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大型裁員現場,究竟誰笑到了最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原創 大型裁員現場,究竟誰笑到瞭最後…

作者 | 顏安琪

題圖 | 站酷海洛

對媒體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數字化使萬物皆媒介,人工智能技術也正與傳統媒體表達融合,並加速了媒體行業的洗牌。當下,「機器會否取代文字從業者」成為了業內關注。

▍AI時代:新聞業的謝幕與重生

兩周前,知乎被爆出大裁員,敏感時期,人心惶惶。

出現裁員的不止社交媒體,全球大眾媒體裁員潮早已悄然發生。5月,《芝加哥論壇報》為了「重組新聞編輯室,使之更適應數字化」,進行裁員;7月末,《紐約每日新聞》也宣布裁員,並且形式更加猛烈,不僅編輯團隊規模縮減一半至45 人,總編也難於幸免。

《紐約每日新聞》被裁團隊還在官方Twitter發起了表情包,最後還不忘跟上一條Twitter帳戶如何更改密碼的跳轉頁面,之後這些內容都很快刪除。

原創 大型裁員現場,究竟誰笑到瞭最後…

(圖片說明:《紐約每日新聞》離職團隊發出的表情包之一;來源:網路)

有分析認為,《紐約每日新聞》裁員主要是因為廣告收入下降過快,負擔不起高昂的人力費用;並且,除了Facebook等社交媒體衝擊外,很多競爭媒體已經採用機器人來撰寫短消息,加速了媒體行業的洗牌。

原創 大型裁員現場,究竟誰笑到瞭最後…

(圖片說明: 68%的美國成年人會從社交媒體上獲取新聞資訊;來源:皮尤研究中心《2018美國社交媒體新聞使用情況報告》)

《環球日報》早在2017年1月份就預測:人類99%的智力勞力都將被人工智能取代,最保守的可能也在45%以上。李開復博士在《人工智能》一書分享會上,亦發表過一段警世之言:「不僅僅是重復性的工作會被取代,很多白領工作也將在10年內被取代,包括記者(媒體人)這個行業。」

另一方面,資深的業內人士篤信人工智能將主宰未來的新聞業。彭博社總編輯John Micklethwait認為,AI技術將對新聞業的未來起到決定性作用;自然語言處理服務公司Narrative Science預計,到2020年前後,90%以上的新聞報導都將由機器來完成。

而就在前不久,暢銷書《自行銷互聯網方法:內容行銷之父手冊》作者、美國內容行銷研究院創始人Joe Pulizzi在社交媒體上預言:「未來10年,大部分內容將由軟件製作,未來20年,人類會好奇為什麼我們浪費這麼多時間在內容創作上,未來只會發生這些。」

所以,機器取代人類的陣痛期已經來了嗎?

▍AI寫作的大歷史

機器參與新聞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Google啟用機器選編新聞,做到個性化新聞推薦。隨後,2012年年末,《華盛頓郵報》啟動了名為「truth teller」的實時新聞核查項目。

但嚴格意義上的機器自動化生產新聞,即用一套軟件或算法語言,自動采集數據,然後撰寫成人類可讀的信息內容,是由美聯社開創先河。2014年,美聯社率先引進Wordsmith 程序進行公司財報類新聞編寫。隨後,中外媒體紛紛引入自動生成新聞技術。

原創 大型裁員現場,究竟誰笑到瞭最後…

(圖片說明:Wordsmith使用美聯社編輯手冊撰寫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從數據到產出內容的展示。)

隨著國際上諸如《紐約時報》的Blossom、《洛杉磯時報》的智能內嵌模版、《衛報》的Open001、路透社的Open Calais、《華盛頓郵報》的Heliograf等一系列智能寫稿程序的出現,國內也試圖在這一領域展開探索。

騰訊於2015年8月率先推出Dreamwriter寫稿機器人,其寫作的經濟數據類報導稿件已經達到人工采編水平,隨後在奧運期間每天寫作百篇新聞稿的今日頭條xiaomingbot和能夠寫作財經新聞的第一財經DT稿王等科技與媒體巨頭的產品紛紛出現,直至今日,無論是大眾媒體、廣告公司還是科技公司,智能寫作產品已司空見慣。

原創 大型裁員現場,究竟誰笑到瞭最後…

(圖片說明:部分媒體寫稿機器人應用情況 圖片來源:億歐網)

盡管機器人寫稿的歷史並不算長,但「一個會寫作的機器人」一直貫穿於人工智能研究的整個發展歷程。早在1948年,世界第一台可運行程序的計算機曼徹斯特Mark1的「處女作」,就是科學家克里斯托弗·斯特雷奇編寫的一個寫情詩的小程序。它能根據簡單的語法規則,從一個小型的浪漫詞匯庫中選擇詞匯,創作一些輕鬆的愛情詩。

