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周前,在中本聰圓桌會議上,一名以太坊社區參與者Matt Luongo提出修改比特幣2100萬上限。隨後,國內幣圈大V江卓爾在微博上將其描述為「Core的下一個目標」,引發了國內社群的激烈討論,並煞有介事的發起了投票,當前結果顯示,支持增發占比2成,反對增發占比8成,總參與人數164人。
鑒於這麼多朋友被蒙在鼓里,筆者覺得有必要對事情的來龍去脈進行梳理,還原一下真相。
真相還原
1.中本聰圓桌會議有沒有討論增發問題?
中本聰圓桌會議的重要性不必言說,本屆會議重點關注了閃電網路、隱私、側鏈、證券通證、Grin這些話題。對此,巴比特編譯了參會者Jameson Lopp的文章,可在《中本聰圓桌會議硬核總結》中查看詳情。萬字長文中,根本就沒有一句話提到「比特幣增發」。
前丹華資本董事總經理Dovey Wan也在現場,她發文怒懟江卓爾「張嘴就來,電影編劇考慮下」,並稱Matt Luongo只是隨口說了一句。
2.提議增發的Matt Luongo 究竟是什麼人?
Matt Luongo其實是以太坊社區的參與者,不過總喜歡給比特幣社區提一些「餿主意」,比如在BCH分叉時他提出要做一個新客戶端,還曾提出過修改比特幣算法。
他似乎也沒想到自己隨口一句話引起了如此大的反響,隨即表明「這只是一個假設性討論,並非提議。」
3.Core對於此事是什麼態度?
現任Core首席維護者Wladimir van der Laan回應到:「這是胡扯,任何頭腦正常的人都不會提議改變比特幣的貨幣政策。如果軟件自稱是‘bitcoin core’提出了這一點,我建議您運行無此更改項的軟件,因為它已經被破壞了。」
事情的真相已經很清楚了,「比特幣增發」根本就是人為製造的噱頭,沒有任何討論意義,至於江卓爾為何這麼做?考慮到他的立場,其心昭然若揭,不做評論了。
延伸討論
然而,筆者發現在後續的討論中,一些延伸問題引起了持幣者的擔憂,比如,他們以前從沒想過比特幣2100萬的總量原來是可以改的呀,那黑天鵝事件會不會真的發生呢? 筆者力圖在這篇文章中一一回應下。
1.比特幣總量可以改嗎?
「當然可以修改,只要達成共識」上交所前總工程師白碩表示。雖然技術上可行,但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如果要改代碼就必須要分叉,分叉就要在社區內達成共識。
我詢問了數位圈內大咖,大家一致認為比特幣增發的可能性趨近於0,因為「總量恒定是比特幣共識的底線。」
「其實產量是否固定,這個問題不重要,可以接受門羅那樣的固定的受到算法約束的增發,也可以固定不變,只要可預期都可以。但比特幣增發沒有可能,因為無法形成共識。」奧派經濟學愛好者肖某表示。
eRoc創始人段夕華也表示:「隨意增發對任何一個經濟體來說都是致命的,數字貨幣不跟現實社會生產總量掛鉤,但如果要跟法幣做到兌換的話,PQ=MV還是成立的。」
2.增發和小區塊有必然聯繫嗎?
一些人仍然感到不安,因為共識在利益面前可能會瓦解。江卓爾表示增發會獲得礦工的支持,因為1M區塊容量限制下,礦工收入銳減。他稱「BTC探索小區塊+增發保護礦工這條路,BCH探索大區塊+天量交易這條路。」
對此。區塊鏈開發人員李冠男表示:「我沒覺得沒什麼必然聯繫啊,或許是覺得小區塊無法承載大交易量,手續費收入也有限吧。但增發就能保護礦工?那增發多少是個頭?一直增發那還有什麼價值了,中本聰設計了不斷減半就考慮到了開采完成之後如何維持網路,這些都改了就不知道BTC和各種山寨分叉幣還有什麼區別了」
幣信COO熊越也回應稱:「BTC目前的交易數量和交易手續費遠高於BCHabc,剛剛看的最新一個塊,BTC的手續費是0.29707310BTC,而BCHABC的手續費是0.00004553BCH。」
3.增發真的對礦工有好處嗎?
但有人又要說了,只要對礦工有好處,就依舊存在分叉的可能性。那麼增發真的對礦工有好處嗎?
「未必,還是要看基於法幣的投資收益,如果增發後的BTC失去信任,價格低迷,多挖的那點根本不足以代償。」 eRoc創始人段夕華表示。「增發會動搖整個Crypto行業的根基,所以不會給礦工帶來好處。」 熊越也表示。
4.運行全節點是好的方式嗎?
在歷經幾次分叉之後,一些持幣用戶對礦工毫無信任。有沒有其他辦法來保證比特幣的規則不被改變呢?財經博主ahr999給出了一顆定心丸,就是「運行全節點」。
他表示「比特幣所有規則的修改都要征得全節點的同意,每個人都可以運行自己的比特幣全節點,這意味著比特幣規則掌握在用戶自己手中。」
但這種方式並不現實,因為成本與收益不符。段夕華表示:「這可能是比特幣信仰者的呼籲,好像顛撲不破,問題單靠信仰不足夠啊。運行全節點成本倒還行,肯定低於ASIC或顯卡礦機,但是收益更低啊,幾乎為零。」
我追問到,如果技術上比特幣總量可改,共識是礦工有決定權,全節點方案並不可行,那麼對於持幣用戶來講,如何信任呢?
段夕華表示:「信任在於總會有人拒絕分叉,堅持原設計」,這大概也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樂觀心理。但也少部分人和李冠男想法一致,他說:「沒辦法,祈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