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虎嗅註:《創業時代》目前的風評並不好,但這部關注互聯網創業題材的劇集,在業界還是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劇中主人公的創業項目,像極了現在如日中天的微信。觀眾們最樂意討論的,是這跌宕的創業故事,真的取自現實嗎?那些「微信挑戰者」們,現在在做什麼?
本文轉自公眾號「界面」,作者:饒文怡。
那是2010年下半年,20歲出頭的黃何放棄了在上海的產品經理工作,只身南下來到香港理工大學求學。畢業後,他加入了一個成立10多年的技術團隊,也由此親歷了一段精彩的創業故事。
團隊的名字叫GreenTomato,主要業務是為其他企業提供技術開發外包服務——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業務方向,所獲得的收入起碼可以支持團隊的正常經營。
但很快,團隊的兩位主要負責人郭秉鑫和郭挺年,常常會被一種空虛感所包圍。他們不滿足於單純從事技術外包業務,而想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
這種意識不僅僅來源於對日復一日枯燥工作的不滿,還來自於當時潛藏在科技大行業下的洶湧暗流。
對於互聯網科技行業而言,2010年是一個具有里程碑色彩的年份。
當年6月,蘋果發布iPhone 4——一款被認為是蘋果史上最經典的手機產品。不僅外觀設計出色,還擁有流暢性和交互性都遠超塞班系統的iOS 4。
在那之後不久,「3Q大戰」正式打響。這場發生在騰訊和360之間的鬥爭,讓騰訊邁出了向移動互聯網進擊的步伐。而阿里則是通過旗下的支付寶發布了「手機安全支付」這一產品。
所有的一切,都在圍繞「移動互聯網」概念進行革新式的探索。
當PC互聯網時代走過了將近10年歷程之後,已經有些審美疲勞的科技行業開始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移動互聯網格外關注,所有人都希望能搶先一步拿到能夠走入這個新時代的門票。
GreenTomato也不例外,兩位創始人和同樣不安於現狀的黃何一拍即合,像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一樣,開始尋找新的可能。
只是他們沒有想到,8年之後,他們的故事會被拍成電視劇《創業時代》,通過螢幕被外界所知。
這部由楊穎和黃軒主演的電視劇,在影視圈中的口碑並不好。批評聲主要集中在演員的演技,以及部分劇情設置的不合理上。但黃何的感受卻不一樣。作為劇中人物「盧卡」的原型,這部電視劇讓他懷念起了那段奮鬥的時光:每個人都懷揣夢想,希望能夠改變世界,那是創業者的黃金時代。
在那段變革期中,有著類似創業精神的團隊不在少數。他們都夢想著用自己的一個想法,給各種行業帶來新鮮空氣,即便以失敗告終,也無怨無悔。
Talkbox是GreenTomato團隊探索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它成為了市面上第一款先於微信集成「按住說話」功能的即時通訊產品。盡管Talkbox沒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但它用自己的存在記錄了移動互聯網的冰與火之歌。也正是無數個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產品,最終推動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IM誕生潮
在Talkbox誕生之前,諾基亞和塞班系統曾長期占據市場主流位置。
帶有觸屏的iPhone,在當時尚未被絕大多數用戶所接受。更多的用戶還是習慣於敲擊手機鍵盤,將自己要說的話一字一句地按出來。功力深厚的老鳥們,甚至可以在不看鍵盤的情況下完整地盲打出一段話。
那個時候的簡訊費也不算貴。每個人的手機費套餐中,或多或少會包含著數百條的免費簡訊額度。反而是流量價格更高,「5元30兆」的經典套餐,是移動流量蔓延的先河。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改變了這一切。
很快,3G取代了2G,流量的價格開始往下走。iPhone的成熟更是帶動了智慧型手機的爆發。人們第一次認識到,原來手機還可以這麼玩。
