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1顆心臟中挑選出9 顆,帶你走近黑科技藝術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在2018年藝術圈的關鍵詞中,我們可以看到「科技與藝術」、「人工智能」、「公共藝術」等已成為熱搜。我們將為大家帶來一些本年度具有特別價值的展覽。最近,系列展覽「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由 Hyundai Motor Company 、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高精尖創新中心(CAFA Visual Art Innovation Institute)、奧地利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首次在 Hyundai Motorstudio 聯合推出。該展覽聚焦技術進步的社會和文化維度,同時呈現了來自9個國家的17件藝術作品。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現場報導。

「一旦你嘗試過飛翔,你將再也無法將目光從天空轉移。因為你曾到我的那里,那里有你向往的夢想。」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一顆顆人造心臟、一株株植物、天空中浮現的如鬼魅般的人臉、詠唱出安魂曲的心肺呼吸機、尋找最像罪犯的臉以及等等其他的陳列物,儼然一座處於黑暗中的未來博物館,如《黑鏡》中收藏的黑科技展品。在這里,它們呼吸著,它們低語著,如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小說中,引誘你接受大腦切除術,以便帶你前往深空的黑暗宇宙中遨遊。在這里,展現著關於未來的恐懼與焦慮。

「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開幕式導覽現場

探討未來的人機關係、文化與技術的相互影響、傳統和精神以及機械化和合理化之間的碰撞。而最終,我們人類才是所有議題的核心。我們總是秉持著有利於人類的前提,試圖突破假定的界限從而改變世界,以及我們自身;我們總是竭盡全力使用技術——尤其是那些能推進更大的進步並塑造我們的文化與社會的技術——讓不可能變為可能。

現在,我們正處於新時代的邊緣。迄今為止,我們星球上的所有技術都被人類作為一種工具而發明、構造以及使用。但是如果技術從一個純粹的工具進化為具有或多或少獨立性的同伴、搭檔以及同事會怎樣呢?它會做什麼?又會決定和控制什麼?技術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又將扮演什麼角色?新一代的機器會產生什麼樣的文化影響?我們自身又該如何避免讓夢想淪為夢魘?

「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開幕式導覽現場

在這些問題的拷問下,最近,系列展覽「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在 Hyundai Motorstudio 聯合推出。該展覽聚焦技術進步的社會和文化維度,同時呈現了來自9個國家的17件藝術作品,試圖解答這些關於未來的問題。

「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由三位策展人聯合策劃:馬丁·霍齊克(Martin Honzik,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電子藝術大獎/電子藝術輸出資深總監)、邱志傑(中央美術學院教授、2017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李大衡( Hyundai Motor Company 全球藝術總監、2017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策展人)。因此,此次展覽能呈現不同的文化影響力則不足為奇。它還點明了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全世界都在面向未來、擁抱未來,而所有的進步都源於人類繽彩紛呈的願望、夢想和願景。

(左)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中)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總監馬丁·霍齊克(Martin Honzik)(右)Hyundai Motor Company 全球藝術總監李大衡

關於未來的技術倫理問題,如今已經越來越變得緊迫。技術沒有好壞,它取決於人們用它做什麼。這些當下或未來的項目警告我們:對於所有強大的技術,我們都需要去思考它的後果:你想要的,以及不想要的。在這來自7個國家的19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正在用何種方式思考關於我們的技術與生命的存在議題。

這些議題跨越了眾多的不同的領域,形成一張張切片,被藝術家用顯微鏡的方式向我們呈現出來,甚至是在製造刑具,拷問我們心中的那個科學怪人。這是一場關於未來的預言博物館,是眾多的迷盒之一。如今,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些迷盒中的其中幾個,去揭開關於未來黑洞的神秘面紗。

Isaac Monte《欺騙的藝術》「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現場

轉換你的心臟,異種器官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將動物器官移植到你的身體內,不僅如此,你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任意設計和重塑你專有的移植權力。

這看上去像是阿拉伯沙漠里的天方夜譚,或是誕生於電閃雷鳴下狄奧岱提(Villa Diodati)的哥特恐怖故事《弗蘭肯斯坦》,但在這里,來自荷蘭的藝術家 Isaac Monte ,將那些想像中的關於科學和審美怪誕的趣味,展現於你的眼前,這就是《欺騙的藝術》。

