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150億年前,宇宙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而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此後,由簡單到複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影響。地球系統的運動及由此帶來的形貌變遷、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歷史。
地球已存在了46億年之久,但動物界第一次大發展是在距今6億年前的寒武紀。寒武紀最多的動物就是三葉蟲,約占化石保存總數的60%。因此,有人把寒武紀叫做「三葉蟲的時代」,到了晚寒武紀、奧陶紀達到巔峰,有超過1500個屬、15000多個種。
由於三葉蟲化石大多保存在細膩如脂的石灰巖或頁巖中,因此,不僅其外殼特徵顯而易見,有時連內部構造也保存得很好。所以,古生物學對三葉蟲的研究已經非常透徹,其中比較有趣的在於當屬它獨特的眼睛活動方式。
三葉蟲是第一種進化出視覺系統的動物,而且是復眼。復眼不僅對運動的物體非常敏感,而且還能建立立體視覺。三葉蟲復眼的獨特構造還使具有不尋常的景深,觀察遠近物體都能同樣精確地聚焦,並把圖像扭曲降到最低,真實地還原圖像。
形態各異的三葉蟲的生活習性也必定是多種多樣。它們大多生活在淺海底部,過著爬行或半遊泳生活,如多角蟲,它的肋刺和尾刺都很發育發達,使之不至於陷入淤泥之中,而且還長著柄狀眼,這樣的眼睛不僅可以防止淤泥影響視覺,而且可以盡可能開拓觀測範圍。
在多彩多姿的節肢動物世界,三葉蟲的很多構造都在今日多種動物身上得以復現。想像一下,在5億年前的古生代,有超過15000種三葉蟲,以千姿百態悠遊於波濤汪洋中,就像今天穿梭花叢、千姿百媚的蝴蝶,把多樣的世界妝點得更加絢麗,這是多麼有趣的生命。
縱觀地球發展史,生態每次紀元大迭代,都會存在引起穩態轉化的關鍵時刻。可塑性強的生物能夠抓住關鍵時機,將外部因素轉化為內部個體的發展機會,這種在變化趨勢上的聚集,使整個生態系統都做到了大規模的物種進化。
穩態轉化以生態系統狀態對環境條件的響應軌跡為基礎。生態系統狀態在一定範圍內響應相當遲緩,而接近某一臨界水平時會強烈地響應,並形成關鍵時刻,學術名詞為:突變。
三葉蟲出現眼睛是生物進化的一大亮點,因為它徹底改變了生命活動的許多規則。在眼睛出現之前,生物的形態是溫和、馴服的;出現眼睛則意味著充滿競爭的世界拉開了序幕。眼睛使許多動物成為主動的獵食者,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生物進化的步伐。
這種進化的關鍵時刻不斷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上演。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三葉蟲抓住時機進化成有眼生物,稱霸海洋,形成新的生態;人類的祖先抓住天機,掌握用火,躍居食物鏈頂端,使人類進化向前邁進一大步。
同樣,ICT生態也存在進化的關鍵時刻,新技術層出不窮讓這個生態系統不斷改變,每一個「物種」都身在其中,或抓住機會擁抱變化,或錯過關鍵時刻淡出舞台。
在ICT生態急劇變化的今天,華為率先於2016年的全聯接大會上正式發布了「哥斯達黎加式生態」願景,並於2017年正式提出「生態夥伴」的概念,將面向ICT市場的「合作夥伴大會」首次命名為「生態夥伴大會」。2017年底,華為正式發布全新願景,即華為立志: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基於全新的願景,在2018年的生態夥伴大會,華為又再次發布了「華為雲生態青島行動計劃」,同時宣告「生態紀」的到來。
在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下,前沿技術集中爆發,數字生產力喚醒增長新動力,給更多行業企業帶來了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技術+需求」正驅動著ICT生態加速融合,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角色和復合化的能力,ICT生態開始邁向新的紀元,華為將其定義為「生態紀」。「生態紀」作為一個新紀元,它的誕生和成長同樣也是基於過去ICT生態發展進化的成果。
那麼,隨著「生態紀」的到來,引發生態關鍵時刻的外部因素是什麼?是「火」?是「眼」?是下一只黑天鵝,隔壁的灰犀牛,是量子科技?是人工智能?還是區塊鏈…這些因素又與智能世界的構建有什麼關聯?
也許,今年的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將會揭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