不僅如此,當時的iOS開放了用戶推送的接口。之前雖然用戶也可以通過QQ等社交應用進行通訊,但推送功能的缺失使得用戶只能通過「掛在線上」來保證自己隨時收到消息。
推送功能做到之後,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收到來自朋友的消息。而價格走低的流量,反而讓使用簡訊變得不划算起來。
對於GreenTomato所在的香港,這種情況顯現得更加極端。和內地不同的是,香港同時存在著六家主流電信經營商,而不同經營商之間發簡訊的費用是每條一港幣。
這意味著如果一對情侶所用的手機號碼分屬不同的經營商,每月你來我往的簡訊費用就可能達到天價。
在此大背景下,不少公司都看好「用流量代替簡訊」的機會。即時通訊(IM)成為可能。
2010年底到2011年初的幾個月里,騰訊上線了微信,小米推出米聊。就連理論上既得利益被奪走的中國移動,也早已推出了飛信,希望收復失地。
在海外,則已經有包括WhatsApp、kik在內的玩家先行布局。
之後,最先大規模取代簡訊的,反而是來自海外的應用。因為除了用戶推送之外,iOS在當時還開放了調用用戶手機通信錄的接口,首先啟用了「添加手機通訊錄好友」的功能,從而更便捷地擴大用戶的社交圈。
而當時的微信,更像是一個kik的中國模仿者,又或者是一款「簡陋版」的QQ。
《騰訊傳》中曾記錄了這樣一種場景:微信上線後,第一批用戶來自互聯網的從業人員,主流的用戶多認為這款應用沒有任何亮點,反而是多此一舉的產物,甚至沒有簡訊來得方便。如果單純為了節省簡訊費,微信還不足以吸引足夠多的用戶使用。
市場的表現也不會說謊。2011年1月,微信1.0版本正式上線,在蘋果的App Store中,依然可以看到微信上線最初兩個月後,來自用戶的諸多不滿評論。在App Store下載排行榜上,你可能需要往下劃很久,才能找到微信。
「按住說話」的Talkbox
GreenTomato也想把即時通訊作為切入點,它們最初成立了一個4人團隊,來鑽研產品的開發。
但在「流量換簡訊」這條賽道上,已經擠滿了各式各樣的競技者。GreenTomato需要尋找到其他獨特的功能點才能突圍。很快,他們發現了靠傳統打字輸入文本之外的另一種可能,即語音輸入。
那個時候,年輕的黃何獨自一人前往香港求學、創業,他的父母都留在內地。每每和家人聯繫時,黃何都在想是否可以用流量信息替代通話,從而降低手機費成本。
他開始教自己的父母發簡訊,但由於父母對鍵盤和打字不熟悉,始終不習慣,學習使用簡訊的時間往往比交流的時間還要長。
在他看來,這源於漢語文字和英語文字的差異。在英語中,輸入的文字所見即所得;而在中文里,如果對拼音文字或者筆畫不熟悉,打出一段完整的話並不容易。
為了教會父母打字,黃何花費了不少精力和時間,但卻沒什麼成效。他意識到,發簡訊對老一輩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沒有學過,不會(打字)就是不會」。
郭秉鑫和郭挺年也越來越不喜歡傳統的通話方式。他們在工作的時候,經常會收到父母的來電,但又不方便接聽。久而久之,父母反而會對兄弟倆的冷淡頗有怨言。
這些共同的問題促使團隊成員們達成共識,他們開始探索用語音輸入來替代打字輸入的可能性。
一開始,他們想到的是類似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功能,也就是先輸入語音,再將語音內容轉變成文字發送出去。但在當時,這種方式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語音識別還不算普及,更別提識別準確率;二是要做到除了普通話外的不同方言識別,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更是不可能。
之後團隊又想到了「對講機」的模式。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內地,當時計程車上不同司機之間的交流都是通過對講機來進行,有時候一個司機手上可能會有好幾部對講機,來和同行或者總台之間保持隨時溝通。
相比於語音轉化成文字,這種方式在技術上要更加成熟——不用擔心語音識別的準確率問題,也不用擔心方言能不能被轉化。它實際上是把手機變成了對講機,只是傳輸建立在網路流量的基礎上而已。