怪誕的異體器官陳列室,就在 Hyundai Motorstudio 的「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年度大展中上演。「人類是所有議題的核心」並不是一句空頭的政治口號,尤其在當下的時代,關乎於人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最終的裁定權都在人類自身的手上:毀滅還是生存?關於一切的倫理學的核按鈕,都終將由人類自己去按下去。

藝術家 Isaac Monte 在展覽現場

正如技術,如何突破和拷問我們假定的界限?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之後,所將面臨的那個潘多拉的俄羅斯套娃:一層總是接著一層的謎題,以及可能被釋放的災難。永遠都有無窮盡的更深的套娃,等待著你去開啟。

正如藝術家 Isaac Monte 所展現的那樣,人類利用欺騙來追求社會、藝術和科學的完美。通過藝術創作對此作出回應,將丟棄的豬心通進行去細胞化並用各種技術進行重構,從而轉化為美學層面被改善的心臟,轉化為優雅的容器。通過收集這 21 個轉化的心臟,我們探討的是生物干預和美學操縱如何被用作最終欺騙的工具:內在美的轉化,從怪誕到完美。

在本次展覽上,藝術家從 21 顆心臟中精心挑選出 9 顆,這些每一顆心臟,因藝術家與不同的研究人員和機構的合作,每一顆都有自己的故事,正如陳列著非凡夢魘的福爾馬林的異體標本博物館:

Isaac Monte《欺騙的藝術》

萎縮之心:一顆縮小到它原始尺寸1/20的心臟;鋼鐵之心:一顆覆蓋著鐵屑的鎧甲心臟;時尚受害者:一顆雷射雕刻的心臟;柔軟之心:一顆植絨的心臟;迷失之心:一顆少組織的心臟;深入我心:一顆用樹脂鑄模了內部結構的心臟;真心:一顆塑化的心臟;石頭之心:一顆鑲有金色和銀色寶石的混凝土心臟;心網:一顆再生的用鉤針編織的心臟。

美學將如何與器官改造融為一體呢?在上面的例證中,我們是可以有所線索和啟示的,美學開啟的,將是一個萬花筒,它的特徵是非線性的。我們無法想像在人類的好奇心和美學偏好函數包中,將會釋放出怎樣無窮無盡的美學函數。在這里,Isaac Monte 的《欺騙的藝術》,展現了美學性和功能性之間的巨大鴻溝和量級下的產物。在這里,陳列物的排序是可以無窮無盡的。

當改造成為一種極端化,或者是說,美學的欲望驅使,正如帶有理想主義特徵的無政府主義所走向的恐怖主義化。我們對自身的理想化改造,將會發生哪些難以置信的變化?或者這正是藝術家想要給觀眾提出的問題:我們的社會能從中受益嗎?

藝術家周薑杉與龍星如(中國)合作完成的作品《Surveillance II》「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現場

在藝術家周薑杉與龍星如(中國)合作完成的作品《Surveillance II》中,擬南芥植物和數字螢幕組成共同建構起一個如實驗室般的虛擬密閉空間。

擬南芥是一種小型開花植物,在植物生物學中被廣泛用作有機體模型。它是芥菜(Brassicaceae)家族的成員,包括諸如卷心菜和蘿蔔的栽培物種。擬南芥不具有重要的農藝學意義,但它為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幫助。

當然,或許有的觀者仍會有這樣的疑問:在一項有趣的「科學實驗」背後,這件作品對於日常的當代生活有何關係?或者說,它對於個體「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事實上,如果觀者更進一步,同樣會發現其指涉的問題或許並不只是表面上的某種二元對立關係。事實上,連我們的「環境」和「敵人」都已然變得愈加複雜。在2017年,有「現代英語權威」之稱的《柯林斯英語詞典》在調查了 45 億個詞匯後發現,Fake News(假新聞)一詞的使用頻率比前年增長了 365%,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年度詞匯。

藝術家周薑杉(左)與龍星如(右)

一般而言,新聞作為一種以敘事為主的文體,它的基本要素被概括為「5W+1H」,即:誰(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為何(Why)、過程如何(How)。它被要求用最為簡單準確的詞匯描述事實與現象——或是「真相」。對於社會、經濟、政治等新聞種類而言,這些要素在最終呈現的邏輯上具有強線性關係,共同構成了一個個「真相」本身。

