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你的手機或許正是利用北斗導航給你指路——2016年,華為、小米、三星旗艦手機已全面配置北斗兼容晶片。除了應用數量最大的手機導航,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大地測量、海洋漁業、水文監視、緊急救援以及車輛導航等領域發揮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堪稱軍民融合的典範。
打破軍民界限
「軍民之間已經到了不融合不行、融合慢了也不行、早融合早主動的關鍵轉折點。」中國太空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認為,在做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行穩致遠,關鍵在於做到軍事優勢、經濟優勢的良性循環。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戰略科學家錢學森就曾致信國防科工委,認為21世紀的軍民結合,不僅僅是國防科技工業對國民經濟作貢獻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大的戰爭來臨時,具備戰爭和生產平衡發展的能力。
「如果我們抓住機遇,打破軍民分割的界限,做到經濟優勢和軍事優勢的良性循環,做到軍民一體和中國精神的有機融合,我們就能有效應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面臨的軍事挑戰、經濟挑戰、話語權挑戰,在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跨越溝坎、贏得主動。否則,就會錯失發展機遇、陷入戰略被動。」薛惠鋒說。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孕育興起,跨界融合成為產業革命的顯著特徵。在薛惠鋒看來,只有打破軍民界限,推動理論、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管理、市場的全鏈條創新,發揮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使「生產力」和「戰鬥力」相互轉化、相得益彰,才能在軍民協同創新中搶占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疏通體制機制
近年來,大陸在軍民共享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北斗導航系統大力推進市場化、商業化就是一例。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禮恒坦言,這距中央的要求仍有差距。
「目前在機制設計上,不但軍民融合的‘最後一公里’沒有打通,有的方面甚至連‘第一公里’都沒有疏通。」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直言。
比如,大陸軍民科技部門都有權提出科技計劃,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沒有建立和完善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協同機制和對軍民兩用科技計劃的評估和監督機制。
同時,由於缺乏軍民技術融合交流平台與產業服務系統,導致大量具有軍事前景的民用科技成果滯留在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之中,難以應用於軍事領域,嚴重制約了軍民兩用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進程。
「推進軍民融合既需要靠體制,更需要靠機制,體制上能夠解決的問題,如果沒有好的機製作為保障,就會產生疊加性的新問題。」為此,鄔江興建議,急需對當前的制度機制設計進行分析梳理,尤其是如何推動中小微企業進入國家和軍隊壁壘化比較嚴重的領域,進入一些以安全保密為理由而保護落後的特殊行業,把強大的社會創新力量和旺盛的軍事需求有機結合起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志傑則認為,首先可以從軍民技術標準的融合開始,逐步向技術研發、系統建設、發展規劃、政府和軍事領域設備採購等方面拓展。
發揮市場作用
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富國與強軍,是一對古老的矛盾、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既要發揮國家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市場的作用。
國家的主導作用如何體現?國防大學教授劉晉豫的回答是:制定一部好法律,制定一批好政策,出台一批好規章,制定一個好規劃,搭建一批好平台,完善一套好模式。
關於市場的作用,劉晉豫認為,集中體現在資源配置方面,即軍民融合活動中各種資源的組合過程及其分布配置。「在經濟社會發展及國防軍隊建設的各個領域,在各類生產要素的投入過程中,必須統籌考慮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兩個需要,做到一份投入兩份產出的效果。」
「如果國家自己動手組織幹,基本上起步於科研,止步於科研成果和示範應用。非市場手段的國家研制方式,會把一個產業帶入沒有競爭活力的境地,軍民航融合發展也是如此。」陳志傑補充道。
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一場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從「跟蹤」到「創造」的躍升,沒有可以直接照搬的經驗。對此,薛惠鋒表示,只有敢於想別人沒想過的、走別人沒走過的、做別人做不成的,才能從更高起點上設計領先的業態、布局中國的未來,把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來源: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