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三大實驗室今日首度公開曝光!亂世見膽識,解讀華為五大戰略走向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2016 年 5 月底,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報告時提到,華為有八萬多研發人員,每年研發經費中,約 20%~30% 用於研究和創新,70% 用於產品開發現在華為在世界建立了 26 個能力中心,逐年在增多,聚集了一批世界級的優秀科學家,他們全流程地引導著公司。”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華為跟著人跑的’機會主義’高速度,會逐步慢下來,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已經到來。”

事隔 2 年,即將在 2018 年收入突破千億美元大關的華為,其研發投規模其實更早一步就已突破先前的預期的 100 億美元水準,華為 2017 年研發支出就已達到 869.9 億元,約等於 130 億美元,而可能其 2018 年研發支出甚至有機會進一步突破 150 億美元大關,已可與英特爾、Google等美國公司比肩。

當時的這份報告,是任正非首度對外揭露華為未來的研發投資規模,將增加到 100 億美元到 200 億美元,超越了許多國際大型企業的水準,顯示了華為不只是營收規模、出貨規模的全球制霸企圖心,在底子的鍛練上,華為也有不輸的決心。由此也更清楚的看到,華為其實已然重新為自己做出了定位。

在這陣子的紛擾之前,許多人對華為的印象是既強烈卻帶著模煳的,可能最多人記得的是,這是中國最強的國際級大公司,但卻幾乎是唯一總是帶著憂患意識、提醒自己”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的一家公司。

不可否認的是,華為的”憂患意識”,在過去偶爾會被拿出開玩笑說這公司也太緊張了。但經歷過這一段時間的紛擾震蕩,外界才開始理解到,曾經經歷過無數磨難的華為從來不是杞人憂天,即使走到今天的規模,不但始終沒有忘記居安思危的基本道理,在實際行動上,華為其實也一直在準備著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危機。而現在,就是檢視驗收的關鍵時刻。

3 大機密實驗室首度曝光,華為科研實力大盤點

2018 年 12 月 24 日,在歐美國家正在歡樂過節的平安夜前夕,華為邀請了包括 DT 君在內的多位媒體記者至華為總部參訪,首度向外公開其從未曝光的 3 大重點實驗室,分別是先進結構材料實驗室、先進熱技術實驗室、以及諾亞方舟實驗室

華為三大實驗室今日首度公開曝光!亂世見膽識,解讀華為五大戰略走向

圖 | 華為深圳總部(來源:官網)

這 3 大實驗室被認為是華為內部科技核心重鎮,過去從未對外公開,就連相關資訊也鮮少為外界所知,只有在政府主管與重要客戶到訪時會安排參觀。但這次華為卻是首度安排包括 DT 君在內的媒體記者深入實驗室內部參訪,並且由各個實驗室負責人說明其目前研究工作內容。

許多人都知道華為的技術很強,也有許多人認為華為的產品很具有競爭力,但卻總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但若有機會走進這 3 大實驗室,就會真的理解,任正非雖然在 2 年前才首度對外宣示華為在科學技術上的投資方向,但華為實際上的科學技術研究投資卻早在 10 年甚或更早之前就已開始。

此次 DT 君在參訪華為先進結構材料實驗室、先進熱技術實驗室、以及諾亞方舟實驗室的過程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華為的技術領先、產品優勢、甚至是成本競爭力,並不只是追求自身的競爭力高低,而幾乎都是為了解決客戶最關鍵的需求痛點

對全球經營商而言,資本支出投資(CAPEX)與經營費用 (OPEX) 的效益高低一向都是設備採購的重點,而且是越來越關鍵的重點因素,因為全球電信經營商所面對的都是同樣的剪刀效應問題,都是面對收入增長遠跟不上流量需求、網路擴充投資的困局。這問題在 4G 時代已經嚴重到讓許多電信經營商的財務狀況每況愈下,到了 5G 時代,面對還沒來得及回收的 4G 投資,馬上跟著要付出更高額的 5G 建設投資,幾乎讓所有電信經營收快要承受不住。

而在華為這次公開的 3 大實驗室中,DT 君就看到了多項讓電信經營商不得不心動、甚至是感動的科技創新研究成果,不論是對資本支出的降低,經營費用支出的節約,都有極顯著的效益,這其中包括了解決電信經營商最頭痛的維修保養、甚至是電力問題等等。

