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究竟看錯了什麼?
過去的一周時間里,「股神」華倫·巴菲特連續兩次在公開場合提到了IBM。兩次談話中,他作為IBM股東傳達出來的結論,都是果斷離場。
在5月4日接受CNBC電視台採訪時,巴菲特是這樣說的:「我錯了……IBM雖然是一家實力強大的公司,但他們也面臨著同樣強大的競爭對手。我現在對IBM的估值方式不同於六年前剛開始買入這家公司股票的時候了……根據我的重新評估,這支股票面臨著下行壓力。」
巴菲特轉述兩年前比爾·蓋茨對自己的告誡,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IBM越來越不像科技公司了,這一點令人很難過。」
字面背後的含義,遠比「IBM在雲計算領域的競爭對手太強大」,「沃森的盈利前景還不夠明朗」等,更透出骨子里的失望。他坦承,自己另一位好朋友,億萬富翁投資者斯坦利·德魯肯米勒也曾經提醒過他:不要投資IBM。
圖註:據說過去幾年比爾.蓋茨不止一次告誡巴菲特對於IBM需要謹慎
而在5月6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52周年的那場股東超級「大派對」上,巴菲特被聽眾提問關於IBM的話題,他再一次表示「投資IBM是我錯了。」
不過,巴菲特這一次提到了蘋果,並指出賣出IBM而買進蘋果的股票,是因為在他看來,「蘋果公司更像一家消費品公司,而不是科技企業。我們可以用護城河理論去分析蘋果公司的商業模式——IBM和蘋果的客戶是不同的,這是兩個不同決策下的項目。」
這是老先生用將近6年的時間,投資了130多億美元(約8100萬股),換來了對科技企業的投資經驗。他同時提到了IBM在全球雲計算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亞馬遜,並坦言「錯過亞馬遜的投資機會非常失敗」。
與上一次談話表達的觀點不同,這一次,巴菲特直接點出了關鍵詞「商業模式」。IBM的商業模式在六年前被巴菲特看好,他當時為了投資IBM,走訪了眾多IBM的大型商業客戶,從用戶那里了解到了IBM在IT領域的「護城河」。
判定IBM難以被撼動的實力後,他開始逐步買入IBM,而這幾年時間也是其對一個企業商業模式徹底了解的過程。現在,承認自己「看錯了」的巴菲特已經減倉三分之一,下一步或許就是清倉。
巴菲特表達出這一態度的背後,是IBM四月下旬曬出的2017年第一季營收財報,以及連續20個季度(五年)營收下滑的成績單。
巴菲特對於IBM商業模式的理解,是基於投資人的角度,六年時間的觀察和持股,說出來的話比任何資深行業分析師或是技術專家都要來的深刻。
我們不想將這五六年時間里,IBM的技術、市場、行銷、業績作出一個宏觀的分析,這些工作自然有頂級商業雜誌會在若干年後進行總結。我們只想通過一位IBM離職員工的一段回顧,聊聊IBM的商業模式為何會導致這連續五年的消沉,這一場曠日持久的轉型,究竟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發?
起大早,趕晚集
論理念,IBM無愧於偉大這個詞。記得早在2008年,IBM就提出了智慧地球,後來又逐步進化到智慧城市,這種對趨勢的把握和理念的領先,至今都是令人震撼的。
幾年前從IBM紐約州研究院離職的A君是一位技術大牛。在被懂懂筆記軟磨硬泡N多次後,終於聊起當年在美國的那段工作經歷。
實際上,很多離開IBM的老員工,都是帶著感恩的心情離開的,但是幾乎90%的人,都認可這個觀點,IBM在很多趨勢拐點到來時,都是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我很感謝IBM當年能給我這個機會,能夠接觸到全世界最領先的科技。 在IBM紐約研究所的工作經歷,讓我親身體會到了智慧城市戰略推進過程的點點滴滴。」
A君一聊起IBM,感懷中仍透露出無比的惋惜。「我親身經歷了,IBM把一個偉大的戰略,由於執行力和商業理念的失誤,導致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圖註: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戰略
在A君看來,IBM在2008年開始提出「智慧系列」,背後的戰略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可以說是對未來ICT產業的發展,做出的一個明智的預判。
當時,「雲計算和大數據」都還在襁褓中,但是IBM清楚意識到了,數據的爆發,將使得「分析」成為關鍵技術,更值錢的,是分析過後的決策。
當時IBM的考量是,硬件產品會越來越不值錢,跳出低端硬件市場的紅海,包括將X86服務器賣給了聯想等舉措,都是在甩掉包袱,快步前進。
