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會員系統推薦!賣菜的越來越多 結局可能「一地雞毛」?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中國最大的格局是人口,零售最大的變局是入口。賣菜的人越來越多,買菜的人越來越少,結果肯定是「一地雞毛」。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倡每人每天攝入「半斤水果一斤菜」,實際消費量連「低限」標準都沒有達到,但水果增長明顯快於蔬菜。社區與社交成為零售商相互爭奪的制高點,拼團與店群的興起是否會改變千百年來的「B2C模式」,轉型為「C2B模式」。拼團實質上是預購,但預購是否就是未來的流通格局?

中國最大的格局是人口

紐約人口不到900萬,第五大道的臟亂差則是觸目驚心,法國人口不足6500萬,馬克龍就扛不住了,上海人口接近2500萬,還是弄得井井有條,生活在中國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越來越讓人感覺到祥和。在這樣一個人口大格局下,全民以一種平心、平和與平靜的心態,喜迎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的到來,需要各方都有所「改變」。我們今天主要來談談賣菜那些事。

賣菜的人越來越多

最近5年零售業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我的感覺是:賣菜的人越來越多。

傳統管道:菜場與菜店

原來菜場是買菜的主管道,但近年來,菜場與社區周邊的菜店越來越多,「水果大賣場」開始轉型為「蔬果大賣場」,怪不得「百果園」幾千家店也要做前置倉和賣蔬菜了。這是不是一個真需求?值得消費者驗證。從消費感受來看,水果店賣蔬菜,低端化趨勢,蔬菜店賣水果則是高端化趨勢。菜場里的水果攤或菜店里的水果,價格較高,但富有特色,口感較好,所以供不應求。

新興管道:電商與店商

阿里系的「新零售」比京東系「無界零售」似乎更有影響力。近年來大家都在向類似「盒馬」的新零售大店與類似「生鮮傳奇」的社區小店學習,賣「大海鮮」,推行「包裝化銷售」,推廣「每日鮮」,做「堂吃」,配「外賣」,發展「到家服務」。如今,侯毅又說「波龍沒梭子蟹好吃」,「大海鮮已經不是主導」,「盒馬菜市賣散菜」,並且也做起了類似前置倉的「盒馬小站」。

盒馬以後有永輝超級物種,京東7FRESH,美團小象生鮮,蘇寧小店也正在快速搶占小區門口的制高點,百果園開始賣菜了,阿里與百聯合資的「逸刻便利」開張了,步步高布局生鮮便利店「匯米生鮮」。豬年春節前原來的「叮咚小區」改名為「叮咚買菜」,線下廣告打入了上海的很多小區,生鮮電商也越來越深入人心,並且頗受歡迎。

「賣菜」似乎已成為新時代零售的一個聚焦點。

蔬果攝入量並沒有快速增長

從總量來看,有人分析說,生鮮食材的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並且每年以6%的速度在遞增。其實,總量不止這個數。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853元,其中,食品煙酒占比為28.4%,人均支出5638元。如果生鮮食材類以20%占比估算,人均年消費為3970元,如果以每人每月300元估算,年消費支出為3600元,全國14億人年消費總金額超過5萬億元。這個可能數據比餐飲年零售額高出1萬億元。

從實際消費情況來看,蔬菜與水果的消費量尤其是水果的消費量似乎在增長,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5年來(2013-2017年),全國城鎮與農村居民的蔬果攝入量並沒有快速增長。即使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這兩個數據也基本與全國平均數持平,但總體來說,水果消費量增長要快於蔬菜。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近年來,大陸居民蔬菜攝入量逐漸下降,水果、大豆、奶類攝入量仍處於較低水平,提出了「半斤水果一斤菜」要求,提倡餐餐有蔬菜,保證每天攝入300克-500克蔬菜,深色蔬菜應占一半,提倡天天吃水果,保證每天攝入200克-350克新鮮水果。

《中國統計年鑒》(2018年)數據顯示:大陸城鄉居民每天的蔬果(含食用菌)攝入量遠遠低於「半斤水果一斤菜」的水平,而且從2013年到2017年的五年中,並沒有明顯增長。

全國平均來說,蔬菜人均每天攝入量271克,水果137克。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有一定差異。城鎮居民年蔬菜消費量從104公斤增長到107公斤,每天不到300克,水果(含幹果)從51公斤增長到60公斤,每天不到165克;農村居民的消費量就更低,蔬菜消費量還略有下降,基本穩定在90公斤,平均每天攝入量不到250克,水果消費量有所上升,從29.5公斤上升到38.4公斤,平均每天攝入量為105克。如表1所示。

表1 2013-2017年大陸城鄉居民蔬果食品消費量變化情況 單位:千克

手機會員系統推薦!賣菜的越來越多 結局可能「一地雞毛」? 91app 第1張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8年)》)

老齡化、小家庭化也會導致生鮮購買次數與購買量明顯減少。如果一家五口人(三代)住在一起,需要天天買菜,但如果第二代為了第三代上幼兒園而分居出去,留下兩老,生鮮的購買頻次與每次購買量就會有較大幅度的減少。對此,首都經貿大學陳立平教授曾經對我說,生鮮消費量不僅增速趨緩,而且絕對量也有可能下降。統計數據與這一趨勢是比較吻合的,只是目前還沒有特別明顯而已。

買菜減少,賣菜增多,需方減量,供方增量,這樣發展下去,必然「一地雞毛」。

零售最大的變局是入口

今年3月的聯商網大會前一天,參評「好門店」的店長們普遍提到了「店+群」營運模式,一個店建三個群,一千多用戶,是社區與社群的有機結合,既連接用戶,又提高銷售,效果還不錯,有些門店來自「店群拼團」的銷售占比超過5%。

入口有很多,從流量入口來說,從店鋪發展到在線,再發展到社群,是移動互聯網賦能的結果。行業認為:過去的商家與用戶之間處於「失聯」狀態,會員制也不可能做到即時、實時、全時的鏈接與溝通。但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商家與用戶有了更多的「鏈接」,包括技術鏈接、內容鏈接與社群鏈接。

我以為:這三個鏈接的基礎是「人心鏈接」,如果鏈接以賣貨為主導訴求,而不是以「服務鏈接」為主導,其他鏈接都是「弱鏈接」,就不可能持久。

正如現在有不少微店、店群、社群,越來越呈現出「殺熟」的傾向。問題是:大家都不做,你開始做,給用戶有新鮮感;如果大家都做了,你不做,用戶會很不滿意;如果大家都做了,你也做,用戶不會有驚喜,除非你讓用戶感受到差異化的價值;如果大家都做了,效應會相互抵消很多。提供零售服務,不得不同時思考兩個問題:(1)給用戶提供新價值,這是外部效率;(2)比競爭者更有內部效率。內部效率與外部效率的平衡才能永續經營。

從餐飲入口來說,包括內食(在家吃)、外食(外面吃)、中食(快捷吃)。中食超過5萬億元,外食超過4萬億元,中食不到5000萬元(外賣+便利店銷售)。中食=便利+快速+經濟+安全+口感。盡管便利店的東西不怎麼好吃,但也不怎麼難吃;盡管外賣有人稱之為「毒瘤」,但快捷便利,外賣消費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沒有特殊原因,很難扭轉這些不良的消費習慣。所以,外食與中食的增長態勢不可阻擋。

唯一令人擔憂的是:買菜的人越來越少,賣菜的人越來越多,結局兇多吉少。

註:文/周勇,公眾號:聯商網資訊(ID:lingshouzixun),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網立場。

▼▼打造網路與門市銷售循環▼▼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