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46城將投200億推動垃圾分類,AI公司們的機會在哪兒?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國內46城將投200億推進垃圾分類,AI公司們的機會在哪兒?

垃圾分類入法,對於現有產業鏈上的大多環節會帶來利好,也給創業公司帶來了機遇,比如前端的回收和後端的智能分揀機器人市場。鑒於垃圾產業仍然屬於G端業務,政策的力度與不變與否也將直接影響這些機遇和賽道的生與滅。

採訪、撰文|微胖、太浪

你可能隻注意到了自己在ofo 退還押金隊伍中的排名,卻忽略了堆積如山的廢棄黃色小車的最終去處。

城市的新陳代謝,總是在我們看不見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很少有人停下來細心察看,自己拆解的快遞、扔棄的外賣如何被清理和移除。它們似乎總有辦法悄然從生活邊緣滑過,帶走我們不想看見的。

不過,一切都在7 月1 日有了戲劇性的改變。

這一天,史上最嚴苛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這座城市的新陳代謝也以前所未見的刷屏姿勢出現在所有人的眼前,激起各方熱烈討論:

名模問用不完的乳液化妝品怎麼破?貓奴苦於貓砂和貓便便怎麼分?刁鑽的人po文求教痰和套套怎麼扔?當然,還有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儂zi撒喇希?(你是什麼垃圾?)

網民也驚恐地發現,原來不僅是優衣庫的聯名款T 恤會被瘋搶,可幹濕分離垃圾桶也可以瞬間賣斷貨。

整座城市成了一座現代戲院。

國內46城將投200億推進垃圾分類,AI公司們的機會在哪兒?

1、蓄積已久的兩難

強迫背後,暗藏著蓄積已久的抵觸。

城市化進程,不僅推高了上海的房價,也抬高了垃圾處理成本。要知道,中國的垃圾處理結構以填埋為主(近70%)、焚燒為輔,這也是上海的根本現狀。數據顯示,上海2015 年的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占比36%,填埋處理占比50%,到了2018 年,這兩個數字各為40%。

對於越來越寸土寸金的上海來說,傳統填滿處理方法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太占地方:

有限的面積既要解決居住問題,還要解決商業問題和守住法定耕地面積,哪有閒置的土地處理垃圾?才能接近飽和,極端事件也接踵而至。許多人都還記得2016 年的「太湖垃圾偷倒事件」,當上海周邊處理垃圾成原形對低廉,將上海的垃圾運往蘇南地區逐漸成為一條灰色產業鏈。

我們不妨比照一下與上海相似的日本東京:兩座城市都屬於人口密度高、人多地少、寸土寸金型,而且生活垃圾中的廚餘垃圾比例高(相對歐美而言)。但是東京2015 年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五,填埋處理占比3%,這個數據已經相對不變。

無論是從技術成熟度還是從處理效果來說,焚燒都是目前相對較好的後端處理方法,特別是對於人多地少的地方而言。

一方面,盡可能減小了垃圾的體積,減輕了填埋的負擔。通常,過了焚燒後,垃圾只剩下當初15-20% 的品質和4-5% 的體積。另一方面,焚燒產生的熱能可以循環再利用。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的是,在中國,居民與建造垃圾焚燒廠之間始終存在抵觸(「鄰避衝突」)。就在筆者撰寫此文的過程中,武漢陽邏地區的居民就因政府要在其居住小區鄰近興建垃圾焚燒廠而表示強烈嗆聲。這一抵觸也在過去多年、多次讓北京、廣州和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如鯁在喉。

就台灣經驗來看,當垃圾填埋場不堪重負,當已經建成和準備興建的垃圾焚燒廠又受到居民與環保團體的持續嗆聲,當垃圾埋不了、扔不掉也燒不掉的時候,關注的重點反而從末端治理轉向了前端減量。

這也正是一些對焚燒廠的設立持保存定見的環保人士的意見:

始於上世紀80 年代,注重末端的落後處理方法必須調整思路,需要通過分類、回收重利用等前端處理實現垃圾減量化。

「上海的打法是前後兩端一起發展,只要分類做得好加上高層看重,後端產能投資建設很快就會上來。」在一家濕垃圾處理上市公司工作的李彬(化名)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談到。

現階段,上海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在2020 年實現80% 生活垃圾以焚燒方法處理,直接填埋降低到零。

其實,即使不考慮那些複雜的法律甚至政治因素,單就上海(甚至中國)高比例的廚餘垃圾(或者更廣一點,濕垃圾)這一特點而言,實現高效率、盡可能低成本、環保的焚燒,也必須考慮前端的垃圾分類。

大陸許多地區的廚餘垃圾都是與普通垃圾一起送入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這種做法的問題太多,有些國家已經禁止這些垃圾進入填埋場處理。