但他們經過一番研究後又發現,如果將這種技術應用在社交場景中,對講機的模式要求用戶之間必須實時對話,無法延時回復,也沒辦法保存對話記錄。這樣一來,用戶體驗就很難有保障。
盡管「對講機」的方案走不通,但是團隊將對講機上「按住說話」的功能保留了下來。他們最終想到了一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按住說話後,用戶的語音數據可以同步傳輸到對方手機上,對方也可以將數據保存下來。
在這個技術基礎上,2011年1月,Talkbox正式上線。
這不是一個特別難做到的功能。其他應用也有能夠做到語音傳輸的,但過程卻是將語音打包成一個文件,再發送到對方手機上,這就失去了一定的即時性。Talkbox的實時傳輸使其成為市面上第一個做到了即時語音社交功能的應用。
爆發時刻
當移動互聯網市場處於「藍海」之時,一旦一款應用率先做到了某個獨一無二的功能,那它一定會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首個具備「按住說話」功能的Talkbox,就這樣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產品上線的最初一個月里,Talkbox和市面上其他的即時通訊應用一樣不溫不火。但從第二個月開始,團隊成員們發現,用戶數呈幾何倍數增長。先是每天幾百名、一千名新增用戶,之後漲到每天三四千。Talkbox在App Store之中的排名也從800名開外,逐步爬升至400名左右。
到了2011年3月之後,Talkbox已經沖到了App Store社交榜的第一名。那時候,Talkbox每天新增的用戶數已經達到了十萬級別。最高峰的時候,Talkbox的註冊用戶一共有1300萬名。
多年之後,團隊回顧那段突如其來的用戶數量大爆發時,都頗感意外。成功來得如此之快,就連產品本身的商業模式,他們都還沒想清楚。
但成功並不一定意味著幸福。對於這個只有幾個人構成的小團隊而言,海量的用戶反而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首當其沖的就是服務器。最初,團隊沒有預想到會有這麼多用戶,所以在購買服務器的時候也沒有預備足夠的份額,服務器崩潰是用戶數量飛漲後最常見的事情。
那時,Talkbox的服務器每天都要重寫兩三回,而這項任務從頭到尾就只能交給團隊中的兩位工程師來完成。有好些天,他們每人每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服務器逐漸穩定之後,團隊需要進一步往Talkbox上小心翼翼地添加新功能,以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多語音支持被加入,多系統版本開始上線,文字輸入功能不斷完善……在產品沖頂的背後,小修小補成了團隊日常最主要的工作。
但無論如何,他們的努力獲得了市場的一致認可。2011年的春天,Talkbox成為市面上最受歡迎的一款即時通訊工具,比微信或者米聊都更具人氣。
資本市場也關注到了這個來自香港的團隊。首先找上門的是關注財務投資方向的VC們,他們揮舞著支票簿,希望成為Talkbox最早的一批彈藥提供者。那個時候,團隊每天都要見好幾撥投資人,但能和他們達成共識的少之又少。
當這批VC被拒絕後,一眾互聯網巨頭們接踵而至,其中甚至包括團隊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騰訊。
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絕大多數是希望借Talkbox在社交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從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動搖騰訊的社交霸主地位,「你們勢單力薄,我們有用戶、關係鏈,我們一起合作,來和騰訊幹一架」。
而騰訊正如一如既往所做的那樣,希望能夠將這個還未完全成氣候的團隊納入麾下,盡早消除威脅。騰訊當時提出的條件是,Talkbox退出國內市場,專注海外,這個提議遭到了Talkbox團隊的否決。
黃何清楚地記得,在眾多蜂擁而至的投資隊伍中,盛大是第一家上門和團隊正式接觸、並且最終決定投資的企業。很快,團隊的帳戶上就收到了一筆超過1000萬元的資金。
