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關於 DeepHash 專欄 / 每周二刊出
文/林佳誼
我們認為,就在區塊鏈技術步入所謂「幻滅的低谷」之時,身為一家堅持深入報導科學科技產業的專業媒體與科技服務提供者,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在這個關鍵時刻上帶領讀者去撥開迷霧、厘清誤解,培養對區塊鏈技術的更深刻認知。因此我們於每周二固定推出 DeepHash 專欄,由 DeepTech 資深編輯林佳誼邀集專家學者共同維護,每周一次,帶領讀者深入挖掘未來 3-5 年真正具有產業化潛力的區塊鏈知識。
而經歷 2018 年的暴起暴落,進入2019 年,許多人都想知道區塊鏈的走勢在這一年將如何演變?盡管很多預測已紛紛出籠,但真正同時具備理論高度與行業洞察深度,重點是還能兼顧中國視角的分析,還很少見到。
DeepHash 邀請本專欄的作者撰寫一系列預測,填補這一空白。本周我們邀請物聯網區塊鏈初創 Biilabs 創始人朱宜振,從實體產業應用的角度來來討論這個問題。過去我們看到幣圈有許多投資人因為不夠了解加密貨幣,只是跟風投資,而被當作韭菜。但現在,隨著區塊鏈逐漸進入產業應用的階段,還不能掌握這一技術的企業,會不會被當作另一種「產業型韭菜」呢?
2019 年幣圈割韭菜或許不再,但「產業型韭菜」將愈來愈多
文/朱宜振(林佳誼整理,經作者確認)
在過去的 2018 一年中,區塊鏈可以說是全球最火熱的議題,尤其對於全球幣圈來說,更是一個上沖下洗的一年。
從幣價來看,從 2018 年初的高峰開始,全年度持續不斷往下跌,跌勢非常慘烈。但如果與同一時間區塊鏈技術的火熱發展,卻似乎成了反比。筆者身邊的朋友們,在 2018 年不是正往區塊鏈走、就是已經身處區塊鏈中。這成了一股很有趣的現象。(當然筆者也在其中)
2018 年的區塊鏈行業很亂。這亂象從瘋狂出現各式各類的區塊鏈媒體,就可見一二。盡管下半年監管出手封禁,讓許多中文區 (割) 塊 (韭) 鏈 (菜) 媒體無法在國內運作,結果不得不出走海外,但依然還是在作收割的動作。
至於幹正事的區塊鏈到底有哪些呢?老實說,若從幣的角度切入,我認為還是有許多幹正事的,但是你得花更多時間和力氣才能知道到底誰在幹正事,還是只是為了維護幣價,所以我們可以很粗暴簡單的方式來看待,若是不炒幣卻仍然願意待在區塊鏈產業中的可能就是比較務實的。
回到區塊鏈 2019 年在產業的展望,從 Gartner Hyper cycle 中可以大概發現目前區塊鏈技術確實開始走向幻滅期,但這卻也代表它正要開始務實的落入產業中。
其實,各國產業與政府在過去幾年陸續針對區塊鏈的可能性都已經有了許多的探討,不管是各種溯源應用,或者跨地域性的身分識別,這幾年來已累積了各種大大小小的 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式證明)。這些 POC 都是必須的。許多傳統業者喜歡說,等這些實驗有成果後我們再投入就好!殊不知這些你以為的聰明,卻是另一種投機心態。
如果你認為等到其他人 POC 做完再去了解結果就好,其實是錯過了探索區塊鏈應用的 How & Why,而只懂得最後結果的 what。願意早期就開始做 POC 的,認真下去做通常就會知道該取用區塊鏈的哪一段價值,不會流於標題黨,而其他等待者就成了另外一種產業型韭菜,準備讓其他企業收割。
所以,關鍵的問題是,2019 年區塊鏈將從哪里開始產業落地呢?
