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台是店里的東西而已,可有可無 | 開店筆記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說說我和外賣的關係。

前段時間剛開的新店外賣還沒有上,在小城市最老的店外賣比例比較小,占比20%不到,第二個第三個店比重比較高,一個占大約40%,一個占50%。這兩個占比高的店因為在寫字樓區,下午和晚上到店消費的人少,就主要靠外賣來填補。

每個店兩個平台加起來每個月2500-2700單,兩個平台這兩個月的單量勢均力敵,以前是餓了麼占比高,這半年美團對餓了麼發動了猛烈的攻勢,把市場份額一點點搶過來了,由之前的30%到現在的50%,這兩家怎麼打架的,我以後找機會說,還是很有趣的,美團手段非常多。

下面這截圖是餓了麼的銷量:

外賣平臺是店裡的工具而已,可有可無 | 開店筆記

下面這兩個截圖是美團外賣的銷量:

外賣平臺是店裡的工具而已,可有可無 | 開店筆記

外賣平臺是店裡的工具而已,可有可無 | 開店筆記

我對外賣的態度是:有更好,沒有也可以,外賣只是店里的一個工具,它很重要,但是不能決定我店的生死。

從上面的數據看,雖然外賣營業額比較高,但是假如外賣全沒有了,每個店的營業額會由現在的月10-12萬的營業額,下降到6-7萬每個月,店里的也不會虧,只是少賺點而已。而且假如沒有外賣了,那線下的營業額會相應提高,線上其實搶了部分線下的營業額。

為什麼營業額少一半,還不會虧?開店筆記的老聽眾應該了解我的成本結構,我的位置都是別人看不上的位置,所以成本會非常低,這會讓一個店的韌性比較好,就是所謂的生命力比較頑強。

剛剛說了,外賣可有可無的定位,其實就是一種極端生存的假設,就跟華外一樣,要假設極限條件下,還能生存下去。這個定位對於我開店有深遠的影響,從選址開始,到後期的經營都會受到影響。

在選址上,我會保證只有線下人流也能養活一個店,就是不做外賣,光是線下到店客人就足以支撐一個店盈利的要求。前段時間我的新社區店就動過一個念頭,就是不做外賣,因為不做外賣,平均每天也有將近2000左右的營業額,其實對我來說,已經達到預期了,只不過店員覺得社區店白天會有點閒,而且他們跟其他店暗暗較勁,就答應過段時間也上外賣。

我認為,在選址算成本的時候,算房租合不合理的時候,算人流夠不夠的時候,一定要有這個意識,就是光是線下的人流夠不夠養活一個店。這算是我在評估房租合理性的一個指標。

其次,在後期的經營上,要有自己的流量管道,之前說過,一個店就是一個流量體,有很多因素都是流量來源,包括位置,產品,價格,服務,體驗,店面微信,外賣平台也是流量來源之一,如果外賣平台這流量來源掐死了,那其他的流量因素就要加強,我認為店面微信就一個很好的替補,所以我每次都強調店鋪微信的重要性,一定要把這個工具經營起來,假如沒有外賣平台了,那就自己送外賣,微信里宣傳和接單,自己養外賣員,這是可行的,事實上,很多店現在也是這麼做的。

最後,我店里這一兩年還發展了一個業務,就是團餐,團餐就是大訂單,每天都有,我店里今年的營業額有將近20%多是團餐,之前有篇文章介紹了一個美餐網的公司,就是做團餐的,如果你的線下生意好,有粉絲推薦,即使不是什麼大品牌,也會進入他們的採購名單上,而且這一塊業務,是被動做起來的,就是店里的顧客推薦他們公司向我們下訂單的。

但其實團餐是可以自己主動做起來的,之前也寫過相關的文章,老板要有這個意識:比如推出團餐的產品,包裝,服務流程,價格政策,還要主動去宣傳,這樣其實也是減少外賣平台重要性的手段之一。

當你在開始就不依靠外賣平台的時候,很多奇妙的事情就會發生,平台反而會追著給你支持和補貼。

下面是我老婆跟平台經理的交流截圖,是拒絕他們給的補貼的:

外賣平臺是店裡的工具而已,可有可無 | 開店筆記

外賣平臺是店裡的工具而已,可有可無 | 開店筆記

外賣平臺是店裡的工具而已,可有可無 | 開店筆記

你也許會疑問,有補貼為什麼不要呢?首先是前面說的策略,保證了我不追求單量,其次是我不希望員工弄得很累很累,外賣平台的利潤本來就比較少,控制量才是合適的。對我來說,外賣平台的作用更多是攤低固定成本的作用。最後,他們瘋狂的搶著給補貼是由於兩個平台打仗的需要,而對於消費者卻有養壞習慣的可能,對於店里的營業額容易大起大落,而我是希望一個店的營業額不要因為平台的補貼忽高忽低,四平八穩更利於長期發展。

希望能給各位啟發。

‘,

>外賣平台是店里的工具而已,可有可無 | 開店筆記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