比如,容易污染地下水、產生甲烷等氣體可能發生爆炸,同時資源回收利用率根本為零、占地面積大,不適合用地不寬裕的地區。

這還不算因為含水率太高,導致焚燒過程中需要添加更多的助燃劑(煤炭和柴油),水分形成的水蒸氣還可能導致毒性化合物二噁英的分解不完全和數量增加。

有媒體替北京算了一筆帳:一噸垃圾,如果前端不分類,處理成本大約是2000 多元人民幣,如果實現分類,處理成本大約可以降低一半甚至更多。

「所以,只能從垃圾的源頭分類開始立法。垃圾絕大多半來自於包裝,下一步,上海可能對包裝做限制。」喆杉(天津)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武建勇告知機器之心。

2、前端回收環節的淘金熱

廢品回收行業的產業鏈比較長,依照行業流程, 有前端回收、中端物流清運和後端集中處理三個階段。垃圾分類首次入法,生活垃圾產業鏈大部分環節都將受益於垃圾分類,這也意味著新賽道出現。

比如,前端垃圾分類的細化處理,會催生更多(比如濕垃圾)分揀、處理的技術需求,這裡會有技術型創業公司的機會。

目前,位於前端的回收環節,不僅有傳統環衛龍頭企業涉足(比如啟迪桑德的「易再生」),也是互聯網、AI 等新技術最為活潑的領域。大家做的事情也很明確:一方面,盡可能地降低居民垃圾分類的成本,提升分類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壓縮傳統回收環節,提升回見效率。具體手段不外乎兩種:智能硬件或者(以及)軟體設計。

不少公司設計了自己的應用程式,大致業務流程也和寄快遞差不多:用戶在平台上下單,回收人員接單後與用戶聯繫,上門回收廢品。在支付寶上,社區會調派指定的回收員進行上門回收,然後送往專業機構進行拆解或回收再利用。

一些創業公司依靠專人上門回收,比如自建隊伍或者眾籌拾荒者。這種方案的問題在於,創業公司很難擔當昂揚的人力成本。上門成本固定,比如6元錢,但是,收的廢品平均客單價可能只有4 元。好不容易賣了1000 元的廢紙箱,回收和撿回去分揀後的綜合成本就超過了800 元。

有些創業公司盡可能避免人力成本,借助硬件來完成回收。你可以將這些擺放在社區的智能垃圾桶,視為一個無人看管的小店,差別僅在於不是用戶自己掏錢買東西,而是投放東西賺錢。這些垃圾箱(自帶稱重系統)回收再生資源,再銷售給後端再加工企業,而投遞廢品的居民會得到平台的獎勵。

從硬件設計來看,從根本物聯網技術,到附加諸如人臉辨認、指紋辨認技術等技術的智能垃圾桶都有,而且做的企業也不少,並不存在什麼技術難度。

國內46城將投200億推進垃圾分類,AI公司們的機會在哪兒?

比如,小黃狗(已經破產)智能垃圾箱由箱體和控制系統組成,一般的製造企業都能集成製造。

即使附加了AI 技術,也主要用於身份認證。比如,在垃圾分類箱前站上幾秒鐘,完成刷臉程式或者按下指紋後,垃圾箱投口自動開啟,向箱子裡投放可回收垃圾,產生的積分自動打入用戶帳戶。而實際上,通過刷IC卡或者微信掃碼的方法,也能完成身份認證。

天津喆杉的智能垃圾桶還設計了其他功效,武建勇稱,他們的智能垃圾桶帶有負離子除臭、殺蟲、定位、滅火、壓縮(裡邊有機械臂,能把垃圾壓實)功效。此外,他們的智能垃圾桶裡還有深度傳感器,能知道桶滿沒滿,還能給保潔人員規劃線路。

至於針對用戶當機不斷的垃圾分類,目前的圖像辨認和語音搜尋技術都能協助辨認,而且淘寶、天貓精靈和搜狗已經將圖像辨認和語音技術集成到軟體平台和音箱硬件中,嘗試降低用戶垃圾分類的學習成本。不過,我們還沒看到集成到智能垃圾桶端的案例。

國內46城將投200億推進垃圾分類,AI公司們的機會在哪兒?

