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劉德:米家沒有邊界,只有早晚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小米劉德:米家沒有邊界,只有早晚 科技 第1張

2017年9月初,小米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劉德接受了ZEALER創始人王自如的專訪,本文整理自ZEALER出品的「科技相對論」,本文由該節目整理文字編輯後刊出,約8000字,閱讀約需15分鐘。(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觀看原版視頻)

小米生態鏈經過三年的發展,產品越來越多,智能家居版圖也顯現雛形。同一時間,人工智能方興未艾,苑似風口再起。

那麼米家未來的圖景究竟是什麼?

智能家居有「入口級」產品嗎?

做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平台,米家又有哪些思考?

劉德在訪談中表示,邊界對於米家是一個偽問題,米家服務於米粉,只要米粉有需要,就是米家要做的,區別只有早晚而已。小米對智能家居的「入口」並不熱衷,更願意與整個行業共同在成長中摸索答案。

劉德形容,智能家居是萬米長跑,小米只是在先發的十米里有了一點點優勢。智能家居之路,漫漫其修遠,需要繼續上下求索。

米粉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

王自如:

我們今天先從比較大的方面開始聊起。最近米家發布了很多新產品,有雷射電視,還有牙刷,我們一路看下來,從手環等等一路擴展開來,之後產品越來越多,不光是我們作為觀察者,可能很多粉絲也有點搞不明白了,說米家到底想幹嘛呢?所以我們最開始能不能先從您的角度,來幫我們規劃一下,就是未來終極的一種形態:米家到底想做什麼?

劉德:

很多人都問這個問題,米家什麼都做,邊界在哪兒?他們問的時候,我就開玩笑,我說我們天天做都不關心邊界在哪,旁觀者都關心邊界在哪兒。我覺得是因為,大家習慣於用產品的品類來劃分一家公司。

比如說你是一家電器公司,手機公司,還是一家汽車公司,過去我們是習慣用品類分的。而今天米家做的這件事,或者說小米生態鏈做的這件事,我們是以用戶群為中心的,就是中間是小米的手機用戶群,我們圍繞它。

我們過去的幾年里,第一年布局了一圈手機的周邊,包括手環、耳機、藍牙音箱。第二年我們又布局了一圈IOT(物聯網),就是當所有的這些設備智能化以後,我們覺得有巨大的機會,所以有白電啊、個人用的護理電器啊、廚房家電、小家電、智能玩具,包括個人交通,我們做了第二圈。第三年的時候,我們又圍繞著再往外擴了一圈,我們定義叫做個人和生活的「耗材」,個人家庭生活的「耗材」。

我這兒定義比較寬了,你可以把淨化器的芯也看成是耗材,牙刷刷頭也可以看成耗材,甚至說 T 恤衫。其實我們把服裝也當耗材做,因為服裝肯定分兩類,20%的叫Fashion,你要買一個帶什麼圖案的T恤衫,但是你一定有很大的一塊消費基本是黑白灰的T恤衫,所以我們把這一類的產品都定義成「耗材」。像枕頭、床墊、鞋,這種你幾乎不用選擇,但是你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們也布局了一圈這樣的耗材。

如果你從這個思路去理解,你就非常好理解了。我們就是圍繞著小米手機打下的那些既有的用戶群,圍繞著它,只要是他們需要的就是我們要乾的。對我們來講,唯一的不同就是,我先幹什麼後幹什麼,早幹什麼晚幹什麼而已。早期離手機近點的,我們就早點幹,因為跟我們的用戶群更重疊,離手機遠點的就晚點幹;或者說非常巧看到一個隊伍,適合於幹某個領域,就早點幹;或者我們對某個領域一直想幹,老找不著合適的隊伍,就晚點幹,所以沒壓力。但總體來講,就是圍繞著小米手機既有的用戶群,一圈一圈地往外走,這是我們大概布局的一個思路。

你只要討論米家的核心用戶是誰,這些用戶日常的生活用品,他到底想用什麼,他需要什麼。所以我們有個口號,「米粉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只是時間問題。簡單了吧?這樣你就會理解了,它跟過去的「品類劃分」是非常不同的邏輯,所以小米還是一個「用戶邏輯」。