「IBM在當時已經判斷到,未來的社會將是一個數據化的社會,數據迅速積累起來之後,全社會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從海量數據中獲取價值,那麼分析能力就是核心。」
因此,IBM提出了「分析為先」,數據分析能力將成為智慧地球(城市)發展的核心關鍵點。
這樣的理念,在當時是絕對超前的,也正是對於數據分析以及商業趨勢的預判,當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造成了全球經濟衰退時,IBM提出智慧地球計劃和發展思路,開始推動「從客戶角度出發,解決實際需求和價值導向」的產業解決方案,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兩年,IBM的經營與業績並沒有收到影響,而且營收穩步上升。
A君回憶,作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核心研發部門,IBM成立的B.A.O(商業分析與優化)部門,開始對智慧城市進行技術層面的解讀和挖掘。「我們團隊的職責就是如何從海量、多維度的數據里面(包括視頻、聲頻、圖像和文本),如何將來自探頭、感應器、天文氣象等等數據源里的數據,匯總在一起,挖掘、分析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向各行業提供管理、決策、建議、預判等可操作性的結果。」
說到這里,懂懂筆記腦海中自然浮現出了智慧城市版本的智能交通場景。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嗯,IBM這是要翻天的節奏啊。
這麼領先的理念,各國政府、行業客戶自然會被IBM的智慧大旗一揮之下,心神向往啊!但是,IBM選擇了一個領先業界10年的戰略決策,卻用了一個百年傳統老店的商業模式去行動:就是讓客戶接受自己的先進理念,但是推銷的是自己的高端機器和軟件(DB2)。
「回想當年,如此全新的商業理念,讓公司內部無數工程師和技術研發人員為之興奮,但是當商業運作運轉起來時,卻仍是賣硬件和數據庫。兩者是不匹配的,勢必沒有長久的生命力。」A君很冷靜地分析。
曾經,IBM智慧城市的經典案例被全球各大媒體報導,引為經典。但是,近兩年來,很多「經典」都偃旗息鼓,悄無聲息了,問題出在哪里?
就以新加坡作為一個案例吧。IBM從2011年開始與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部門進行合作,A君的團隊通過對新加坡中央商務區所有地面交通情況進行分析,對交通信號燈進行了動態調整,避免了交通堵塞。
A君表示,這個項目因為信息化程度高、疏堵效果良好,在當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後來福布斯、CNN等媒體都專門到新加坡對項目進行了專題報導。
但是,後來智慧交通項目在新加坡的推廣卻並不像IBM希望的那樣「順利」。
究其原因,是陸路交通管理部門如果想持續進行這樣的智慧管理與經營,需要首先繳付巨額的支出,巨大的成本讓相關部門望而卻步了。試想,如果供應商把服務和軟硬件產品捆綁在了一起,而你在購買硬件以後還要面臨很重的運維成本壓力。對任何客戶而言,都是一道難題。
「我只需要那顆明珠,但是你卻把很多鵝卵石也放在一起,要我統統收下。」結果不言而喻。
在A君看來,如果當時IBM全面發力雲計算尤其是公有雲市場,堅持通過雲計算技術及雲服務模式向用戶提供計算能力、軟件及業務功能——而不是一堆硬件和軟件的捆綁,今天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可以說,捆綁過度,結果就是客戶的遠離和業績的衰退。在當時的IBM,如果想在內部推動或者改變商業模式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也絕不可能是一兩個技術大牛、或者部門總監能夠推動的事情。
ABC的短板難補
圖註:2014年IBM發布的沃森健康(Watson Health),被稱為轉型之舉
商業模式因技術驅動在快速變革,可是IBM卻貽誤戰機,不斷犯下大錯。
從捆綁銷售到把服務提供給客戶「租用」,讓藍色巨人思考了很久。所以,IBM在專利申請、技術研發人員、工程師方面的領先,並未成為產業變革拐點到來時的助力,觀念領先的競爭對手在過去這幾年得占先機。
而2008年左右就開始推動私有雲的IBM,在雲上同樣演繹了起大早、趕晚集的劇情。而在發現市場趨勢風向後,IBM開始在公有雲市場進行大手筆「買買買」,包括2013年6月以數十億美元收購公有雲服務商SoftLayer,以及之後幾年收購數據庫公司Cloudant、雲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Bluewolf、10億美元收購醫學圖像數據公司Merge Healthcare……包括前不久宣布收購Verizon雲計算和主機托管業務的大手筆,都是補課的過程。
