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亞馬遜的移動端滲透優勢不及航司擁有乘客數據的優勢,問題在於,航司是否願意探索其商業模式的延伸。
編者按
轉自|環球旅訊
路透社最近報導稱美國互聯網巨頭亞馬遜可能在機場推出Amazon Go無人商店。上周三,亞馬遜在西雅圖開設了第一家迷你Amazon Go商店,占地僅450平方英尺(約42平方米)。至此,2018年亞馬遜已經陸續開設了八家Amazon Go無人商店。
其實這並不意外。9月份, Bloomberg曾報導亞馬遜會在2021年之前開設3000家Amazon Go商店。隨著店面規模越來越小並入駐機場或醫院等場所,亞馬遜可能會提前做到這一目標。
如果報導屬實,機場必將見證Amazon Go重要的戰略布局,因為亞馬遜與其他零售商相比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MAU(Mobile App Ubiquity)移動端滲透。
MAU(Mobile App Ubiquity)是說亞馬遜「移動應用無處不在」。德國在線統計機構Statista的數據顯示,美國亞馬遜Prime會員的數量約為9500萬,占美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美國消費者對於亞馬遜的服務十分滿意,亞馬遜對美國消費經濟的貢獻不容小覷。
Amazon Go是一種基於APP的購物體驗,客戶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無人商店,類似於在機場登機的過程,這是亞馬遜特有的競爭優勢。這項技術獲得了消費者的歡迎,目前很多美國消費者手機都安裝了亞馬遜的APP。
相比之下,其他零售商沒有這個優勢,因為零售商很難說服消費者下載和使用他們的APP。對於多數零售商而言,APP下載的次數微不足道,因為消費者不想每次使用一家零售店都下載APP。消費者並不一定會經常光臨同一家店,每次消費都需要花時間輸入帳戶信息,而且還需要記住密碼。
那麼,人們會問:零售之戰已經結束了嗎?亞馬遜是否已經憑借其Amezon Go贏得了美國的零售之戰?零售領域是否還有其他玩家做到突破的潛在機會?
對機場而言,絕對存在機會。其實,無論Amazon Go多麼先進新潮,亞馬遜都不是零售之戰最具潛力的玩家。
相比零售商店,航空公司並未被相同的問題所困擾。旅客(特別是商務旅客)通常願意下載APP以快速登機,而且航空公司的業務均布局在飛機和旅客頻繁出入的「樞紐設施」之外。從本質上講,航空公司已經預先獲得了與亞馬遜在機場零售領域一決高下的客源和地理優勢。
只需幾個步驟,機場的無人零售店便可成為達美航空、西南航空、美聯航或任何航空公司商業模式的延伸。
以達美航空為例:如果航司與零售商技術供應方Standard Cognition、零售品牌AVA或者Zippin合作提供商店的機場體驗服務,並與鹽湖城、明尼阿波利斯、底特律和亞特蘭大樞紐機場展開合作關係,就可以為當前機場零售店業主/經營商提出兩個方案:一、授權技術應用並將零售店重命名為Delta Grub Hubs;二、繼續傳統機場零售商的模式,與擁有更優質零售體驗的服務商做長期的競爭。
通過遵循這一戰略,達美航空經營的零售店將連接在線購物技術並通過APP激活,可以很容易滲透到美國各個航空樞紐的終端。此外,針對遊客消費群體,達美航空還擁有亞馬遜所缺少的數據優勢。
與亞馬遜不同,達美航空了解特定日期的旅客信息,包括姓名、年齡和同行旅客,甚至可以知道其航班是準點還是延誤。
航空公司可以制定鼓勵旅客在機場零售店購物的促銷和獎勵計劃,這一點是亞馬遜無法比擬的。如果航班延誤,可以為旅客提供甘草糖優惠券;如果和幼兒一起旅行, G18登機門外可以提供能·量飲料和止痛藥「買一送一」的優惠。
人們通常認為亞馬遜是最好的零售品牌,認為零售業就是亞馬遜的世界,而其它品牌只能勉強維持經營。但是,機場的零售業並非如此,亞馬遜在機場並不具備優勢,因此不可能贏得機場零售之戰。如果航司採取適當策略,完全有可能成為機場零售的贏家。
但是,唯一的問題在於:航空公司是否有勇氣嘗試?航司是否會重蹈零售業的覆轍,一味關注既定商業模式,不再從外部尋找機會?航司是否會保持一貫的冷漠態度,將機會拱手讓給亞馬遜?
最終,航司或許會加入零售之戰並取得勝利。當然,前提是航司必須出其不意,以免亞馬遜像收購加拿大高端超市Whole Foods一樣突然收購某家航空公司。
這種收購可能帶來的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