筆者認為,在 2019 年,政府端很可能會開始體認到政府比企業還要更適合使用區塊鏈。政府適合使用區塊鏈的主因,是政府本就擁有人民對它的信任,透過區塊鏈的特性,恰可以讓這信任有了透明且可追蹤的基礎,從而重構真正的信任。
反之,無持有信任者,想要無中生有通過區塊鏈建立信任,往往會徒勞無功,因為信任才是最貴的成本。
在過去一年,筆者曾與許多公共事務單位互動,在通過與各種不同功能單位的交流中 (包含法務、文書、人事、農業、航運海運等等) 歸納出,過去因為政府作業流程難以透明帶來施政上的不信任感,進而導致得增加更多稽核考核成本,如今就可以運用區塊鏈的紀錄透明與不可篡改特性來解決。
2019年可期待的區塊鏈應用
因此,2019 年我們可以期待開始產業落地的區塊鏈應用有:
● 與政府結合的溯源機制
溯源是政府使用區塊鏈最主要的應用方向之一。在產品溯源機制上,過去常常發生的狀況是在業者的主動申報上出了問題。不實申報。而且在傳統機制下,即使造假,事後再竄改或消除紀錄的成本也很低。而區塊鏈的無法竄改,就可以大幅墊高業者造假的成本。一旦造假,就無法抹除造假記錄。這正好吻合了政府的需要。
● 與政府結合的檔追蹤與交換
現在各種檔證書造假偽冒之所以如此犯濫,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在於各種防偽技術實在太容易被破解,真正高度確實的資訊查核則非常困難,或成本很高。而文件訊息上鏈可以做到獨一無二,並且使用歷程都會留在區塊鏈。
● 多方結合的 User Based Insurance
互聯網已經讓保險走向破碎化、個人化,但是卻沒有解決資訊來源是否可靠可信的問題。真正的 UBI 保險,通過區塊鏈可以多方結合一張保單的各種關係人。也可以解決互聯網保險的痛點。過去幾年已經有多家互聯網巨頭或保險公司布局這個領域,今年預料可以看到更多成果。
● 跨地域的數位身分識別
目前在世界各地有許多不同的數位身分專案,光在聯合國的框架內就有大大小小從上億人到數十萬人等級的,身分基本上跟國家政府是有關連的,本質上應該是能夠自己證明自己,但現在大多需要政府來協助其人民確認身分,但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中,數位身分可以再細分成幾個等級,目前區塊鏈極可能在跨國跨地域的資格確認和服務取用的應用中被導入和做更大規模的實證。
● 新型態的分散式能源交易
結合區塊鏈的分散式能源交易可以解放能源供應鏈,讓能源的產出、銷售、與購買都變得多元化,並即時完成清算。這方面以日本、歐洲多國都在過去幾年積極嘗試,今年預期將可看到一些成果。
● 高可靠的汽車識別和 OTA 網路
在網路上已經可以看到歐洲的大眾汽車預計於今年推出內建新一代奠基於區塊鏈身分技術所建立的 Car ID,這是基於數位轉型的浪潮中必然的一環,除了傳統對於汽車的追蹤管理,並且若觀念夠先進,則可能會把真正的數位資產概念導入,讓汽車不只在現實上屬於你,數位上也該是屬於車主的。這種新的觀念或許會建立未來物聯網資料的歸屬權問題及衍生可能更大的資料市集應用。而在歐洲也開始利用區塊鏈/分散式帳本技術建立起可靠的軟件、固件升級 (OTA) 的機制。
以上是筆者與不同海內外行業人士及監管層,經過一兩年來不斷討論後的心得。這些應用將會使用不同的公鏈或聯盟鏈,並建構在擴展性(scalability)、穩定交易費用(Stable TX fee)、可靠性(Reliability)、全球近用性(Global accessibility)等前提基礎上,達成跨國、跨地域性的應用。唯有如此,區塊鏈的不可替代性才能展現!
2019以後的公鏈、私鏈、聯盟鏈
筆者認為,2019 年以後,通過時間的延續將持續證明公鏈的長遠價值、和聯盟鏈的商業價值,但私鏈或許就只能停留在做 POC 和實驗室的程度。
很多人會不以為然,認為這樣評價私鏈過於以偏概全,以下我試著簡單說明。
公鏈應用可以建立區塊鏈深遠的影響力,但私鏈應用或許只能做做小生意。
為什麼要用影響力和生意來做對比解釋?因為很多人都會說全世界也有很多私鏈業者,但影響力的紮根與建立和做生意是不同的層次。
私鏈應用就像開一家店,只開一家店時沒問題,但基礎不對時,要擴張成大型連鎖店的代價成本很可能是非常高的。
而公鏈應用就好比是直接搭建在能夠拓展成連鎖店的基礎架構之上。先開一家店,基礎架構對了,若你在市場的 Product Market Fit 也對了,那麼當你要擴張時,可以保證你不會被基礎架構限制。
這其實是一個技術問題和技術觀念,但很多時候會被許多人用商業模式成不成來做比較。公鏈與私鏈的關鍵差異就在於,你的商業模式或許是正確的,但私鏈基礎建設可能會在你成長時成為負累,但公鏈基礎建設則會讓你在小規模擴張至大規模時,技術基礎架構相對較無痛支援。
在區塊鏈創業泡沫潮中,許多 VC 的痛點就是沒有能力做技術盡職調查(techDD),只看了適合單一區域的商業模式。在過去幾年遊資流竄以及 ICO 泡沫未破之前,只用區塊鏈做做簡單應用或許就足以讓資本市場買單,就像當年 Yahoo 一開始也只是個網路黃頁。但如今進入幻滅期,必須回到根本。
動輒顛覆世界的可能性?
在區塊鏈的泡沫中,常常會看到「顛覆 xxx 的 xxx 區塊鏈」這樣的標題,若標題為真,那麼 2018 年全世界大概被顛覆了上千次之有。真的是這樣的被顛覆嗎?
我願意相信許多區塊鏈創業者的初衷確實是想顛覆世界,但若務實來看,你的區塊鏈正如同過去的諸多 APP 一樣,有多少人用呢?若真的有很多人用,你的基礎建設成本呢?
回頭看,無論是公鏈、私鏈、聯盟鏈,基礎建設成本一樣都省不掉。
公鏈業者訴諸 ICO 建構一個所謂去中心化網路,這樣的時代可以說隨著 2018 年過去正式畫上句點。我們已經看到許多號稱去中心化的公鏈業者,其公鏈搭建後就陸續成為僵屍鏈,或者在理想化監理機制的表層之下,其實是人為的鬥爭。於是在人心面前,區塊鏈的美好成了醜陋。
許多的公鏈基金會,到最後只是一個基金會型態的公司,並不是真的基金會。(例如:可以試著比較 IOTA 基金會的監理機制以及其它基金會的模式)
到最後,你會發現還是只有那幾個老牌公鏈是認真的在維護和經營,我們可以說,唯有在還沒人關注時你就想做這件事情,或者在沒人關注後你還想做這件事情,那才真有機會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