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隨著「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月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更多幕後故事走入人們視野。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最近透露,美國曾提出延長中繼星的使用壽命、在「嫦娥四號」上安放信標機等請求,中方均表示「沒有問題」。有網友對此十分不解:「我們花了這麼多錢,用了這麼多科學家做這件事,為什麼要跟別人分享?」
說起來,網友的「不解」其實很容易理解。回顧中國太空事業的發展歷程,可謂白手起家、篳路藍縷。當年我們底子差、基礎薄,很多國家直接關上了成果共享的大門,有的還進行技術封鎖,甚至惡意圍堵封殺。但中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硬是闖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如今,中國太空躋身世界一流行列,中國人更率先揭開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這時,當別的國家向我們提出請求,我們又該如何抉擇:是有樣學樣,奉行「技術博弈」「科技冷戰」,刻意製造技術壁壘和數字鴻溝,還是摒棄前嫌,積極敞開合作大門?
抉擇之間,彰顯大國風範和擔當。物理學家普朗克曾說,「科學不能或者不願影響到自己民族之外,是不配稱作科學的。」同樣,一個國家倘若只想在科技領域一家獨大,甚至暗中傾軋、打壓別人,也注定走不遠。中華文化素來倡導「美美與共」,國家主管人多次傳遞「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便車」的聲音,也曾向世界宣告「中國空間站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比如這次,除幫助美國進行太空實驗外,「嫦娥四號」還搭載了德國、瑞典等國的科學載荷,中繼星「鵲橋」也將在未來擔當探月工程的國際合作之橋。無數次的抉擇證明,中國的確「大有大的樣子」。
從太空俯瞰地球,是看不到國界線的。在浩渺的宇宙面前,在無垠的外太空面前,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各種已知和更多未知的挑戰,迫切需要各個國家跳出自身的狹隘局限。事實上,人類也完全可能超越個人、國家、民族,可能超越制度、觀念、信仰,去共同擁抱一個更遼闊的空間。回顧歷史,全人類曾攜起手來,戰勝肆虐的天花病毒;今天,更宏大的發展議題面前,同樣沒有任何國家是孤島。凝聚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才能在漫漫的征途上走得更遠,構築起和諧共贏的「天空之城」。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里,開始他們將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後去征服太陽系。」這場面向星辰大海的征程,需要全人類參與,更少不了所有參與者的擔當,這也許就是「月球背面的合作」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