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香港:失去的20年
最近,馬雲在演講中談到一個話題:海南的定位應該是要對標香港且必須超越香港。
放在20年前,這樣的言論簡直不知天高地厚!
要知道1996年,即香港回歸前一年,全港GDP達到1.21萬億人民幣,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天津、蘇州、杭州、無錫等內地9大一線城市GDP的總和!
但是在接下來的20年,內地經濟開始了一往遠前的奮起直追。
20年後的2016年,香港GDP合人民幣2.1萬億,上海和北京的GDP已雙方超過香港(分別為2.82萬億和2.57萬億),和香港一江之隔的深圳和廣州的GDP也接近香港(分別為2萬億和1.96萬億)。而從2017年開始,超過香港的內地城市越來越多。
1996年,海南的GDP還不到400億,20年後已突破4000億,增速最少是香港的5倍!
像同期的日本一樣,這20年對於香港,是失去的20年!
按香港現在的發展速度和內地經濟的發展速度,香港淪落為中國二線城市基本已無懸念,當然香港也有機會「爆冷」:有可能進一步滑向中國三線城市。
到時候,和香港對標的不應該是海南,而是惠州、中山、江門、湛江、潮州等城市,很多老香港人多年前就是被迫從這些地方逃難到香港的!
綜觀內地和香港這20年的發展,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很多內地企業敏銳地抓住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大潮,在電子商務、互聯網科技、AI智能、基因測序、新能源汽車等方面全面崛起,並誕生了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百度等知名互聯網企業。而香港最多的創業項目仍然是食品、服裝、水電等基礎項目,能叫得上號的互聯網公司寥寥無幾。
這20年,香港都在做什麼?
香港本來可以有華為和中興!
如今很多香港人提到華為,都是一臉羨慕,但其實最應該做出華為的本應是香港企業。
華為剛剛建立時,做的是交換機,代理的就是一家香港公司的產品。
若干年以後,華為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民營公司之一,而當初的那家香港交換機公司早已沒有人知道了。
從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般香港公司和內地優秀互聯網公司的不同。
這家香港交換機公司滿足於內地公司代理自己產品後的小富即安,而華為在代理香港公司的產品前就通過摸底調查了解到產品在國內有極大缺口,並且著手自主研發交換機,通過技術換代和升級創立自己的品牌,於是多年以後,市場只知有華為,竟不知當初的那家香港公司矣。
企業如此,香港投資人對待內地創新型企業也是這樣。
比如說,中興,最初是做半導體的,當時還是一家有兩家港資公司的合資公司。但是在賺到錢後,香港投資人和中興主管層就下一步行動產生了嚴重分歧:香港投資人希望盡快拿走利潤,而侯為貴為代表的內地高層則希望把利潤投入更多研發,換取公司更長遠的發展。
最終雙方不歡而散,侯為貴帶著一幫人另立門戶,成立中興維先通,然後再和港資已經撤出的中興半導體合資成立中興新半導體,再由中興新半導體成立中興通訊。
華為和中興的這兩個例子其實並不是孤例,而是當時普遍存在的現象:像華為和中興這樣的公司在成立初期都有港資背景,說一句不好聽的話,香港人即使是什麼事都不幹,都已坐在國內互聯網的風口上了,如果堅持到現在,就會等到和內地公司一起開創大局面的機會。
但香港公司和香港投資人紛紛選擇了放棄內地互聯網公司。
都怪李嘉誠?
問題就來了:在失去的20年里,香港人到底在幹什麼?
其一,大量投資穩賺不賠的基礎產業,比如現在珠三角一帶到現在仍存在著大批的港資服裝廠、電子廠、水電等基礎項目,以李嘉誠為代表。
其二,投資有明顯投機傾向的房地產行業,還是以李嘉城為代表。
香港企業家為什麼不去投資或創立阿里巴巴等內地互聯網企業?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李嘉誠。
想當初,李嘉誠的小兒子李澤楷利用數位港空手套白狼,變出600億市值的盈動數位動力的時候,「小巨人」何其風光?但隨後互聯網泡沫破滅,李澤楷最後還是只能靠著老爸的救濟活下來。
從此以後,李嘉誠就從內心十分抗拒互聯網公司。
一個李嘉誠也就罷了,大多數香港人都不去搞互聯網公司,那就有問題了。
原因只有一個:很多香港人從骨子里認為,華人的高科技公司是不可能超越歐美的,中國人賺點三來一補的加工費就可以了,搞高科技只能死路一條。
這一點從李澤楷出清騰訊股票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來。
1999年,李澤楷以220萬美元購入騰訊20%的股票,然而不到兩年後,他就將這些股票以1260萬美元賣給南非的MIH控股集團。
當時,電訊盈科還是香港最賺錢的公司之一,李氏家族的現金流也沒有任何問題,李澤楷出清手中的騰訊股票,就是認定了騰訊將來沒什麼作為,套現走人為上策。
要知道,電訊盈科現在的市值365億,騰訊的市值為3.1萬億,20%的股票如果還在手上,最少值6000億,就是10個電訊盈科!
如今,李嘉誠以近乎決絕的態度拋棄了在中國上千億的資產,作為商人的李嘉誠,高拋低吸是其慣有手段,也無須過分指責。
但是問題是,回收了大量資金後的李家不是把這些錢用於投資中國的創新企業,而是把這些足以買下英國的資金投入到「母國」英國的水電、天然氣等基礎性項目中!
原因也很簡單,他看不到內地創新型企業的前景。
香港,你還要假睡到什麼時候?
天做孽,猶可活。自做孽,不可活。香港最大的問題是人,是人的思想。
香港回歸前,很多香港人非常看不起內地,當時香港的警匪片中一提到窮、亂、臟的地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拿深圳、東莞開刷。
但如今你站在深圳口岸看香港,深圳這邊政通人和,一天一個模樣,香港那邊老樓依舊,極目蕭瑟,但很多香港人至今仍然初心不改。
香港人最大的毛病,是脫胎於半殖民時期對秩序的盲目遵守。
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讓香港人在精神上更加保守,缺乏開拓精神,更別提讓他們完成產業升級,而且還造成香港行事效率的低下。
其次,過分強調自己是法制社會,而看不到人情和人性的內在需求。
比如說,早在1999年,內地就提出和香港合辦包括懸浮鐵路等項目,還有後來的高鐵項目等,但所有這些項目一到了香港法院就是曠日持久的論證,遲遲不能決策,而內地經濟卻在香港還在論證過程中就已經做到了騰飛。
這些年,當內地正在大步和世界接軌,不斷升級產業結構的時候,香港其實一直在進行自律的產業降級。
但背靠著強大的內地市場,香港的產業降級也是可以持續發展的。比如說,發揮香港購物天堂的優勢,做好自己的服務,光是一個內地市場香港就吃不完。
但內地發展得越好,內地遊客去香港越多,一些香港「精英」心里越不平衡,他們想到的不是抓住機會擴大業務,趁機完成產業升級,而是利用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所謂民主,極盡對內地限制和排斥之能事。
香港,你還要假睡到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