很多人都以為,在拿到投資之後,Talkbox可以繼續大展拳腳,去和微信競爭。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像大衛和哥利亞,雖然機會不算太大,但總歸有勝算。
當時在盛大負責這筆投資的投資經理,正式拍板前就已評估過市場上的所有可能。他知道,騰訊在社交領域的基礎足夠雄厚,但在移動社交領域,市場仍處於一片空白。每個人都在起跑線上,都有率先沖線的機會。「哪怕只有一點機會,我們也想去試一下。」這位投資經理說。
但所有人都知道,作為社交霸主的騰訊,不會任由Talkbox無限壯大。合作未果後,騰訊開始了自己的行動,攪熱了即時通訊的大潮。
Talkbox VS. 微信
和Talkbox團隊需要疲於奔命地進行產品維護不同,微信很快就開始了對產品的迭代,新功能一個個被加入。
那時候的微信,就像是開足了馬力在軌道上飛馳的列車。用戶不時會發現許多新功能,今天手機通訊錄可以導入了,明天可以發起群聊,和騰訊微博互通……很快,微信的用戶數就達到了500萬名。
在2011年5月份更新的微信2.0版本中,類似Talkbox的「按住說話」功能加入其中。
當時的Talkbox團隊,對騰訊的「借鑒」無能為力。多年之前,郭秉鑫在接受《創業邦》的採訪時曾表示,米聊加入語音功能讓他倍感憤怒,而當微信加入戰局後,他知道,真正的大家夥來了。
微信並不是第一個在Talkbox之後上線「按住說話」功能的即時通訊應用,但這個功能加上騰訊旗下豐富的社交關係,足以產生對其它競爭對手的碾壓式優勢。
無論是投資人還是Talkbox團隊,都早已預料到了這一天的來臨。當靴子落地的一剎那,一種巨大的壓迫感還是湧上了他們的心頭。
面對騰訊和其他競品的挑戰,Talkbox開始手忙腳亂起來。
Talkbox團隊憋著一口氣,想要繼續在市場上證明自己。但是時移事易,他們發現,失去時運和市場的眷顧,做什麼幾乎都是錯的。
軟件開發初期,團隊考慮過多系統版本的問題,決定把精力都放在iOS和安卓版本的更新上。但他們高估了當時手機用戶對於這兩個系統的轉換速度——那時大部分用戶以使用諾基亞和塞班系統居多,這讓Talkbox錯過了為數不少的塞班用戶群體。
人手不足,也讓Talkbox有心無力。即便是在沖到應用榜單前列的時候,Talkbox團隊也僅僅只有幾個人而已,他們無法像微信一樣,迅速開發出支持不同系統的多個版本。
市場不會再給Talkbox重來一次的機會。從2011年7月開始,微信往上,Talkbox向下,兩者在App Store榜單上的排名走勢開始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在徹底打通內部的社交數據後,微信成為中國市場上最主流的一款即時通訊應用。
「現在回頭來看,微信上線對講功能之後,Talkbox的勝算真的不大了,但還是有種不服輸的心態要我們繼續撐下去。」上述投資經理說。
面對騰訊的重創,Talkbox只能選擇將發展重心轉移到海外市場。
東南亞地區算是Talkbox在中國之外的另一個主要市場。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在那里沒有遇到像微信這樣的強大競爭對手,因此發展得比較順利,用戶數量甚至超過了中國內地。巔峰時期,馬來西亞等國家,每兩個智慧型手機的用戶就有一個使用Talkbox。
當Talkbox開始在內地市場和微信展開正面競爭後,這家公司不得不放慢了在東南亞的擴張步伐,給其他競爭對手留下了機會。
Line是來自日韓地區的另一款即時通訊應用,雖然進入市場的時間比較短,但是這款應用通過聊天表情貼圖吸引了一大批用戶。在東南亞地區,它很快成為繼Talkbox之後另一個最受歡迎的聊天應用。
彼時國內市場的競爭已見分曉,Talkbox在東南亞市場的存在感也大不如以前。短短幾個月,Talkbox就再也不是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聊天應用了。
到了2012年,Talkbox基本退出國內市場,難逃被絕大多數用戶淡忘的命運。只是後來提到微信的發展史時,人們才會想起,當初還有這麼一款應用,曾經嘗試從微信手中搶下一塊蛋糕。
而「按住說話」這個技術專利,最終落到了騰訊手中。
在黃何看來,有關互聯網技術專利的保障,即使到現在還是很落後,更不用說那個年代。
在之後的一次創業經歷中,他於2015年針對一項技術在美國申請的專利,直到最近才獲準通過。當時鐘撥回到2011年,3個月的時間根本不足以讓Talkbox進行自我保護。
誰能挑戰微信?