淘寶的AI 垃圾辨認功效

前端是最容易做的,只要有資本驅動,鋪設智能回收裝備,就可以做到,一位廢品回收行業的人曾這樣告知媒體。但是,2C 的商業模式一直困擾著這些創業公司。

「固然每種垃圾回收的價格偶爾會有波動,但根本會維持在一個區間,所以對垃圾分類企業來說,利潤空間根本已定,到底能夠賺多少就取決於經營網路的鋪設密度和運轉效率。」奧北環保在接受《燃財經》採訪時談到。然而,規模化異常耗費資本,實質上是一門慢生意,因為企業要和用戶積習已久的習慣去磨合。

在快與慢的煎熬中,一些公司開始轉向2B 生意。商戶至少可以產生不變的供給,每次都可以回收幾十、上百公斤廢品,客單價更高,可以最大化分攤物流成本。

目前,做得相對比較成功的公司,比如「綠色地球」,主要依附政府購置服務來支付經營和裝備成本,並且通過政府實現區域壟斷,也有的公司將業務對象限定在企業和學校。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創業公司在細分賽道跑出了不錯的成就:特定資源再回收。

互聯網巨頭阿里、小米、京東紛紛投資電子垃圾再回收這條細分賽道的創業公司,並非偶然。比如,京東投資的「愛回收」主打電子產品,特別是手機業務回收,不僅異常賺錢,也正處在高景氣發展區間,市場潛力巨大。

被回收的舊手機通常面臨不同命運,其中之一就是委托給專業的第三方拆解回收零部件,通過競拍賣給下遊需求方。

廢舊手機過了統一回收、分解得到的銅、金等十幾種高價值金屬通過再出售,除去回收和分解等成本,利潤可以高達百分之十幾,比手機行業不足10% 的平均利潤率還高。

事實上,不僅是手機之類的電子產品,跟著汽車報廢高峰的到來、城市化進程,建築垃圾和報廢汽車等細分賽道,都將充滿機會。

另外,百億規模的廚餘垃圾處理市場(所謂焚燒、填埋兩不宜),這也是垃圾分類帶來的蛋糕中最大的一塊。目前,賽道中只有瀚藍環境、維爾利等少數幾家著名企業,「大家都在向全產業鏈延伸,這是垃圾行業的一個趨勢。」一位業內人士告知《南方周末》。

3、中端環節:傳統上市公司互聯網化舞台

一旦垃圾從每家每戶被收集到一起後,便需要有資質的垃圾運輸公司將垃圾運送到專門的分揀中心。運輸成本幾乎占了垃圾處理成本的四分之一。

環保人士黃小山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供給了這樣一組數據:

以北京為例。從垃圾的產出到最後收集,中間要過了運輸、中轉站中轉、焚燒填埋和堆肥,這個流程處理一噸垃圾的成本不低於600 元錢,其中,僅運費就占了1 / 4。依照2015 年的數據,北京一天產生兩萬多噸垃圾,一天光垃圾的運費就三、四百萬。

國內46城將投200億推進垃圾分類,AI公司們的機會在哪兒?

圖來自知乎網友:YU Bo (https://www.zhihu.com/people/yu-bo-71-67),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078271

如何利用新技術降低運輸和經營成本,成為這個領域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這方面,歐洲有一些異常成功的例子:

除了人工+環衛車,一些國家還會給垃圾運輸挖好「地下捷運」(一套異常先進的真空運輸管線),出口直接銜接垃圾場或垃圾分揀中心,入口則做成垃圾桶的形狀,安置在市中心內。據說在瑞典,每隔一段時間,各個管道就像大型吸塵器一樣被按時開啟,各種垃圾就被吸入中心收集站。

講到這裡,不得不提垃圾運輸界的Uber,美國公司Rubicon Global。該公司經營的科技平台,將大大小小的運輸公司、產生垃圾又有削減處理成本需求的公司,以及強化資源回收需求的大公司對接起來。

其中,公司資料庫,可以幫助組織在全美範圍內尋找供給商和買家,供給商可以看到發出投標邀請的帳號資訊,顧客則可以看到可選的解決方案和成本的相幹資訊。不過,該公司業務主要針對輕資產廢物與回收,顧客主要來自於零售業、食品服務業和飯店業。

而中國案例主要集中在智能調度市場,多半也是傳統固廢處理的龍頭企業。相較於任重道遠的垃圾分類,垃圾收轉運體系的資訊化和智能化已經有一定市場根基,創業公司一般會為這個領域的企業供給聰明雲終端平台方案和經營服務。

比如,浙江偉明環保擁有一套智能環衛系統,環衛經營管理不再是傳統的人盯人模式,而是數字化、可定位、可追蹤的聰明化管理系統,監管部門可通過管理系統終端實時把握車輛、人員、垃圾量等各方數據,實現環衛經營管理全過程智能調度。

龍馬環衛也有一套「聰明環衛」調度中心,對中心城區內的洗掃車、灑水車、路面養護車、轉運站等進行長途實時管理。

據說,該公司還在研發無人純電掃路機,通過長途智能調度,提升作業品質和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國外也有相似嘗試。2017 年沃爾沃就曾與瑞典一家廢物管理公司Renova 合作開發和銷售一款可自動往返於垃圾回收點的自動駕駛垃圾車。

4、後端處理:垃圾分揀機器人在哪裡?

