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記者 | 郝昕瑤
有中國信聯之稱的百行徵信與股東之間的「蜜月期」已經結束了。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百行徵信八個民營徵信機構股東中,有阿里巴巴和騰訊為首的五家機構拒絕向百行徵信提供自己產品內的個人徵信數據。
這一消息不斷發酵,事件主角方之一終於選擇公開回應。百行徵信稱,始終與股東單位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正在與阿里、騰訊洽談。
此外,上周多家媒體記者探訪百行徵信總部。百行徵信總裁鄭先炳介紹稱,百行徵信是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的國內首家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各股東對公司起到了關鍵作用,公司取得了許多成果。
百行徵信和它的股東們,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里,發生了哪些事?
名不副實的合作
打開騰訊信用的官網,螢幕上僅顯示五個黑體字:「系統維護中」。
2018年1月30日,比阿里旗下芝麻信用晚了三年入局的騰訊信用終於面向全國開放公測。背靠微信海量用戶,騰訊這款第三方徵信產品承載了市場無數的期待。然而僅僅一天之後,騰訊信用分便悄然下架,用戶無法進入服務入口,只能得到騰訊的一句「感謝參與」。
彼時有媒體從接近央行徵信局人士處了解到,此次叫停是央行徵信局對騰訊徵信窗口指導的結果。無獨有偶,支付寶年度帳單對於個人數據的授權、芝麻信用分與首都機場快速通道的合作也曾接到過來自央行的窗口指導。
從監管的角度,作為徵信試點企業,未正式獲得個人徵信牌照就開展相關產品服務,並不合規。
2018年3月,拿到央行發放首張個人徵信牌照的百行徵信橫空出世。由於股東方集結了業內重要的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也有「信聯」之俗稱。
公開資料顯示,百行徵信由央行主導,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與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前海徵信、考拉徵信、鵬元徵信、中誠信徵信、中智誠徵信、華道徵信8家市場機構共同組建成立。其中,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其餘8家首批個人徵信試點機構分別持股8%。
事實上,早在2017年4月,監管的表態就已埋下伏筆。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曾公開直接表態,「8家進行個人徵信開業準備的機構目前沒有一家合格,在達不到監管標準的情況下不能把牌照發出去。」
而百行徵信成立之後,萬存知公開表示,「前期開展個人徵信業務準備的8家市場機構將不再直接從事個人徵信業務,原有部分徵信業務將剝離並入百行徵信,其他業務可存續為數據服務公司。」
百行徵信是中國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獲得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的市場化公司。據總裁鄭先炳介紹,截至8月末,公司已向市場推出個人信用報告、特別關注名單、信息核驗平台3款個人徵信產品,另有3款產品將於今年內陸續推出,還有10餘款產品正在設計開發中。
在數據庫建設上,已與1071家機構達成了業務合作和信息共享意向,並成功接入銀聯、電信和高法等補充數據源信息。個人徵信生產系統已采集借款人數逾7140萬,信貸帳戶數逾1.12億個。
在市場服務方面,自2019年5月5日面向機構開放查詢服務以來,個人徵信產品累計查詢量超2300萬筆,日查詢量超40萬筆。
已經接入百行徵信的1071家機構之中,就有此次被報導稱「拒絕提供增量信息」的螞蟻金服,此外還有度小滿、京東金融、陸金所、多家消費金融、汽車金融公司及P2P網貸公司。
為何已經達成合作的兩方此番會齟齬不合?
來自合作機構的人士向界面新聞透露,事實上早在多年之前,央行就已通過多種方式促成商業機構進行徵信數據的共享,但與百行徵信此前的合作似乎有些「徒有虛名」。「接入是指各機構可以主動上傳自家的數據,但大家都不上傳,百行的數據缺乏實時性和豐富性,我們都使用央行的數據和自己的數據,並不使用百行的。」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家全國唯一的獲得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的市場化公司,在百度搜尋上居然很難找到官網入口。
不公平的交易
鄭先炳曾多次表示,公司股東方對百行徵信迅速形成服務能力起到了關鍵作用。8家股東機構確實在徵信數據方面各有所長。
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掌握支付寶、淘寶、花唄、借唄、網商銀行、菜鳥等種種C端和B端交易、借貸、物流、金融活動數據;騰訊旗下的騰訊徵信則背靠微信11億用戶,手握微粒貸、微眾銀行等個人數據;深圳前海徵信則是平安旗下的徵信機構,握有保險、陸金所等數據;考拉徵信作為便捷支付機構拉卡拉旗下機構,同樣掌握著大量消費交易信息;此外,鵬元徵信、中誠信徵信、中智誠徵信、北京華道徵信也均是老牌徵信機構,已有數年的各行業數據積累。
