個子小」;其次,由於月球表面低重力、強輻射、高溫差等極端條件限制,因此能耐高溫、耐凍,還能抗輻射和抗干擾的動植物,才能做到登月之旅。

  據悉,經受月球上嚴酷力學考驗的科普載荷已於1月3日23時18分加電開機,當天23時48分澆水,23時55分傳回第一張照片。目前科普載荷上的主副相機已從太空傳回10餘張照片。主相機傳回的照片顯示科普載荷所有結構在經歷發射、飛行、著陸等考驗後,密封正常;副相機傳回的照片顯示放水成功,溫控正常。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