智能家居需要打通商業和技術通路

王自如:

第二個問題,我們討論智能家居好多好多年了,我記得2012年第一次見雷軍的時候,雷軍還講說,希望能夠讓小米做一個大的生態。今天因為米家的存在,其實已經做到了這個願景,但是我們發現智能家居好像產品鋪開了,好像還都是分散的點,至少我家現在的鎖還是得拿鑰匙開,然後到了家之後,可能設備之間的連接還沒到我們想像中的那種地步,那您理想當中或者米家願景當中的智能生活到底是什麼?怎麼去定義智能?

劉德:

我們先講「智能家居」這不是個新詞,它可能有二十年了。為什麼推不動呢?我們覺得說,它主要在商業通道上沒有打通。比如,你家里所有的窗簾可以自己開,這些自動化的東西一旦你裝修完了以後,你肯定不能夠完全重新裝一遍,這些設備肯定有不同的廠家生產吧?它也很難互聯互通吧?所以我們覺得,商業通道上不通暢和技術上沒有打通,這是為什麼過去智能家居提了二十年,但是推廣不了。那麼小米呢,我覺得我們做了這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我們找到了一個商業通道,我們把智能家居這件事情完全打散,把一個一個的產品智能化,然後讓你一個一個買回家。忽然有一天,你發現你用手機已經能夠控制它們所有這些產品了,我覺得這是找到一個商業通道。

第二件事情,因為我們小米自己來研發,做了智能的互聯互通的模組,這樣我們就在技術端也打通了。雖然這些產品不是同一家公司做的,但是只要用了小米這個模組,它們之間就可以互聯互通。所以我們今天實質上是打通了它的「商業通道」和「技術通道」,這件事它就有可能做到了——還只是「有可能」啊,我覺得這個門檻至少過了。

那麼未來肯定有一個境界,就是說家里邊所有這些智能設備,可能都是互聯互通的,都是有可能用手機控制的,也可能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狀態。但無論如何,今天我們已經跨過了這個障礙,進了這個門,而且它的發展的速度會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快,我覺得這是今天我們處在的一個狀態。

小米生態鏈本質是孵化器

王自如:

有些人會覺得,這樣(米家)是不是和互聯網常年強調的「專注」產生衝突呢?這點是怎麼去平衡和解決的?雖然我覺得,可能從雷軍的角度或者從小米創始人的角度,經常會說小米其實還蠻專注,只做核心的幾款產品,但是我們又看到了這麼多的東西。

劉德:

因為他不理解小米做這些事情背後的生態鏈邏輯。其實小米自己只做了手機、電視、路由器,其他的所有產品都是用投資的方式,我們打造了一個生態鏈的公司群。現在小米的生態鏈體系中有89家公司(截止2017年9月),它們恰恰是每一家專注在自己的領域里開發,在非常狹窄的領域來專注地開發產品。很多人不理解我們這個模式,他以為所有這些都是在小米的一家公司里完成的。其實不是,它是在周邊的89家生態鏈公司里邊完成的,所以每家公司都是專注的。

王自如:

講到這些公司的話,就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去評判、篩選、以及看待它們的標準是什麼?

劉德:

這個也在變化了。早期我們看公司,基本上投了大量的都是創業團隊,以小團隊為主。

  • 第一,我們要判斷它所在的領域是不是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因為這個市場足夠大才有得做。

  • 第二,在這個市場里的產品是不是有缺陷。有不足你才有下刀子的地方,美輪美奐你沒有機會。

  • 第三,是不是符合小米的用戶群。因為你符合小米用戶群才能夠更容易在我們的管道里面來銷售。

  • 第四,這個團隊是不是一個很強的團隊,有很強的技術團隊。

  • 第五,有沒有跟小米一樣的價值觀。就是我們注重性價比,不賺快錢,我們要持久地做一家對社會有價值的公司。

王自如:

我覺得這五條篩選之後其實還蠻難找的,這里邊您覺得是偶然居多,還是說必然居多?因為我覺得還是蠻難的,尤其價值觀這一條,很多公司想賺快錢。

劉德:

我覺得中國這一段還是有一個非常好的創業環境,創業公司多。當創業公司多了以後,你很快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兄弟。你看我們第一年投了27家公司,但第一年我們差不多看了將近300家團隊,所以在這里邊我們還是精挑細選的,當然那是三年前了。

其實你仔細想一想,隨著這幾年整個創業的成熟,整個產業趨於成熟,那麼各個公司包括創業者,他的意識也趨於成熟。很有趣的一個現象,也是非常好的一個現象,就是你不覺得這些公司越來越趨近於我們想要找的那類公司嗎?整個市場環境在優化這些公司,讓我們想找的公司越來越好找了。我們今天越來越能看到周邊有這樣的公司,其實某種意義上也說明這個方向是對的。

王自如:

剛才您講到了,我們符合那麼多標準才去和一家公司選擇合作,那我們一旦把它納入到小米的生態鏈里面來,小米會做什麼,它們會做什麼?

劉德:

早期我們在內部成立了個團隊,這個團隊的任務就是來幫忙這些生態鏈公司。我們自己總結,就是向生態鏈公司來傳達價值觀、方法論和產品標準,基本就是這三件事情。

小米的生態鏈部門更像一個孵化器,把小米的已有的優勢拿出來幫忙這些生態鏈公司,其實幫他們找方向、做產品定義、背書供應鏈、做市場行銷。我覺得這個全過程就是一個對創業公司的孵化過程,所以你應該把小米生態鏈理解成是一個孵化器,它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孵化器。

輕鬆看待所謂「入口級」產品

王自如:

我們布局了這麼多的產品,其實看起來已經有一點,點連成線,線變成面的狀態了。米家的產品非常多,過去可能我們布局這些硬件公司,無論是小米還有其它大型的公司也好,都會想找下一個入口。我不知道經過這三年的發展和看到行業的觀察之後,在米家看來是不是還依然認為,智能家居有一個「入口級」的產品存在?如果是的話,它是什麼?

劉德:

我覺得是這樣的。第一,要動態地看這件事情。也許今天有,也許明天就沒有,也許今天是一個集中入口,也許明天是個分散入口,我覺得這個心態要好。第二,這家公司要不你有很好的運氣,要你有很好的能力,就跟神一樣,你能找到。就是說,我們沒有這麼強的欲望,判斷和找到這個入口,而是我們跟著整個產業進化,來一起成長。這樣你就輕鬆很多,有手機的時候,我們就幹手機,然後Echo智能音箱出來的時候,我們就幹智能音箱,萬一它成了呢?

然後還有一種理論,是未來有一天可能所有的智能硬件都可能是入口。你可能對著米家的淨化器講,明天給我送個濾芯,你可能坐在馬桶上對著你的智能馬桶說,明天送兩包衛生紙,它可能都能成為入口。所以這件事情一旦你心態好了,輕鬆了,你所有的決策邏輯就都不一樣了。

我們跟著這個產業大家一起成長,我們一起長出未來。你上來就狹義地定義說,到底什麼有可能成為入口呢?然後我們怎麼能動員力量集結軍隊來一起找這個入口呢?萬一沒有呢?或者萬一沒找著呢(笑)?我覺得這是不同的做企業的思路,我們尤其在小米生態鏈體系中,還是把企業看成是一個活的東西。它是個植物,它是個生物,它是自然成長起來的,我覺得這樣會比較好。

王自如:

用進化的角度去看待市場和產品的策略,不是先給自己畫地為牢。

劉德:

對,因為產品是進化狀態的,公司也是進化狀態的。你可能開始是一家產品公司,長著長著你發現,你根本不是一家產品公司,你是一家供應鏈管理公司。尤其在今天這樣的環境里,很多公司在規模長大的過程中,屬性都可能會是變化的,你不應該有強烈的意願去控制它。

產品要有剛需、滿意度和明天屬性

王自如:

在產品開發的時候,尤其是選擇米家產品的時候,如果讓您去挑這些公司的產品,您覺得最重要的一個維度是什麼?

