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劃出安全的底線」|互聯網出行平台邁過安全這道坎
新京報記者 李雲蝶
【編者按】
今年八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互聯網平台經濟是生產力新的組織方式,是經濟發展新動能,對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跨界融通發展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拓展消費市場尤其是增加就業,都有重要作用。
互聯網平台經濟就像一個巨大的社會就業蓄水池和社會治安穩定器,提高了社會資源利用效率,部分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某些時候,互聯網平台經濟也存在威脅人們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隱患。
迅速擴張之下,責任不清晰、管理不健全等一連串的安全問題成為了民眾關注的焦點。在互聯網平台經濟向各領域加速滲透融合的當下,如何推動平台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政府部門如何監管創新等問題,都亟須研究和解決。
【長報導】
中秋節當晚,「滴滴出行」的一個電話把北京姑娘小薇嚇得不輕——「您的緊急聯繫人使用了一鍵報警功能,請盡快與他(她)聯繫確認安全……」
一邊是嘈雜喜氣的家庭聚會,一邊是陌生的電子提示音,小薇的意識空了半秒,手里下意識撥出了父親的號碼——電話那端的父親正在搭乘滴滴。原來是父親誤點系統報警,小薇這才松了一口氣,「看來萬一出了什麼事,這些安全功能也真能發揮作用。」
2012年,互聯網平台經濟在中國落地生根,以滴滴為代表的互聯網出行平台在中國迅速成長。然而,隨著安全事故的發生,互聯網平台經濟卻面臨越來越多的公共安全問題的質疑。
經過一年的艱難蛻變與摸索,依托於互聯網而生的出行平台正在重塑安全意識,在線上、線下強化安全能力,公共安全正在深入出行平台的血液和毛孔。
出行平台遇安全關
去年8月,58歲的張華民回到了老家河北石家莊,決定「開滴滴」養活自己。
新生事物沒有難倒他。幾年前還在寧夏打工時,張華民自己就用滴滴叫過車,雖然因為忘記付車費導致下不了單還鬧了笑話,但他深刻地體會到,在交通不發達的地方,滴滴是個很方便的出行選擇。
對他來說,最難的一道坎,是家人的同意,因為張華民差點因為開出租丟了命。
張華民是石家莊最早的一批計程車司機。開著捷達、腰里別著大哥大,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當計程車司機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兒。唯一的壞處是「不安全」——司機手里現金多、車里缺乏安全保護措施,很容易被「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