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嫦娥四號探測器送往月背的眾多科研載荷中,\”月面微型生態圈\”可謂最接近人類的日常生活:一言以蔽之,它的使命就是要在月球表面\”種菜養花\”,實地觀察在月面低重力環境中,直面宇宙輻射的植物和動物是否能像在地球表面一樣茁壯成長。
而在最近,嫦娥四號上的監控相機傳來喜訊:\”月面微型生態圈\”內的棉花種子已正常發芽,生長狀態良好的它有望成為月球上的第一株綠色植物。
圖為在月球表面密閉實驗環境內發芽的棉花種子。
當然,現階段的人類技術無法支撐動植物在真空、開放的外太空環境下生存,空氣對於\”種菜養花\”乃至於外層空間人類的日常活動而言依舊是首要必備條件。
但反過來說,組份配比複雜的空氣也一樣是外層空間人類活動的重要資源。而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還原\”成氧氣的植物,既能平衡人類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過程,還能產出重要的作物果實,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圖為在國際空間站里順利開花的向日葵。
因此,對於有志在外太空建立永久研究點,甚至是在月球和火星上立足的各太空強國來說,\”種菜養花\”就不僅僅是太空員閒情雅致的體現,更是人類平衡生存環境的必由之路,這一點從\”月面微型生態圈\”搭載的作物種子上就有明確體現:馬鈴薯和油菜是典型的食用作物;而棉花則是經濟作物的頭號榜首;擬南芥則因其繁殖周期短、產生種子多等特性,一直霸占著\”實驗室植物\”的首席位置。
圖為SPACEX規劃的火星基地,可見種植區劃(綠色穹頂)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液氧甲烷類火箭發動機的興起,人類在其它星體表面的\”種菜養花\”又有了一層全新的含義,那就是為建立在火星乃至更遠星體上的甲烷燃料工廠提供原材料,而借助著這些植物和甲烷燃料工廠的協作,人類最終有望做到地球-火星間的循環往返。
毫無疑問,在如此遠大的目標面前,\”月面微型生態圈\”的發射是堅實的第一步。不過,人類能否在外星環境再現供植物生長的合適環境,迄今仍是未知數——\”月面微型生態圈\”的實驗成功也並不能說明人類就有能力攻克這一難關。
圖為建立在美國亞利桑那的\”生物圈二號\”試驗設施。
和\”月面微型生態圈\”保持空氣封閉,但維持能量輸入的\”物質閉環,能量開環\”設計理念一樣,美國也曾在亞利桑那沙漠中建設過一個規模更大的封閉人工生態循環設施,而為了與尋常的生物圈做區別,該設施被稱作\”生物圈二號\”。
但即便是在重力和輻射條件相對恒定的地球表面,\”生物圈二號\”的多次試驗也依舊以失敗告終:看似數量龐大的植物群並沒有辦法維持氧氣比例的穩定,繼而導致\”生物圈二號\”內部的動物滅絕,並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圖為將在月球表面取樣返回的嫦娥五號探測器。
不過,即便現階段人類在復現生態圈上碰到阻礙,作為人類有能力突破地球束縛的重要證明,在外層空間、月球乃至火星上\”種菜養花\”的努力依舊會持續下去:眼下,中國太空已經明確規劃了一個\”建立科研基地\”的遠期目標,而即將展開的探月四期工程就要對利用月球土壤建設房屋等具體項目做前期研究,距離人類真正在月球表面上開設大棚,種植蔬菜的那一天也必將不再遙遠。(利刃/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