其中有位華為實驗室負責人的說法是: 我們的目標是要讓客戶的設備「零維修」,這是我們做所有研究開發時始終記得的目標,所以我們開發出的 5G 戶外櫃相變溫控技術,可以耐得住零下 40 度的低溫,更重要的用來控溫的液體可以 30 年不用更換,因為我們連因為時間影響管線微損耗因素都考慮設計進去。

另一位諾亞方舟實驗室的科學家則是提到:通過導入我們算法的無線基站智能關斷系統,能讓電信業者在一個地區一年省下 800 萬度電,而目前這套系統的預測精度已經達到商用的階段。

事實上,除了降低經營費用開支的研學技術突破外,在 5G 時代,電信經營商的網路布建投資也同樣面對相當嚴苛的考驗,這其中包括了多頻多模、高功率、低遲延等等不同的功能需求,在 5G 設備上的技術標準要求也較過去更加嚴苛,不論散熱、降噪、防干擾的要求都遠超過去,這其中牽涉的不只是單一設備身處的環境,而是要在不同條件的極端嚴苛條件下,還能夠維持 5G 網路的正常運作,又或者是必須要考慮到端到端的完整解決方案配合,才能夠真正發揮 5G 網路的應用效能。

也就是因為如此,DT 君在走進華為先進結構材料實驗室時,看到了是兩台泡在水里的設備模塊,從標籤可看到已在水中泡了 4 年多:其中一台外表如新,另一台已經銹蝕到快認不出原本模樣了。華為實驗室科學家向 DT 君介紹,這兩個設備模塊泡的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華為工作人員根據從歐洲某個國家的街上帶回的水,經過分析特別配制出來的有銹蝕加速作用的實驗用水。這水里面有鹽份及其他腐蝕成分,模擬當地街道水質。這些模塊之所以要泡在水里,是因為這些模塊可能需要裝設在下水道,就會接觸到這樣成份的污水,設備模塊在這樣的環境下,外殼的金屬與塗層需要足夠強壯防止銹蝕,此泡水實驗就是為了更準確的還原實際應用場景而進行的長期可靠性技術研究的例子之一。那台銹跡斑斑的模塊是採用業界通用合金及塗層的模擬樣機,而那個一泡 4 年但完好無損的模塊是由華為專利合金及防腐技術做到的產品樣機。

華為實驗室人員告訴 DT 君,這個實驗就是為了符合電信經營商客戶特殊的 5G 設備需求而做,而一做就是 4 年,以目前的進展來看,華為的金屬材料開發與壓鑄件技術已可完全滿足客戶的需求。

華為三大實驗室今日首度公開曝光!亂世見膽識,解讀華為五大戰略走向

圖 | 2018 世界移動大會上的華為 5G 展位(來源:官網)

除了 5G 基站相關設備,華為計劃在 2019 年推出的手機,這其中也包括 5G 手機,在散熱技術上也有明顯進展突破。其中,在手機內部放置的導熱管,通過特殊設計的內部真空、毛細作用、薄膜蒸發等原理,以及二維平面散熱等技術,可進一步解決手機散熱的問題,以華為目前所開發的手機散熱用導熱管來看,目前已可做到 0.4 毫米,預計在未來可進一步薄型化,能夠更符合手機散熱與設計的需求。

另外,被外界認為是華為神秘 AI 大腦所在的諾亞方舟實驗室,在 2018 年的 NeurIPS 會議上就已展現其超強的研究實力,共計有 9 篇論文入選,其中更有一篇被評為本年度最佳論文,研究的題目正式華為最擅長的分布式網路。

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目前共計有 6 大研究主題,包括了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搜尋推薦、決策推理、人機交互、AI理論。根據諾亞方舟實驗室科學家告訴 DT 君,華為既有業務所擁有的豐富大量場景,是諾亞方舟實驗室最好的舞台,讓諾亞方舟實驗室的 AI 研究得以多樣不同場景進行落地應用,目前除了電信網路部份,已然就無線基站的智能關斷方案開始應用測試外,在手機部份,諾亞方舟的多項 AI 技術也早已被導商用於拍照等影像處理部份,而在手機搜尋推薦部份,也是諾亞方舟實驗室另一個足以與既有業者相比擬的 AI 技術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此次之所以對外開放 3 大實驗室,其最主要的目的,仍就是希望讓外界更理解華為,特別是對於華為在科學技術研究上的投入有更深入的認知。因為,在這一波全球市場的混亂情勢中,華為很清楚的知道,只有真正的核心科技實力才是其對抗不可預測變數的關鍵本質。

