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共享單車來了,共享電單車怎麼辦?
一紙新政下來,共享單車喜憂參半,而共享電單車如墜冰窟。原本在上海投放了6萬輛的某共享電單車品牌,服務供不應求,而在政策層面,面臨「不能上牌」、「自然萎縮」的尷尬。
事情還有轉機嗎?有沒有更好的產品和替代解決方案,解除監管層的擔憂?
最近,不少人注意到交通運輸部的新表態——「鼓勵和規範包括共享電踏車在內共享單車發展」。看上去,共享電單車並沒有完全走到窮途末路。
介於電摩的、轉輪電動自行車和普通自行車之間,一種在非機動車范疇,被稱為「電踏車」的新型交通工具,以及共享電踏車的模式,有望進入城市。
新政叫停共享電動車
「北京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屢次叫停‘共享電摩’,得到了社會的支持和肯定。」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學者楊新苗說。
「電摩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遠遠超越法規允許的範圍。需要盡快明確電摩的交通政策,把屬於摩托的歸到摩托。大陸城市居民可以使用電動摩托車,但是不能打著自行車的名義來使用。」楊新苗說。
事實上,在交通運輸部等十部委8月初出台的《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第三條最後提到,「不鼓勵發展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
同時期,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李江平巡視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答了為何不鼓勵發展的相關疑問。主要基於五個方面:
一是車輛普遍超標,不符合《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標準要求;二是容易發生交通事故;三是火災安全隱患突出;四是如管理保養不及時車輛運行安全風險高;五是電池污染問題。一言以蔽之,擔憂共享電動自行車的安全性。
「我充分理解有關部門寫這句話的意圖、擔憂,主要就是市場上的電動自行車大部分是非標車。」對於《指導意見》關於不鼓勵發展共享電動自行車的表述,交通運輸部管理幹部學院教授張柱庭也表示。
不過,形勢並非完全沒有轉圜。就在十部委聯合發布《指導意見》指出不鼓勵發展共享電動自行車的同時,交通運輸部通過回應九三學社中央關於「電踏車」兩會提案的形式,為電動助力自行車的發展開了一道口子。
在對九三學社中央參政議政部《關於推進電踏車綠色出行的建議》政協提案的正式回復(《關於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4141號(工交郵電類381號)提案答復的函》)中,交通運輸部表態稱,「鼓勵和規範包括電踏車在內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電踏車作為‘人力+電助力’混合驅動的自行車,不同於一般的電動自行車,對於發展綠色交通具有積極作用。」
學者:共享電踏車可以替代超標電摩的
由於安全擔憂,不鼓勵發展共享電動自行車在情理之中。而科技、綠色、安全,有助於造福民眾的新型交通方式,主管部門不會也不可能宣判其死刑。在電摩的、電動自行車和傳統自行車概念之間,一種新的「電踏車」自行車品類有望異軍突起。
「我找到了中國‘電動自行車’的發明者,他也是清華一個老師,他給我講兩句話很有價值。第一句話,‘我當年發明的電動自行車,其實是電動摩托車’,第二句話,‘你這個車(電踏車)我早知道,這個車應該是自行車,可以當自行車使’。」楊新苗說。楊教授是綠色交通、綠色城市的關注者,也是「電踏車」概念最早的倡導者。
「作為發明者本身說這件事情太好了,」楊新苗說,「電力驅動兩輪車的技術大概兩種,一種是手控轉把技術,一種是通過腳踩調速,他當年發明是手控轉把的技術。他說了,其實應該算是電摩的。」
那麼,楊新苗口中的「電踏車」和「電摩的」究竟有何不同?
事實上,電摩是外形類似摩托車,以電機取代摩托車的引擎,以電池為動力來源的交通工具。而電踏車在國外被稱為電力助動自行車,是使用動力輔助系統,做到人力與電力混合輸出,帶動車體前進,「不踩不動」,繼承了自行車的騎行習慣的輕型交通工具。
電踏車採用電力助動,通過力矩傳感器感知騎行者踩腳踏的力度不斷調整並提供相應的動力支持,它自重只有15公斤左右,而一般速度上限在20KM/h,上限速度和自行車類似。
而作為對比的是,市面上存在大量以電動自行車名義存在,但實質在重量、速度上明顯超標的轉輪電力驅動兩輪交通工具,其自重可以達到六十公斤甚至更重,而速度很多可以達到50公里/小時,早已超出非機動車的標準。
在安全性方面,輕便的車身,和自行車相當的速度上限,以及和自行車同樣的騎行方式,相對於電摩的有太多優勢。在使用體驗上,相對於普通自行車,電踏車能大大節省體力,尤其是提升爬坡能力,對於1~3公里的騎行,具有更優秀的騎行體驗。
當前,怎麼治理大量超標電摩的,是各地交管部門頭疼的難題。而在學者看來,「電踏車」的普及,特別是「共享電踏車」的示範帶動作用,將能夠起到很好的替代作用。
「以前,不合規的電動自行車生產出來以後,用戶不上牌子,公安沒法監管,所以造成很多問題。將來共享以後,需求者就是共享電動自行車企業,用需求引導生產,引導出來的就是合規的產品。」張柱庭說。
「共享單車發展的下一步,我覺得還是要積極發展合規的電動自行車(電踏車),可以用它來替代不合規的電動自行車。」張柱庭說。
但也有人稱,尚在襁褓期的共享電踏車,需要地方政策上的包容和鼓勵,才可能有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