如果說斯托弗·斯特雷奇編寫的「羅曼蒂克小程序」,更多是為生活調劑,那麼,媒體使用機器寫稿則有著實實在在的目的:提高效率,同時更好地監測讀者,吸引增量用戶。

2017年8月份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時,中國地震台網公測的「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僅用時25秒就全球首發了585字的地震速報。而且信息量很大,包含了參數、震中地形、熱力人口、周邊村鎮、周邊縣區等信息,同時附上了5張圖片,這樣的高效恐怕是人工難以達到的。

原創 大型裁員現場,究竟誰笑到瞭最後…

(圖片說明:中國地震台網「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所發布的地震速報;來源:刺蝟公社)

機器寫稿的另一個目標,是為聽眾量身打造內容,吸引更多潛在讀者。美聯社戰略企業發展部高級副總裁Jim Kennedy說過:「傳統報紙只是慣於根據時間段的不同定制內容,但互聯網科技的迅猛發展和新聞的持續循環,實時更新內容,烘托現場感才是提高訂閱量的良方。」美聯社也在這點上廣泛實踐。比如,體育編輯就嘗試通過機器寫稿,為賽事雙方的支持者分別提供針對性的新聞,提高讀者參與度。

原創 大型裁員現場,究竟誰笑到瞭最後…

(圖片說明:內容生產的基本流程)

那麼,機器寫作,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Tow 數字新聞中心曾以「敘事科學」公司的機器人(算法)新聞為例,「解剖」了機器寫稿的5個步驟。

  • 首先,讀入大量結構化和標準化數據,做到大量積累。
  • 其次,測量數據中的「新聞性」。算法會監測和比對歷史數據,一旦發現「反常」,例如以上各數據種類中出現的「最高紀錄」或「最低紀錄」,或者在財經新聞中,股價或匯率變化高於或低於預期,算法就認為此數據具有「新聞性」。
  • 再者,根據「新聞性」找出合適的報導角度,如果存在多個角度(框架),算法會結合「新聞性」給各個框架打分(1~10分),然後選擇使用得分最高的框架。
  • 然後,將報導角度與數據中的具體事實相匹配,即所謂「故事點」,如球員名字、得分等,以支持該框架。
  • 最後,生成報導文本,並從自然語言角度進行潤色。讓算法生成的枯燥文字變得有趣、可讀,這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步。

原創 大型裁員現場,究竟誰笑到瞭最後…

(圖片說明:機器內容生成所需要的支持)

原第一財經首席數據科學家、DT稿王研發團隊的湯開智博士表示,目前機器寫作的運用主要有三類:

  • 首先是基於數字進行事實陳述,並進行簡單分析的文章,比如二級市場的監控、體育賽事的簡訊。
  • 其次是根據每類稿件的信息要點,對信息進行針對性的提取,再根據不同的規則,組合寫成的單點內容。
  • 第三類是單點內容的關聯生成,此類稿件能彌補單點內容信息量單一的缺點,並為受眾生成更有深度、更立體、更綜合的稿件。

▍機器寫作的應用

如今,除了媒體,機器寫稿也在文學和智能行銷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文學方面,除了廣為熟知且已出版詩集的詩人微軟小冰。2016年,由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團隊提交的由人工智能所創作的小說作品《機器人寫小說的那一天》,還在1450篇參賽作品中瞞天過海,闖過「星新一獎」的比賽初審。

原創 大型裁員現場,究竟誰笑到瞭最後…

(圖片說明:微軟小冰出版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以及機器人Musio創作的2017年日本最暢銷小說)

盡管這篇小說並非人工智能原創,而是程序根據數據庫里的細節、情節、台詞、角色、環境描寫等各種既定元素,重新排列組合後的作品,但也算機器人文學創作的一個進步。

智能行銷領域,阿里媽媽的AI智能文案和藍色光標的iDataBot都是業內的先鋒。

在2018年6月份的戛納國際創意節上,阿里媽媽發布了「AI智能文案」產品。主要是結合淘寶、天貓的海量優質內容與自然語言算法,把創意像公式一樣「推導」出來,讓「創新」穩定的發生。

其背後的技術邏輯,是基於深度神經網路的sequence2sequence模型,融合了注意力機制、位置編碼、copy機制等,做到對商品逐次生成文案。

具體的生成流程是,阿里媽媽的AI智能文案首先從上億幾乎覆蓋了淘寶所有類目和商品的文案樣本中,清洗出數百萬規模的高質量訓練樣本。再通過對位置信息進行編碼,改變每個詞生成時的概率分布,做到長度可控。最後,結合質量控制模型,擬合人對生成結果的判斷。隨著數據的不斷積累,質量控制模型對結果的判斷會更加準確,同時可以更好地指導生成網路的迭代。