亂世挺進,解讀華為 5 大戰略方向信息

於 2018 年 3 月接任華為董事長的梁華,在 12 月 25 日首次舉辦中國媒體圓桌會議,會議開始時,梁華特別提到,盡管會有一些挑戰,但華為內部制定了多項應對的方向策略,因此,對於 2019 年華為的業務發展仍然深具信心。

華為三大實驗室今日首度公開曝光!亂世見膽識,解讀華為五大戰略走向

圖 | 梁華 (來源:華為)

梁華表示,2018 年華為經營情況業績很好,感謝客戶的信任認同,也感謝合作夥伴與員工的共同努力,未來世界確實有著許多的不確定性,國際環境充滿挑戰,但華為不會因此放棄追求既定的始命與願景,也就是要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家庭與每個組織。

對於近來持續被提出的安全問題,而梁華也在 25 日專訪時宣布,華為將投資 20 億美元,用於建構安全性高智能產品解決方案,通過研發、採購、製造不同環節,進行完整的智能安全方案的構建,事實上,華為原本就已經有一套體系,但這 20 億美元的投資,則是將更進一步完整華為整體智能安全系統方案,特別是面對智能化、數字化,隨著環境的變化,華為將會加大投入,進而建構一整套具有高安全可信的產品解決方案。

梁華表示,盡管未來世界面臨著不確定性,國際環境充滿挑戰,但華為不會因為環境複雜就放棄追求既有的使命與願景,也就是要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家庭和每個組織,這是激發華為不斷努力的遠大的使命,若要做到這樣的使命,就必須既仰望星空、也要手沾泥土,隨著數字化、自動化浪潮到來,全球 ICT 行業仍然是激動人心、充滿希望的行業,華為會持續服務好客戶,並同時加強研發投入,過去這麼多年,華為一直都是維持理性平實,接下來的路仍將理性前行,一如既往的練好內功,在環境多變的情況下,既要能夠活下來,還要保證成本具有競爭力,做到與供應鏈互動合作,創新領先構建整個系統,並且開放透明,讓華為的方案是讓客戶安全可信的。

對於近來華為遭遇的難關,在 25 日的專訪中,梁華幾次被問到這個問題,特別是被問到這是不是華為遇到的最大難關。

但從梁華在整場專訪中反復強調的 5 大重點,其實就可看出,華為從未小覷輕忽其所遭遇過的任何困難,包括這次也是如此,也因此,華為內部已然做好了對於因應變局的 5 大戰略重點準備,這其中包括了:

1、戰略聚焦。聚焦 ICT 產業和智能終端,為客戶創造價值。面對不確定性,華為持續戰略投入,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在優勢領域形成戰略領先;

2、 持續創新。以客戶需求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為導向來驅動發展,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多路徑、 多梯次、多場景,特別加強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投入。加大與大學以及科研結構合作,讓大學成為智能社會燈塔,推動科技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

3、 合規經營。以法律遵從的確定性應對國際政治的不確定性。嚴格遵守業務所在國的所有適用 法律法規,包括聯合國、美國和歐盟適用的出口管制和制裁法律法規;

4、 開放合作。堅持與全產業鏈生態夥伴合作共贏、分享利益。不會改變與企業合作關係,相互 依賴、榮辱與共;

5、 練好內功。提高經營質量,激活組織,讓其充滿活力,組織與員工都要苦練內功,朝著多產糧食與增加土地肥力方向,朝著簡化流程、精簡組織的方向。

以這 5 點來看,可以看出華為清楚的掌握了自身在未來幾年內可能遭遇的變數,自己將面臨的將是一場長期抗戰,但華為已然做好了準備。梁華在回答媒體提問:「華為對最差情況的可能?」時表示,對於這種複雜型式的狀況,華為內部會評估考慮如何面對的對策,不管環境如何變化,從業務連續性、從市場發展策略來看,華為都有信心可以活下去,而且還能繼續成長,而華為的研發支出也將維持在 150 億美元到 200 億美元水準。