劉德:

其實說透了還是用戶的滿意度,如果再加一個的話,就是第一剛需第二用戶滿意。因為只有剛需,這個生意才能做大,十個人八個人都需要,你一定是個大生意嘛。第二個是用戶滿意,我第一次使用感覺好得很,掙口碑,然後我就繼續一而再再而三地消費你的產品。

所以你要到小米之家去,所有的產品最終我們都要達到一個境界,就是第一是個有真實價值的產品,它有用,這是剛需。第二個,你買到以後會覺得超預期,給你這樣的滿意度,你不但會再買而且會傳達給你的朋友。我見過很多人來買我們的東西,他都會說,這太好了,馬上又買了十個送給不同的人,他就成為了你的傳播者、布道者。所以剛需和用戶滿意是非常重要的維度,因為這證明著,第一,這個業務足夠大;第二,這個業務無窮盡地往前跑,因為不斷有人來宣傳你的產品,幫你推廣你的產品。

王自如:

有意思的一點是,剛才談到的「剛需」可能是背後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其實「剛需」這件事情也是不斷變化的,可能五年以前不是剛需,現在可能真就是剛需。比如咱們最近發布的電動牙刷,五年以前可能覺得是奢侈,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今天可能電動牙刷就是一必需品。

劉德:

我們老講,電動牙刷這種產品它是有典型的「明天屬性」的產品。什麼叫「明天屬性」的產品呢?你從今天過到明天,你是回不來的。電動牙刷就是這樣的,你從普通牙刷過渡到電動牙刷,你只要一用你就回不去了。我們就管這類產品叫做有「明天屬性」的產品,其實這些是我們要花重點精力關注的產品,因為它擁有「明天」。

王自如:

現在還有哪一些您認為還有「明天屬性」,但是還沒有被觸及到的產品?

劉德:

這有難度了,但凡有的我們都幹了,至少我想得到的我們都幹了(笑)。其實你看早年的手機,就是有「明天屬性」的,今天你看智慧型手機,你回得去嗎?你回不去了。包括智能馬桶,你回得去嗎?你回不去了。所以有大量的產品都開始有「明天屬性」。

每年100%成長是小米生態鏈的速度底線

王自如:

談到現在米家的一個全盤性質的問題。米家做了很多很優秀的產品,但是我們光看到這些「賊吃肉」的地方,但是我特別想知道「賊挨打」的地方,就是中間的坑和坎。還有對於現在這個局面來說,您最滿意和不滿意的地方。

劉德:

第一,天下沒有好乾的事情。但凡有一點點小成績浮出水面,背後都有無盡的辛苦。我覺得我們受益於什麼呢?畢竟整個生態鏈這件事情,都是在小米的基礎上來做的。我們用什麼邏輯來做的這個業務呢?我們早期老形容說,小米就像一個大火爐,它有餘熱釋放出來,這餘熱我們不能浪費掉,於是我們放了幾塊白薯把它烤熟了,我們覺得這就是小米生態鏈業務的邏輯。就是這一塊業務它享受了小米的紅利,品牌紅利、用戶群紅利、管道紅利,包括現在小米的海外增長很快,所以未來有海外紅利。我覺得本質上小米生態鏈是在小米基礎上的「紅利」,這是第一個。

第二,因為做小米的過程中,大家有各種經驗教訓,投資人關係、供應商關係,除了這些關係以外,它還做起了一票人,就是有一票很會做產品的兄弟們成長起來了。我覺得這些都是生態鏈能夠高速成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是在小米這個基礎上來打造的,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如果說滿意的話,我們還是有很多產品有非常好的口碑,不但有非常好的口碑,在業界有很好的「示範效應」。比如當我們把插線板做好以後,你發現家家的插線板都好了,它有「示範效應」,我覺得這些又直接推動了產業進步。再有呢,這些產品性價比非常高,所以它本質上提高了一代人的生活水平,我覺得這都是好的地方、滿意的地方。

如果非說不滿意的地方,我覺得是速度,就是我們的速度還應該比這個跑得更快,其實遠遠不夠快。因為一家互聯網公司,至少是基於互聯網邏輯做起來的公司,它的基礎速度增長應該是每年都有百分之百,我原來想像的是每年應該有個兩三倍的增長,瞬間增長起來的。但是目前來看,它的速度目前基本上是在百分之百吧,這是我們想要的速度的底線。不能比這再慢了,再慢,我覺得就不像一個公司的樣子。

王自如:

那您覺得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沒能有兩三倍的增長?