抵達垃圾中轉站的垃圾,先過地磅稱重。隨後,垃圾進行破袋處理;接著,垃圾會順著一條傳送帶送進後方進行分類處理。

工作人員通常要把混在固體垃圾裡的易拉罐、玻璃瓶、塑膠瓶和紙殼等可回收的物品分揀收集。廚餘垃圾再進行減量處理後,經由一個大鐵管排入廚餘收集桶,在這個過程中,像鐵絲這類渺小的金屬制品也被準確的分離懸掛出來。

垃圾處理廠中,垃圾分類處理多採用人工流水線分揀的方法進行,不僅成本高、 勞力強度大且分揀效率低。

北京一個人工一天成本需要150 元,手工分揀,一個人一天只能處理150—300 公斤。而且,「人類是一個糟糕的分類器,分類這種工作應當交給機器。」國內某AI 公司CEO 曾告知筆者。

另一方面,工作環境也異常糟糕,「臭得你底子待不下去,」一位機器人創業公司負責人至今印象深入,他曾考核過國內一家涉足固廢處理的傳統水泥廠。

盡管他也承認,人力成本、糟糕的工作環境、低效率使得垃圾分揀成為一個典範的機器人應用處景,既然機器人可以分揀貨物,為什麼不成以是垃圾?

但是,他放棄了。

國內46城將投200億推進垃圾分類,AI公司們的機會在哪兒?

可能許多人還不清晰,諸如海螺、華新、金隅等傳統水泥生產企業已經紛紛涉足固體廢物處置,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

也就是說,他們生產水泥需要的部分能源、原料就從垃圾中來。處置的方法,和生產水泥一樣,也主要是焚燒。

其中,塑膠、紙張等可燃物處理後作為水泥窯燃料,渣土、玻璃、陶瓷、磚塊等不成燃物用作水泥原料。

工人需要將不利於焚燒、影響水泥熟料品質、同時導致更多致癌物質的雜質分揀出來,比如金屬和含有氯元素的廚餘垃圾和PVC 塑膠。然而,分揀工作很難徹底,比如流水線上工人也只能在金屬探測儀的提示下,象徵性地分揀出來金屬。

機器人更做不到,因為底子跟不上流水線飛快的運轉速度,這位機器人創業公司負責人告知機器之心,更麻煩的是,垃圾都是堆在流水線上,而不是平攤鋪開,對機器分揀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如果放慢流水線速度到機器人可以接受的程度,水泥廠又沒辦法及時處理這些垃圾量。」他很無奈。

事實上,國內自研的智能分揀垃圾機器人,筆者僅從新聞上看到一例:

中城綠建推出了針對建築垃圾的智能分揀機器人。據說,鑒戒應用計算機視覺領域最新研究結果,模擬人類察看熟悉事物的行為,可以有用計算分割待分揀物質,分割平均絕對誤差小於3%。

至於其他案例,根本全部來自國外。

比如,百度風投投資了一家美國創業公司AMP Robotics,利用機器視覺及機械臂進行精準垃圾辨認與分揀,從廚餘、塑膠到建築材料的所有廢物,都能被高效和大批量地分揀處理。

另一家光學分類裝備生產商National Recycling Technologies 也推出了一款叫做Max-AI 的分揀系統。據說每分鐘能夠進行大約65 次分揀,相當於人工分揀的兩倍,但占用空間卻小於人工分揀。

國內46城將投200億推進垃圾分類,AI公司們的機會在哪兒?

Max-AI

目前在國內,業內龍頭企業仍然是通過購置進口產品來打造競爭壁壘。比如,中國江蘇綠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引進了芬蘭的ZenRobotics 的機器人垃圾分揀系統,這套系統也曾出口到日本。ZenRobotics 能夠提前掃描運輸帶上的物品並且將它們進行分類,通過長達兩米的機械臂將垃圾分類。

國內46城將投200億推進垃圾分類,AI公司們的機會在哪兒?

5、「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在被垃圾分類幾乎「逼瘋」用戶的視界裡,整座城市就像戲院。然而,在垃圾回收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業內人士眼裡,戲院世界如同平行世界,「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一位智能垃圾桶廠商坦率告知我們,看似紅火的當下,他們垃圾桶的銷量卻很差,「除了一點試點項目,買幾個看一看。其他幾乎沒有。」好在公司以環境監測服務為主,智能垃圾桶只是「副業」。

在他身上,你更容易感受到一種見怪不怪的淡定。「我個人真的不看好這個領域。一方面(垃圾分類)是個體系工程,另外,對政府的銷售來說,不是你有了東西就能賣,還有許多其他的細節問題。」

垃圾業務的客戶仍然是政府,這仍然是一個政策導向的行業。「如果上海模式很成功,各地政府的需求就會很快出現。如果結果有限,單子有多大,什麼時候來,都是未知數。」這是另一位業內人士給《南方周末》的答案。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