5G 時代的華為,仍有 12 到 16 個月的領先差距

梁華對於 2019 年或者後續華為營運成長的期待,並不只是樂觀的期望,而更像是盤點評估過後的結論。

對於華為在全球 5G 市場發展態勢,梁華引用客戶的說法表示,就有經營商明確表示,以華為目前的 5G 技術與設備發展來看,領先其他對手 12 個月到 16 個月。事實上,華為本身其實在 5G 領域更是早從 10 年前就已開始布局,從終端到系統設備,都已達到即將進入商用的階段,因此,對於 2019 年的 5G 市場發展,華為仍充滿信心,目前華為 5G 簽訂合同數已經達到 26 個。

梁華更進一步表示,在 5G 領域,會持續構築競爭力,華為是全球唯一能做到 5G 端到端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從技術商業層面來看,目前華為擁有 1600 多項 5G 專利,由此所建立的核心競爭優勢非常明顯,而就電信經營商的整體網路成本(TCO)來看,華為也有很強的競爭力,而華為也會將網路安全與隱私保護,作為最高的綱領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過去一段時間,陸續有媒體報導包括英國、德國、紐西蘭、日本、甚至是捷克宣布將不再採用華為電信網路設備,但在聳動的標題背後,卻可能很少人注意到這些消息的真正情況。舉例而言,許多媒體報導英國電信將全面移除華為設備、並且宣布在 5G 不再採用華為的設備,但卻很少人注意到,電信網路設備的移除與建置一樣,都是一項龐大的的工程,英國電信雖宣布要移除汰換華為 4G 設備,但實際執行的時間卻長達 18 個月,這其中可能存在的變化,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龐大成本增加,都可能讓這件看來聳動的新聞,實際上存在執行的難度與變數

華為三大實驗室今日首度公開曝光!亂世見膽識,解讀華為五大戰略走向

圖 | 英國華為(來源:官網)

同樣的,先前也有媒體報導,日本軟銀 SoftBank Mobile 將不再採用華為 5G 設備,根據報導的日本媒體指出,此一事件是因為日本政府相關主管機對於華為設備的安全性存有疑慮。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有媒體這樣報導,但當事人軟銀卻對外表示,目前並沒有這樣的規劃。而類似情況,也出現在日前德國即進行的 5G 頻譜標售作業中,即使有媒體報導此次頻譜競標禁止採用華為相關設備,但德國主管機關卻出面表示,此次競標並未對投標業者採用的設備進行相關安全規範的要求。

對於近來傳出的相關訊息,華為就表示,華為在德國業務一切正常,在法國積極參與經營商 5G 建設,至於在日本部份,則是積極參與經營商 5G 標書答復和實驗局測試,而在在紐西蘭,政府對經營商 5G 方案有不同意見,但監管流程尚未走完,客戶表示與 政府繼續溝通,與華為合作保持不變;就整體 5G 發展來看,5G 安全應該回到對技術的討論,回到對公司的客觀評價上來。

由此就可看出,盡管外界對於華為在 5G 市場受到的壓力多有議論,也的確美國等國家對於華為採取了相對激烈的手段進行干預,但對於身處於實際商業世界的電信經營商而言,卻有著不同的考慮,5G 技術領先與整體網路建置成本的差異,更是電信經營商關注的重點

事實上,對全球電信網路設備供應商而言,這兩年的日子並不好過。就以 2018 年上半年的營運表現來看,全球前 3 大電信網路設備廠中,只有華為收入與利潤持續增長,愛立信與諾基亞不但處於持續衰退的局面,更是連續出現虧損。

其實,整體電信經營商的資本支出看似仍是一塊大餅,但實際上卻是在持續緊縮,因為電信經營商過去幾年身陷在流量與收入增長呈反比的泥淖中,至今仍不可自拔,這也造成電信經營商在面對包括 5G 在內的新投資更加謹慎保守的投資心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想見這市場的生意絕對不好做。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華為在多個不同國家市場所受到的干預其實從來都沒有斷過,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為在這些關鍵電信設備市場卻還能持續成長。