對於外界廣泛熱議的「機器會否取代人類」,阿里媽媽團隊的看法是,智能文案生成的內容,都是基於對人類所創造的海量優質內容深度學習的結果,智能文案的主要目的其實也是為了幫助更多人,降低優質內容生成門檻,釋放大量勞力力,做到最大化的行銷效果。

當然,不管是寫稿件還是行銷文案,大量的數據,是機器人寫作的基礎。

另一邊,數字行銷集團藍色光標於2018年12月19日也在企業內部發布了iDataBot行銷數據平台,幫助行銷人來撰寫行銷策劃案。

傳統策劃案的製作需要10-15個工作日的時間,但60%的時間是用在籌集資料、搭建框架方面,只有40%的時間是花在商業、行銷、創意等需求的探討上,時間效用分散得比較大。

藍色光標集團數據分析高級經理張新華告訴DT君:「iDataBot2.6 Basic 版本,只需要輸入相應Brief,10-15分鐘即可智能生成一份完整的包含結果數據圖表及解讀結論的PPT,為行銷人員完成最終的行銷策劃案節約大量的精力,可以讓他們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需要創意策略思維的事情上,如洞察、創意以及客戶溝通等方面。」

藍色光標集團助理總裁章夏表示:「iDataBot行銷平台有技術更有行業觀點,幫助行銷人更省時省力地完成策劃案撰寫,使其有更多時間聚焦在有價值的工作內容中,提高工作效率,幫助客戶創造品牌價值,幫助品牌價值獲得相應的增量。」

而在被問及「AI寫手會否取代人類文字工作者」時,很有意思的是,藍色光標的團隊觀點出現了些許「分歧」。數據團隊認為,目前的人工智能還處於「弱能工智能」發展階段,並且AI寫作的短板在於它是在不斷學習歷史規律,想要在創意方面取代人類還有待時日。

產品團隊則認為,一切皆有可能。「其實AI寫作可以分為四個象限:X軸從左至右為理性到感性;Y軸由上至下是個性到機械型。理性方面來看,就程序化的分析來說,人類肯定會被機器取代。理性偏個性方面,要考慮機器的知識度,比如iDatabot,原來只能對應一類產品,現在可以對應多類。‘感性+個性’方面,在擁有足夠多數據基礎上,再把思維模式化,完全可以做到。‘理性+個性’方面,相信將來也可以通過技術做到。」iDataBot產品總監洪磊說。

▍文字從業者的突圍

機器跟文字工作者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分工協作的關係。機器能快速處理突發事件的信息,它的優勢在於能夠精準高效地進行信息抓取、實時監控、快速報導。但缺點是,沒有思考力,所以,寫作模式固定。

那麼機器最終會否取代文字工作者?華盛頓郵報首席信息官Shailesh Prakash強調,「應用Heliograf系統並非是讓人工智能替代記者這個職業,而是讓新聞編輯變得更有效率,通過把像不斷播報選舉結果之類的任務移交給人工智能之後,原先負責這類新聞的記者就可以被解放出來,專注於那些需要人腦進行思考的任務。」

對此,今日頭條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監李磊亦持相同意見,「我們做新聞機器人的目的並不是取代新聞記者,而是幫助記者創作出更高質量的內容。」

總之,機器寫作一定會取代「機械」地工作的文字工作者,但隨著人工智能的全面襲來,對於文字工作者來說,或許,專欄作家、暢銷書《認知盈餘》作者克萊舍基對媒體幸存者的建議,也值得思考:

第一,要擅長理解和表述數據;

第二,了解如何將社交媒體應用於新聞編輯;

第三,通過團隊協作和嘗試新鮮事物來竭盡所能地積累新聞編輯經驗。

原創 大型裁員現場,究竟誰笑到瞭最後…

期待更多數據俠乾貨分享、話題討論、福利發放?在公眾號DT數據俠(ID:DTdatahero)後台回復「數據社群」,可申請加入DT數據社群。

▍加入數據俠

「數據俠計劃」是由第一財經旗下DT財經發起的數據社群,包含數據俠專欄、數據俠實驗室系列活動和數據俠聯盟,旨在聚集大數據領域精英,共同挖掘數據價值。了解數據俠計劃詳情請回復「數據俠計劃」,投稿、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原創 大型裁員現場,究竟誰笑到瞭最後…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