2017年,同樣重要的還有美國新聞媒體《紐約時報》在十年後重新為自己做起了廣告——一個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價值200萬至230萬美元的30秒廣告位,主題:

「The Truth Is Hard」(真相難尋)。

換句話說,無論是植物有機體還是我們人類自己,面臨的現實環境也愈加複雜,也愈加難以去尋求某條明晰的線索。而回到作品本身,植物體的生理變化,同樣隱喻著人個體—圖像—意識形態—異化的景觀—社會景觀的變化脈絡。

藝術家周薑杉與龍星如(中國)合作完成的作品《Surveillance II》

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忘記的是,整件作品是被現代技術所虛擬生成的——正如人類愈加只能通過眼前小小的手機螢幕而了解世界及被世界塑造與改變。但就如《楚門的世界》一般,這個世界同樣是封閉的、被塑造的,我們完全生活在一個人造的環境中。我們不僅無法離開這個環境,甚至我們的思想與觀感也是在這樣一個人造的環境中被塑造。

同時,這個環境同樣由我們自己所製造,但我們卻成為了這個空間的產品。如果說,我們可以將擬南芥放置於虛擬空間中,再通過獨屬於人類的視覺文化信息決定其生長方向;那麼,誰來決定我們的所見所感與「方向」?

而在其過程中,當自然還沒有徹底人造化的時候,空間的權力意味著我們的征服、掠奪與探險;而在一個徹底的人造環境中,空間的權力恰恰代表了一種相反的力量——空間以其冰冷的方式包圍著我們,左右著我們,宰割著我們。這個時候,藝術家的工作是在人造的環境中開辟一條通往自然的路。這究竟有沒有可能?——而至為關鍵的是,工業化的、人造的環境已經成為我們成長的背景。

Mary Flanagan《help me know the truth》「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現場

藝術家Mary Flanagan的《help me know the truth》是一件參與式作品,觀者在參觀過程中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參觀者要先在畫廊入口處的自助快照亭照相。進入展廳後,參觀者將在兩張稍做更改的照片中挑選一張,用來匹配數位設備上文字。每張圖片都會用噪聲圖來輕微地改變臉部。參觀者被要求從這些修改後的圖像中「挑選罪犯」、「選擇受害者」或是「選擇主管者」,這些圖像通過參觀者的輸入被不斷地修改。通過持續不斷地選擇這些改變微小的圖片,最後產生了不一樣的面容。在整個展覽期間,藝術家根據每位參觀者的自拍照隨機確定選擇的標準。圖像在循環六次後將以新的新式保存下來並貼上標籤。同時,參觀者要決定哪張臉是最天使般的、最友好的和最像罪犯的。

在展覽的體驗中,或許我們會問,為什麼那個人要作出那種表情(或反應,或情緒)?這個表情代表了什麼?如果說美劇是在探尋心理和情緒反映背後的個體原因,那麼,這件作品便是要尋找人類普遍存在的事實。當然,「真實」往往也並非是無害的——想像一下,如果你隨時都知道身邊任何一個人的面貌本質,你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既是一種天賜的祝福,也是一種可怕的詛咒。

Mary Flanagan《help me know the truth》

在藝術家的介紹中,該項目使用計算神經科學里的一種被叫做「反向相關」的程序,來捕捉我們通過他者的照片產生的關於他者的無意識的想法。那麼,無意識從哪里來?

那就是每個人所處的文化語境所塑造的——這種塑造既是從上至下的,即全球背景下的文化特徵主導了個體的選擇與判斷;但在網路時代,它也是從下至上的:弗朗西斯·福山在新作《身份政治》中指出,在互聯網世界里,人們更加關注自己的身份:種族、宗教、階層、職業、年齡、興趣等。這些「身份」決定了每個人的立場,也決定了每個人可能會依附於某個小的意識形態,成為網路上橫沖直撞的力量——甚至通過個體的意識,構建起某種群體的「偏見」,再通過技術放大呈現。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力量甚至會有著滑向深淵的危險。而如何激起對於這種趨於失控力量的警惕,則是本次「未來演化」展覽中的首要命題。即便是最聰明的人也無法超越時代,但是,借助 Hyundai Motorstudio 的平台,我們至少可以去討論、模擬甚至在有限的範圍內去演化這一過程——與技術相伴相生,但同樣在藝術、設計與科技的交叉口上,嘗試與探索時代大潮中的點點浪花。