接下來的競爭熱點無疑是 5G。以 5G 網路的商業建設合同訂單來看,愛立信於先前宣布,其在全球商用化的 17 個 5G 網路中拿下了 7 個網路合同訂單,而諾基亞更是宣布其與日本 NTT DoCoMo 簽定了目前全球最大的 5G 網路建置合約。至於華為,已拿下 26 個 5G 網路建置合同訂單,5G 基地台發貨超過 1 萬台。

以移動通訊世代技術發展的眼光來看,相較於 2G、3G、4G 時代,5G 技術將會牽動的是通訊技術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變革顛復,牽動的將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通信能力,而可能是整個世界賴以為存的運行能力

5G 技術與過去移動通信技術最大的不同點之一,來自於 5G 適用的頻段將非常多元化,從低頻 600MHz,到高頻 3.5GHz,甚至到毫米波通訊的 28GHz、60GHz 頻段,頻段的分布將會非常分散,這背後的原因來自於 5G 技術的適用範圍將會非常廣,應用的場景類型也會非常多元,單一類型的頻段將不足以滿足不同場景應用下的實際需求。

過去我們談移動通信網路,都是經營商的事,但在未來 5G 網路將不再僅限於電信經營商,從政府、行業、企業、到特定的設施建設都可能有一套專網的規劃。簡單說,5G 這張大網所涵蓋將是過去被清楚分隔開來的多個不同領域業,而身處其中的網路基礎設施供應商的復蓋範圍也將因此進一步擴大。不只電信經營商、付費電視業者、寬帶網路服務經營商,未來包括汽車業、製造業、重工業等等不同行業,都將成為既有電信網路設備商的客戶範圍。

舉例而言,許多人談智能城市、談智能出行,在其中扮演關鍵基礎建設重要角色的 V2X 應用,其中就必須有非常強大且穩定的 5G 網路基礎建設的支持,否則車與車,車與路上交通信號或傳感器的連接互動就會出現問題,而這牽涉到的問題就不只是電話聽不清楚的小事,而是攸關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而這只是 5G 技術未來應用的一小部分場景。

可以想見的是,當具有高傳輸速度、低遲延、大容量、海量裝置連結、應用靈活切換技術特性 5G 技術真正大量布建,既有世界的面貌將會完全不同。另一方面,電信網路設備商的關鍵地位也將被重新定義。

講到這里,或許會更容易理解,為何相較於 3G、4G 時代,在 5G 即將到來的這個時間點上,過去幾年持續在這個領域快跑領先的華為,為何會格外受到「關注」?而若更進一步來看這個問題,不只是因為華為夠大,更是因為華為夠快,從終端到雲端,從 AI 到 5G,許多人的問題或許更是:「下一次,我們會在哪里看到華為?」

華為 1000 億美元營收背後的意義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於日前接受國際媒體採訪時首度正式宣布,2018 年華為總營收將突破 1000 億美元。

華為三大實驗室今日首度公開曝光!亂世見膽識,解讀華為五大戰略走向

圖 | 胡厚崑(來源:官網)

正如胡厚崑所說的,就在幾天之後,華為將會成為全球第 6 家營收突破千億美元營收的科技公司,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年營收千億美元級的電信與網路通訊設備公司。放眼全球各國企業,年營收 1000 億美元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根據統計,全世界擁有千億美元營收的公司總共有 54 家,其中超過 90% 的公司來自金融、能源、汽車產業、電信經營商等傳統商業或特許執照行業。只有 5 家科技公司,蘋果、亞馬遜、Google、三星、富士康。對一個國家而言,擁有千億美元營收級別的企業,是國家產業實力的展現,對一家企業而言,達到千億美元營收的意義在於,這家公司不只是這個行業的龍頭,更擁有在全球行業領域中舉足輕重、動見觀瞻的能量。

在電信網路通訊設備領域,長達百年的行業發展歷史中,曾經出現過許多公司,從 Marconi、北電,朗訊、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甚至是現在仍坐企業網路龍頭的思科,從來都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攀上千億美元年營收的巔峰,但華為做到了。這背後代表的意義不只是華為本身營運實力或者是產業佔有率的變化,更意味著它站上了全球電信與網路通訊產業的巔峰。