劉德:

  • 第一,這件事情太新了,沒有任何人有經驗。我們通過投資的方式做生態鏈,打造一個兄弟公司的戰鬥群,這個模式太新了,它有無盡的問題你要解決。

  • 第二,它的複雜度很高,這麼多公司,又不是你的子公司,又不是你的部門,是你的兄弟公司,而且涉及這麼廣的不同的領域,我覺得它的複雜度也夠高。

於是乎,在這麼新的、未知的一個狀態下,然後又有這樣的一個複雜度,它還是需要有幾年磨合時間的。一旦當這個系統磨合成熟了,大家找到了里邊的規律,我覺得它將來還是會有一個高速增長時期的,我認為那個高速增長時期還遠遠沒有來到。

王自如:

您剛才講到了,說生態鏈公司既不是你的子公司,是兄弟團隊,那小米和它們去保持這種高度的戰略協同,包括接受你價值觀輸出,這個前提是什麼?

劉德:

我覺得是說:

  • 第一,是找人的時候,你就要找跟你有一樣價值觀的人和團隊,然後通過股權結構大家利益一致。我們把這個形容成,就像談戀愛找老婆一樣,你要找跟你有一樣價值觀的,三觀合適,這不需要管理。

  • 第二,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小米系統性的拉力。只有小米的業務有系統性的拉力以後,所有這些公司才會感覺到你給他的助力,你才非常容易帶著這個群體,帶著這個隊伍往前跑,

我覺得這兩點都很重要

  • 第一,找價值觀契合的公司

  • 第二,小米自身的拉力非常重要。

小米本身手機和電視等等,這些核心產品的勢能和各方面資源的帶動,如果說它放緩或者說成長不如預期,可能會波及到影響到生態鏈。因為生態鏈總體上是個流量紅利,我們從後台上看的統計數據非常鮮明,就是只要手機強勁地跑,這邊就會跑,手機慢一點,它也會慢一點。我覺得至少早期都是這樣的,可能幾年的時間以後,整個生態鏈體系達到幾百億的規模,自己也是一個穩定的生意,可能跟手機那邊就不這麼的一致了,當然那是更美好的事情,但今天我們從後台看還是非常同步的。

智能家居是萬米長跑,小米只有十米的先發優勢

王自如:

咱們再回到智能家居這件事,從剛才我們說到的性價比這麼高,有人喜歡,口碑相傳,然後幾個設備聯合在一塊,智能家居終於做到。您覺得如果我們分一個階段的話,這個進度條 0 到 100,您覺得我們走到哪里了?

劉德:

我覺得,整個智能家居或者說基於人工智能的所有硬件設備的智能化,這是一條漫長的路。我們老講,今天小米在智能家居一定有先發優勢,但是這是一萬米的長跑,小米僅僅是在先發的十米里面,有一點點先發優勢而已。你知道,這是條漫長的路。

王自如:

如果是一萬米和十米這個比例的話,好像這事兒還挺遙遠的。

劉德:

我覺得這事兒剛起步,這一切都剛起步。就像你看,我們已經有 6000 萬台(截止2016年底)設備聯網了,這已經是全球最大的一個家用的智能硬件平台了。但你看在三年前,我們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還沒有這個話題呢,還是一個傳說呢。但短短的這幾年,它就像一個生物,它從蛋殼里出來了,它迅速長大,但是它的潛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可能今天你覺得我們已經很快了,但是這僅僅是個開始。