申承帛 金容勛(Shinseungback Kimyonghun)(韓國)《CLOUD FACE》「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現場

人臉檢測算法的機遇和風險是什麼?來自韓國的藝術家申承帛和金容勛帶來的《CLOUD FACE》正在為我們展示這樣的問題。顯然的是,這是一批被臉部探測算法識別為人臉的雲圖像。它是電腦「視線」錯誤的結果,但是即便是對於人的眼睛而言,它們也往往看起來類似人臉。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表示的那樣,作品試圖審視電腦視線和人類視線之間的關係。

在這里的當代問題是:我們是否要把我們的判定權力都交托給計算機?比如監控設備中所運用的臉部探測算法識別系統。我們是否決定要把我們的判定權力都交給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演算?毫無疑問,人類當今世界正面臨著這樣一個極其重大的技術抉擇和難題。在巨大的商業利益和政府對社會控制的強烈需求面前,是否要將這種技術應用在更為廣泛的人類真實世界?或許人們正在鋌而走險。

申承帛 金容勛(Shinseungback Kimyonghun)(韓國)《CLOUD FACE》

在這些鋌而走險的人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被判定性的范疇是可以被固化的(可確定的、可控制的、可防火牆化的)。被確定的范疇,通過確定的算法,可以推導出確定性的結果。雖然從邏輯上來說,對於一個封閉系統而言,這是可以達成的,比如對 54 張撲克牌的演算。在這一點上,由於撲克牌的系統是確定的,所以可以通過算法,判定任何兩付牌局的輸贏結局,而這正是超級計算機可以在任何一個封閉式棋牌遊戲中能夠贏得人類的關鍵(只要計算能力夠強)。

但如果是一個開放性系統,那麼計算就會失效,如無法製造出任何一個基於任何真實世界進行類似的判定,比如對證券市場走勢的完全預測,因為每一個股票價格背後所存在的是每一個真實的人。在人臉識別系統中,每一個監控錄影頭,所面對的是一個人處於自然環境中的真實世界。於是,在這里,判定性失誤——「雲臉」的誕生,就不可能得以完全規避。

申承帛 金容勛(Shinseungback Kimyonghun)(韓國)《CLOUD FACE》

這是一道難題,或許正確的解法應當是,嚴格局限這些算法,運用在它本身能夠取得實際效果的封閉系統內,如數學就應該呆在數學系統之中,限制其數學向非數學系統的蔓延。但這又促發了另一批人的反對,他們舉出的反駁論證是,物理學中的數學應用。這樣的爭論仍在持續,又如正方進一步提出,經濟學中的數學不完備應用等等。換句話說,科學前沿正在對科學的范疇提出新的爭議,而人工智能正是將這一爭論進一步白熱化了。

申承帛 金容勛(Shinseungback Kimyonghun)的作品《CLOUD FACE》,正展示了這樣的焦慮。這是一條賽跑的過程,看誰的腳力更快,是正方還是反方?正如效用主義(功利主義)所提出的那樣,人類的幸福指數是可以被計算的,我們需要尋找一種能使人類整體幸福最大化的解法,如果社會制度就是一種關於幸福的方程解法的話,那麼尋找這樣的制度,就是尋找這樣的算法。它與另一種倫理哲學流派持相反的觀點,即人類的幸福是不可計算的。那麼,依照這兩條完全不同的基本教義,誰才有資格決定人類應當如何生活呢?

Michele Spanghero(義大利)《Ad Lib.》「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現場

在歐洲,教堂音樂,尤其是安魂曲是葬禮儀式的一部分。安魂曲其實也是彌撒曲的一個分支,主要是指羅馬天主教用於超度亡靈的特殊彌撒。這些音樂的唱誦和歌詞被用於安撫喪失親人的人們。來自義大利的藝術家 Michele Spanghero 的作品《Ad Lib.》則為我們展示了如何用現代醫療器械的自動肺呼吸機,演奏這一古老的悼亡的安魂彌撒:

「一台醫用自動肺呼吸機,以及風琴管,演奏出和弦樂。伴隨著自動呼吸的持續節奏。人造器官的行為,衍生出諸多的意義,它與那些隨意啟動這一機械安魂曲的人的意願和責任相關聯。隱喻著人類給科技設定的界限。」

毫無疑問,作為哀悼死亡的安魂曲,它的音色與旋律的指向是「精神」,在管風琴吹起的那第一個音符開始,它所直通的目的地,就是我們關於那生命之核的死亡依托所在,在這里,它建立起一座由聲音所環繞的場域,將所有的人包裹其中,無論生者還是死者。在這里,浮現出那精神的安息之櫃,它連通大地與天空,將我們那渺小的軀殼安置其中。

藝術家 Michele Spanghero(義大利)與其作品《Ad Lib.》

心肺機的整個系統的運作,來自於完全或部分取代心臟泵血功能的動脈泵,以此來延緩病者器官呼吸器官的衰竭所帶來的死亡。當心肺機開始工作後,病人肺部的功能將部分或完全地從身體的循環系統中分離出去,氧合器(一種人工肺)將發揮氣體交換的功能。以防萬一,每台心肺機都配有手動鼓氣裝置,用來取代失效的電子氣體混合器。病人的生命從此由機器所主宰,或者是被操縱機器的人所主宰。

而管風琴呢?它由許多的音管組成,它們位於中空的風箱之上,風箱中充滿來自鼓風器的壓縮空氣。管風琴控制台上的每個休止符代表一組特定音色的音管,撥動休止符後,風箱上特定音管下的滑塊被激發,這樣它們就成為了聲源。人們通過控制這些連接音管閥門的機械聯動裝置(鍵盤),來演奏樂器。

我們或許會提出這樣的一個疑問:哪架機器更重要,是藝術機器(管風琴安魂曲)還是拯救生命的機器(心肺機)?

Michele Spanghero(義大利)《Ad Lib.》

這不僅僅是一個醫學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生命自身的方式。正如藝術家通過作品所展現出的那樣,呼吸機的機械節奏象徵的是人類的生命,而人類並不是唯一擁有無止境節奏,以及與生俱來的脈動和停歇、能收縮和舒張的生物,但是同時,從存在主義維度而言,這也使得生命的兩大階段:生與死有所區別。

正如它所指示的那樣,在未來,科技的技術可能已經主宰了我們人類的絕大多數活著的時間,但死亡,我們是否還要交付到它手里面。這揭露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死亡似乎是一種逃脫技術范疇的領域,它指向了一種完全的精神純粹,它是一種關於形而上的存在議題,在這里,任何技術都顯得如此蒼白。

「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展覽開幕式現場

Hyundai Motorstudio 藝術總監徐靜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璜生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總監馬丁·霍齊克(Martin Honzik)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

Hyundai創新空間常務理事 Cornelia Schneider

系列展覽「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使得有關這些議題的藝術主張匯聚一堂,工程師和設計師得以分別在位於北京、首爾和莫斯科的 Hyundai Motorstudio 呈現他們的願景。這三個空間都將提供交流平台,探討未來有關移動、能源以及可持續性的想法。藝術家們將在此基於這些未來的想法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提出問題,沒有比這更合適的探討場所了。所以,「未來演化 —— 我們的共享星球」除了在 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 展出以外,也將在 Motorstudio Seoul 和 Motorstudio Moscow 分別呈現。

埃米·卡麗《Regenerative Repiquary》,2016

王鬱洋《光環》,2015

幾個世紀以來,人與機器的關係在不斷發展。人們發明了可以凍結藝術的機器。藝術可以撫慰我們的心靈。人們還發明了可以緩和痛苦、延長生命的機器。

當今及未來的人類與技術的關係,正如在展覽現場所展出的《Ad Lib.》心肺機,作為能收縮能舒張、脈沖和基礎功能強而有力的生命延緩機器,它的工作或是靜止,意味著活著或是死亡。呼吸機因此替代了人為因素,它成為了完美的有節奏的機械元件,使得渴望活著的病人維系生命。我們能聽見機器是如何提供慰藉的嗎? 如果沒有這些機器會是什麼樣?人、機器、藝術、生命之間的關係在此是如何被闡述的?而我們,此刻正在討論這些問題。

(文章來源於鳳凰藝術)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