懂懂筆記統計,過去這六年IBM共進行了近40多筆與雲計算相關的並購,是用錢來換時間,補齊雲計算、大數據領域缺乏人才和經驗的短板。
如今,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系列已經逐漸淡出公眾的視線,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組成的ABC融合模式(AI+BigData+Cloud),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巨頭開始提及。如今IBM大力推動的,則是「認知商業時代」的到來。實際上,所有玩家的關鍵詞都集中在了AI上。
而向用戶提供人工智能的服務能力,不僅在於AI技術的領先,還要有雲和數據的支撐。這取決於過去幾年,服務商在雲計算經營服務方面的經驗,和通過服務行業對海量數據的積累與掌握,脫離開雲和數據,AI是一紙空談。
2017年4月底,亞馬遜CEO貝索斯在一年一度的「致股東信」中,強調AI尤其是機器學習將是亞馬遜下一個階段研發的重點。同時確定這一舉措將保持亞馬遜的優勢地位,維持領先於競爭對手的局面。同時,亞馬遜正在研究「人工智能即服務」,並將人工智能的基本工具提供給雲計算和開發者社區。
在今年3月10日舉行的Cloud Next大會上,Google也宣布,向開發者推出機器學習引擎(CMLE),而且部分AI技術已經被應用於Google多個雲計算產品中,包含了語音、視覺、視頻等七種數據接口。而Google雲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對此表示:「我們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讓機器學習變成各種體量、各種行業或者是各種複雜性的組織的一個轉型工具。」
這兩家,已經不約而同把AI作為雲計算服務的主要賣點。但是,在擁抱大數據(而非賣存儲數據的機器)和擁抱公有雲方面已經落後的IBM,能否用錢買回這幾年失去的實踐經驗。
即便是明星沃森,在醫療領域也需要不斷地學習和訓練,並且要通過大量的數據和資金來幫助沃森完成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但是,有多少行業用戶能陪太子讀書到無怨無悔?
今年2月底,外媒曝出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與沃森合作項目終結,從側面反映出了一些問題。
來自得克薩斯大學的行政系統公布的一份審計結果顯示,IBM沃森醫療和MD安德森的合作自2013年10月啟動以來,MD安德森已經為此投資超過6200萬美元。
但是,並沒有正規的購買規則被制定出來。報告同時解釋道:「這里所述結果不應被解釋為對其系統在當前狀態的科學基礎或能力的意見。」有媒體這樣評價,報告的內容實際上並沒有否認沃森的功能不行,只是「太燒錢」了。
期待巨人走出谷底
圖註:IBM公司CEO羅睿蘭
或許,這些年來IBM不斷地買買買會有一定的效果。IBM公司CEO羅睿蘭3月22日在拉斯維加斯InterConnect大會上宣布,雲服務將在IBM業務中占據更大比重(目前雲服務占全部營收的17%),數據中心也將進一步擴容。
她同時強調,將在中國成立新的數據中心,尤其是三月中旬與中國企業萬達的合作都將成為亮點。羅睿蘭對於IBM的雲服務顯然是寄予厚望的,她希望這個服務能力為企業雲業務提供有力幫助,並指出服務的核心就是Watson人工智能強大的認知能力。
但是很明顯,兩周前(4月24日)IBM在佛羅里達州舉行股東大會上,股東們更關心的公司未來的起色。
回到文章的起點。為什麼在幾周之內,巴菲特下決心買出手中三分之一的IBM股票?因為,這些金字塔頂尖的人,看到的是一個預兆。
IBM有技術實力,有多年的IT行業積累,有大量的行業客戶,有遍布全球的數據中心,有耀眼的專利申請,當然還有明星沃森(Waston)……
但是,對待商業模式的理解,對待趨勢變化的反應,IBM未來幾年的發展,不被產業內嗅覺最敏銳的人所看好。這個U型探底,是否已經到了盡頭,誰也說不好。
不是攥著一手好牌的人,都能最終贏錢。上世紀90年代,被稱為「餅乾銷售員」的CEO郭士納,曾經拯救過一次藍色巨人,用一年多時間將虧損80億美元轉變為盈利30億美元(1993~1994年)。如今,已經入職近5年的CEO羅睿蘭,將用多長時間把IBM從谷底帶出?
一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