這是一個過去從來沒有人能夠到達的高度。有人說,支持華為達成千億美元營收的不只是電信網路設備,而是因為龐大的手機銷售量,但或許已經有很多人忘記了,當年不論是摩托羅拉、愛立信、阿爾卡特、諾基亞,每一家華為的同業們,都曾經是手機市場的一方之霸,但他們都退出了,一個個消失在市場上。當年,這些大廠們分拆出售切割手機業務的理由,說的都是生態體系、商業模式不同,手機業務注定不應該與電信網路設備業務共存。

但華為的選擇不是如此,即使華為手機消費者終端事業部曾經不被看好、甚至備受奚落。但在華為堅持的「雲、管、端」大戰略下,華為手機事業走到了如今全球第二大的位置。

如今回頭看,沒有了手機終端的愛立信、諾基亞,當初的選擇是錯是對?當時看來毅然決然的的壯士斷腕,如今卻更像是短視近利的斷尾求生,或許選擇有時空背景的差異,但企業策略的選擇卻更關乎永續經營的長期願景堅持,難道當初華為看到的,其他人難道沒有看到?又或者,後來這一切的差別,都是主事者的一念之別。

從 10 年前的雲計算時代,到 10 年後現在的 AI 復興時代,愛立信、諾基亞早已退守至全球科技版圖的邊緣,而在當前科技版圖的核心熱點上,華為卻仍有機會將與亞馬遜、Google 在某些領域一較高下

在 2018 年 10 月 10 日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正式宣布了其 AI 戰略,這其中包括了打造全棧全場景解決方案,從公有雲、私有雲、邊緣計算、物聯網,到消費者終端的全場景,從晶片、晶片服務、硬件設備、到訓練與推理框架應用的全棧式解決方案。

而在此同時,華為也第一次宣布其 AI 晶片產品線,並且一口氣推出兩款晶片,其中一款 AI 晶片昇騰 910,算力達到 256TFOPS,是全球已發布的單晶片計算密度最大的 AI 晶片。根據媒體報導,即使是與昇騰 910 最接近的 NVIDIA V100 相比,昇騰 910 的計算力幾乎整整高出 1 倍,而若將 1024 顆昇騰 910 連接起來,所構建出的 AI 計算機群,將是迄今全球最大的分布式訓練系統,可超高速訓練極為複雜的模型。而這套訓練系統將會納入華為雲,成為華為雲提供高速 AI 訓練算力的重要服務。

事實上,相較於 Google 從雲端拓展的 AI 霸業,華為則是最早投入終端 AI 的廠商,而在數據中心等其他部份,華為也延續其在終端 AI 的執著理念,不只使用標準架構,而是經過大幅調整優化後,基本已經成為專屬華為才有辦法發揮高度效益的的硬件設計。對華為而言,目標不只是要提供單一服務,而是要成為通用服務平台,這其中包括要將 AI 引入華為的所有產品和服務當中,包括電信基站、雲數據中心、智慧型手機、監控錄影頭等,而為數據中心開發新的 AI 晶片,使得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應用可以在雲端使用等等。

也許還有許多人認為,華為的對手是愛立信、是諾基亞、甚至是蘋果、三星,但事實上,華為早已進到了另一個全球科技版圖的熱區,他的對手早已不只於此。

而相較於中國其他同樣在雲端、在 AI 領域拼命布局的巨頭們,仍在國內市場相互較勁卡位,就如同華為當年是最早完成國際化、海外業務收入突破 50% 的中國民營企業一樣,這一次,華為憑藉著過去多年在全球電信網路市場累積的深厚基礎,一如以往的帶頭前行,再次站到了全球科技產業的最前沿。

過去華為可以拳拳到肉擊倒百年電信設備巨人,如今,華為面對的,卻是另一批新對手們的移形換影的競爭,這其中包括了亞馬遜、也包括其他更多不同領域的競爭對手。任正非在 2 年前演講中所提到的「機會主義」,其實早已在過去幾年逐步淡化消失,當北電、摩托羅拉、阿爾卡特朗訊逐一消失在舞台上,諾基亞一度身處失火的鑽井平台上,愛立信爆發內鬥傾軋,過去這幾年,華為的一切準備都為了接下來的這段路——承擔、引導、前行。

「千億美元年收入」之於華為,是一個拐點,也是一個起點,當前華為的處境,也當是如此

-End-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