結束了Talkbox的經歷,黃何也離開原來的團隊,開啟了下一程的創業之路。
他開發了一款名為MailTime簡信(下稱「MailTime」)的應用。帶著這個新項目,黃何在矽谷參加了YC孵化器的DemoDay,在那里,他獲得了來自包括Gmail創始人PaulBuchheit在內的諸多創業大牛的指導。
這一次,命運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的挫折,MailTime這個項目得以順利發展至今。在《創業時代》播出期間,MailTime的團隊還特意推出了一個名叫「魔晶」的特別版本,來和電視劇的劇情聯動。上線四天後,這款產品就排到了AppStore社交應用榜的第2位。
無論是MailTime還是魔晶,它們和傳統的郵箱應用最大的不同在於,沒有雜亂的未讀郵件界面,發郵件像簡訊交談那樣簡潔明了。
「即時通訊應用之間是很封閉的,比如說你用微信,我用WhatsApp,我們之間是沒法溝通的,但郵件是一個開放的協議,不同郵箱之間可以交談。」從黃何的講述中不難看出,他對於「社交」依然有著自己的執念。
但他現在已經不再糾結於「顛覆微信」這件事情了。
Talkbox興起之時,正值互聯網兩個時代交錯而行。黃何更願意將Talkbox稱為「QQ挑戰者」,打造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必需品。不過,即便有大量的增量市場來推動,Talkbox也無法取代微信的位置。現在大局已定,顛覆更是難上加難。
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從來不缺膽大的挑戰者。曇花一現的子彈簡訊便是其中之一。
黃何覺得,現在子彈簡訊的發展已經說明了一切,這款產品在國內和微信的用戶範圍幾乎是百分百重合,明擺著要搶微信的存量市場。但微信還沒採取什麼措施,子彈簡訊自己就已經走下坡路了。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後來的「子彈簡訊們」毫無機會。在他看來,子彈簡訊能夠在市場上掀起波瀾,部分原因來自於用戶對於微信的倦怠,「以前QQ的用戶數量開始增長放緩的時候,微信成為了新的突破口,帶來了新的增量用戶;現在微信也到了天花板,就又有新的可能了。」
新鮮事物總能找到自己的市場。
現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快速進化,一個項目的啟動成本比以往要低好幾個層級,「以前推出一個應用可能要半年,現在一個月就可以上線」。門檻降低了,意味著創業者可以不斷地嘗試,創造出更多的新事物。說不定真正的革新者就會在某一個瞬間誕生。
「以後真正幹掉微信的,未必是微信的競爭對手,可能是我們之前都不知道的一款產品。」黃何說。
如今,移動互聯網經過近10年的發展,也開始逐步走向終點。時代的更迭,同樣會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機會。也許在某一個小工作室里,一款又一款未知的應用等待著爆發的那一刻,在試圖挑戰現今霸主地位的同時,暗中推動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