這非常有趣,就是說我們在這個新時代里,入門的時候沒有失掉這個機會,沒有落後,但這不代表我們一直能夠順利地跑到終點,所以這條路就很艱難。這又回到剛才那句話,天下沒有容易的事情,你放鬆一刻可能就會被超越,所以別幹硬件,硬件是很辛苦的,壓力巨大。

創業艱難,唯有堅持到底

王自如:

最後一個小的部分,我可能想多聊一聊,您個人的經歷和成長。我知道您過去可能學術背景,然後做設計,後來轉型做企業。做了這麼多東西,您覺得在中間的過程當中,覺得有什麼樣的東西值得跟我們去分享呢?包括當時加入小米的時候,有沒有什麼故事。

劉德:

很多人都問過我這種轉型,其實簡單講就是「不得不」。你參與了創業,幹了這家公司,然後這個大船已經開了,你就得把它看好。盡管你辛苦,也要把這個堅持做到底。

如果加兩句的話,就是說小米七年前的創業,我們還是很幸運的。七年前我們雷總找到了一個巨大的機會,這個機會其實出現了無限的變數,但是恰恰有這一幫人,他可能也努力了,但更多是運氣好,做成了。任何一個公司做大了以後都不屬於個人的,它屬於這個時代的,屬於這個國家的,包括這里邊的收獲、經驗、教訓、體會,它都會成為一個精神財富。所以忽然間我們發現,我們最後「不得不」看好這個精神財富,由於小米早年的成功,它會鼓勵一代年輕人去創業創新、追求夢想,所以談及個人轉型的時候,這一切都是「不得不」,你逼著自己要把它看好。

王自如:

很多時候大家覺得創業,管一攤事,無論是做高管也好,做創始人也好,像是挺瀟灑的一件事,我那天看到一個標題特別感觸,叫做「創始人是要跪著活下去的」,我覺得這可能說得有點悲壯了。

劉德:

雷總是創始人,我們是聯合創始人,我們可以在邊上找個地方坐那兒,但他不行。

王自如:

這句話可能雷軍聽了也是心情很複雜(笑),但是您剛才說那點我同意,就是公司的「一把手」和「二把手」,即便「二把手」管的東西再多……

劉德:

是,他(雷總)的壓力是幾何級數的不同。所以從這一點上,咱們也是很幸運的,就是小米有個大盤子,我們在這個大盤子上做了個小生意叫「生態鏈」,它跑得很快,是因為有個基本盤,所以心態好。

王自如:

當時就是喝了碗小米粥,就幹了這個事,有沒有經過什麼考慮和掙扎?

劉德:

也沒有了。我記得我出差到北京,然後洪峰(小米聯合創始人)介紹大家見面聊一聊。那時候雷總說他要幹手機,這是個巨大的機會。我說挺好的呀,但你跟我說這些也沒用,我也幫不上你(笑)。後來他們說,希望我能夠入夥來做這件事情,我還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思考的。

我覺得第一呢,對所有人來講都是性格決定命運。如果你閒不住,尤其是亞裔人在美國,你總覺得沒有在主場上打仗,你有感覺吧?忽然有一天,在主場上有人給你打個招呼說,兄弟,上場打球啊!你可能就去了。所以每個人都是性格決定命運,這是第一個就是個人原因。

第二個,當時我們組的這個隊伍是非常強的一個隊伍。我們會想說,這要再幹不成,反正就甭幹了唄(笑),我覺得值得一搏。而且那時候我們也不年輕了,都 37 歲了,過了 40 歲再創業你都懶了。所以那時候我們就定義說,這可能是 40 歲之前唯一一次「試一把」的機會。再說那時候,雷總給大家「忽悠」的這個願景也是足夠好,那就幹唄。

— End —

本公眾號由谷倉反向孵化器出品

谷倉反向孵化器隸屬於谷倉學院。谷倉學院是小米生態鏈本著「指導員角色公司化」思路設立的機構,主要負責梳理、提煉小米生態鏈的打法和經驗,並以投資孵化、培訓、內刊、出版的功能多種方式在小米生態鏈體系內外傳播、分享小米價值觀和打法。

谷倉產品家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谷倉產品家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