業內看來,百行徵信創建之初對於股東的選擇可謂深謀遠慮,本意在將央行未能覆蓋到的個人和企業客戶信用數據悉數納入,構建一個海量的數據庫。
「百行雖有特殊背景,其扮演的角色介於官方和商業機構之間,但我們對央行或其他機構的數據並沒有需求。」百行徵信某股東機構人士並不十分認可這樣「有出沒進」的合作方式。
另一家股東機構人士也對界面新聞坦承,「我們對央行的數據沒有需求,使用的都是自己積累的用戶標籤。」
在他們看來,各家機構的業務、系統、風控模型都不一樣,客群也不盡相同。比如網商銀行80%的客群是不曾從銀行體系獲得過金融服務的小微企業,騰訊針對的則是C端用戶,前海、考拉等機構則覆蓋相當多的網貸用戶群體。「即便最後把數據都上交給百行,百行也無從使用、更新,沒有意義」。
「沒有意義」的判斷,在談判桌的另一方百行徵信看來,明顯過於武斷。百行徵信的成立從最初就是為了與央行徵信中心的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相互補充。
中國互聯網協會法治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胡鋼曾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只會有兩家國家級核心徵信機構,而上述8家試點企業將結束試點,轉而成為百行徵信的股東和業務支撐單位。」
據界面新聞了解,央行徵信中心運行10多年來,截至2018年末,共覆蓋9.82億自然人信息、2582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信息,采集非金融信息10.68億條。
這一數據與阿里和騰訊等市場化機構相比,明顯顯得單薄。
有媒體報導稱,騰訊和阿里並沒有共享各自的貸款交易數據。百行徵信希望從騰訊和阿里獲得個人信息和信用數據,包括用戶的姓名、身份證號和電話號碼、借款和還款歷史,遭到了拒絕。在八家控股公司中,只有三家同意將自己的數據輸入百行徵信的系統。
界面新聞記者從騰訊和阿里確認了這一消息。事實上,不共享除去並不需要百行提供數據的理由,還體現出對立兩方商業理念的衝突。
「這涉及嚴重的用戶隱私問題,我們沒有任何權力把這些數據交給另一家未經用戶授權的商業機構,從法理上講,這是犯罪。」
還有一項數據,或許能夠更加直觀地體現這檔合作的令人不滿之處。
僅2017年上半年,互金公司趣店付給芝麻信用以調取信用資料的費用就高達1130萬。而與芝麻信用合作的機構還有數家商業銀行、互金和消金公司,這僅僅是「九牛一毛」。
一名百行徵信內部人士回應界面新聞記者稱,「站在他們(8家股東機構)的角度,這確實不是一筆公平的交易。」
何為出路?
中國徵信體系的起步是從2006年央行徵信中心設立開始,既具有個人徵信系統和企業徵信系統的功能,還承擔了央行信貸登記系統的監管作用。
作為國家級的基礎數據庫,央行徵信系統覆蓋的人群和企業卻非常有限,可提供服務的對象也僅限於持牌的金融結構。
2013年,央行出台《徵信業管理條例》,明確大陸個人徵信實行牌照制。
2015年1月,央行下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徵信、深圳前海徵信、鵬元徵信、中誠信徵信、考拉徵信、中智誠徵信、北京華道徵信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
2018年11月起,企業徵信機構備案被重新開放。截至2019年8月末,全國共有21個省(市)的133家企業徵信機構在人民銀行分支行完成備案,而整個社會有數十萬家公司的名稱中包含徵信的字眼。
界面新聞從業內人士處獲悉,經過長時間試點實踐,近期可能有可能再下發1至2張徵信牌照至具有國資背景的機構。
不可否認的現狀是,即便各層次的金融市場在近年來都經歷了飛速發展,中國當前的徵信體系仍然滯後於經濟、金融發展實際需求。大量活躍用戶數據留存在市場化經營的商業機構手中,而這部分數據卻往往更能實時、真實地體現金融市場的活動。
事實上,信息掌握在誰的手中、誰來提供服務,可能是相對次要的問題。而如何劃分徵信服務和數據服務、是否有對應的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監管,才是真正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近兩年,以芝麻信用等公司為首,已有越來越多手握用戶信用數據的機構不再強化「徵信」屬性,更多側重金融科技,。經過長期實踐和博弈,徵信服務和大數據之間的差別已經被更多人認同。
持牌徵信服務作為金融基礎建設,無疑需要信貸機構共享數據,以生成全面、專業的信貸報告。各家商業機構通過自身管道所掌握的用戶信息,則應屬於數字科技的范疇。經用戶授權後,可用於行銷、反欺詐、催收、產品優化等商業行為。
不過,目前這二者之間並未有清晰界限。「我們期待行業有新的立法進度,從數據收集、保護、使用的層面出台具體法律法規」,有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
在拒絕上報數據之後不久,百行徵信方面回應稱,公司仍在與騰訊、阿里洽談,而井賢棟和馬化騰卻在最近前後腳卸任芝麻信用和騰訊徵信的法定代表人,引發外界關注。界面新聞了解到,此舉與此次合作「流產」的關係不大,雙方皆表示是公司治理層面的原因。
但在當前現有的條件之下,相關人士也透露,「如果到了最後一步,我們也會去問客戶,是否願意給百行,讓用戶自己選擇。」
>百行徵信僵局,騰訊阿里困獸之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