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愛架式( ifanr) ,作者:方嘉文,題圖來自:圖蟲
你有在公司廁所見過什麼奇怪的東西嗎?
在廁所看到同事忘拿的手機早已不足為奇,最近,愛架式辦公室的廁所還曾出現過一只滑鼠。
未來,我們在廁所里遇到的「奇怪東西」也許沒有滑鼠那麼跳戲,但卻承載了反人類設計思路,它是一款名為「標準廁所 (StandardToilet) 」的馬桶。
簡單來說,「標準廁所」是一款「往下斜」的馬桶,旨在讓你坐得不舒服。
其公司創始人 Mahabir Gill 告訴英國版《連線》,通過將坐廁往前方傾斜 13°,讓坐在上面的人進入一個微蹲姿勢,腳部因此需承受更大壓力,大概五分鐘下來就會開始難受。
圖片來自 BBC
如果比這個角度 (13°) 更斜,就會有更廣泛問題。13° 並不會帶來太多不便,但會讓你想趕緊離開廁所。
Gill 表示,設計這款馬桶的靈感來源於在公司對員工占用廁所的不滿:他不時會發現工人在廁所上睡著,而且想上廁所時經常得排很久的隊。
Gill 宣稱,「標準廁所」塑造的如廁姿勢更利於排便,不過,他也坦言這個設計主要還是為了防止企業員工「帶薪拉屎」,更多價值在於「給雇主省錢」。
有人會覺得,這個設計就是個段子吧?
然而,它已通過了英國廁所協會 (British Toilet Association) 審批,後者是一家致力於推廣更好的公共廁所的非營利會員組織。而且,Gill 已經在和英國幾個地方的議會和高速公路服務站進行洽談,以零售價 150 – 500 英鎊 (約人民幣 1360 – 4535 元) 價格銷售「標準廁所」,此外,還有數十家美國公司表示對這款產品感興趣。
如果當我們回顧一下過去一兩年來互聯網對「帶薪拉屎」的討論,也許不會對「標準廁所」這樣反人類居然還有訂單感到驚訝。
在公司廁所能蹲多久,到底該不該管?
對於「帶薪拉屎」的大範圍討論,緣起於 2018 年一位日本網友的神推演:大便一定要在公司大便,一來能省衛生紙,二來等於大便也能賺錢,大便「成為了有價值的一件事。」
隨後,有網友延伸測算:「假設你每天要花 10 分鐘大便,一年下來,你就會有 40 個小時的帶薪大便時間,相當於獲得了 5 天年假。」
對於這個說法,網路上衍生了兩派說法:
一邊認為日本網友這個角度實在太厲害,大家不妨都帶薪拉屎起來;
另一邊則認為,對於以員工產出為衡量標準的公司來說,「帶薪拉屎」是個偽概念。你得完成的工作目標並不會因此改變,還會讓自己進入「上班帶薪拉屎,下班無償加班」的惡性循環。此外,這一名詞的流行還會給予老板留意員工是不是在「帶薪拉屎」的意識,員工去上個廁所心理壓力都會增加。
在該名詞火起來後,的確有網友說公司在管控「帶薪拉屎」了。
有網友爆料聲稱網易在公司廁所裝上了信號干擾器,避免員工上廁所玩手機以「更專心如廁」 (據說後來因大家反饋不佳被取消了) 。隨後,有網友跟帖表示今日頭條和京東也在做類似的事情。
圖片來自搜狐
在這個做法下,其實有一波員工是表示支持的。他們都曾在公司廁格前望穿秋水,被長期占用的廁所逼到崩潰。
為了改善這個情況,360 和搜狐等互聯網公司在內部採用了類似「找坑位」的應用,實時提供各個廁格的使用情況,甚至列出每個廁格已經被占用的時長。
360 公司的「如廁指南」
雖然都是對廁所下手,但以上幾種舉措卻有根本上的差異。
不記名的找坑位功能,主要是為找廁所的人提供便利。而無論是安裝信號干擾器還是採用反人類設計馬桶,它們都是為了為難上廁所的人。
更極端的是,有網友半調侃地說,公司還不如做打卡上廁所,或者統計員工上廁所時間,做個排行榜。某個程度上,這是對人無可避免生理需求的羞辱。
圖片來自 US News
人們有很多理由需要在廁所里花超過五分鐘。患有腸胃問題的人告訴我們,他們原本已經很不好意思了,有時候還會因此被羞辱,但他們的確需要在廁所花費比所謂「正常時間」更長的時間。
人們會用廁所來休息,獲得一些獨自休息和復原的時間,事實上,企業應該為員工提供這樣的空間,而不是逼得他們只有在廁所才能喘口氣。
Jen Slater 說,她曾花費三年時間調查研究怎樣才能建設安全和可及的廁所。普渡大學助理教授 Jennifer Kaufmann-Buhler 也認為,在今天開放式辦公室流行下,很多時候,廁所是員工在公司里唯一一個能獲得少許私人空間的地方,而大部分員工都需要一個可以稍作休息的地方。
圖片來自 KRT Marketing
遺憾的是,能發起這類討論甚至改變公司政策的員工,大多來自已經勉強算是在乎公司對外面子的企業,工廠里的工人被壓迫的情況更嚴重。
在國內部分工廠,工人會佩戴著連接著工位的手環,因此當他們需要離開工位到洗手間或其它地方時,該行為就會被記錄。
而在亞馬遜,工人的休息時間有明確規定。有報導指出,亞馬遜的貨倉工人會在垃圾瓶罐里小便,避免超出休息時間或是趕不上進度:在一棟四層樓的建築里,一共只有兩個設置在一樓的廁所,對於 1200 多名員工來說,走去廁所就得花上 10 分鐘。
圖片來自 MEL Magazine
科技讓監控「絲滑無感」
公司里的廁所是一個「灰色地帶」。
正因為它是「公事」中的「私事」,涉及了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生理需求,對這個空間的監控才能引起特別熱烈的討論。
但在廁所之外,監控就停下了嗎?當然沒有,只是這部分我們討論得更少。而在科技的加持下,監控的方式也越來越「絲滑無感」。
Gartner 在一份 2018 年的報告中指出,全球多個行業中,22% 的公司在收集利用員工行為數據,17% 企業監控員工工作電腦的使用數據,16% 的公司監控 Outlook 或日曆數據。
圖片來自《經濟學人》
從 MIT 媒體實驗室出來的初創企業 Humanyze 製造內置 RFID 傳感器、加速度計、麥克風和藍牙的設備,尺寸就和一般員工卡差不多。這個「智能卡」能用於收集語音語調數據,加速度計能判斷員工是坐著還是站著,而藍牙則用於判斷什麼員工間產生了面對面溝通。
Humanyze 的「智能工牌」,圖自 Archinect News
Humanyze 強調,該設備對語音數據采樣頻率在 48 個樣本/秒,只用於判斷語音語調,而非談話內容。
專營製作辦公室家具和室內設計的 Steelcase 則為顧客提供一個「辦公空間咨詢」服務 —— 他們會「策略性」地在家具安裝傳感器,實時監控並分析一個辦公空間的使用情況,反饋給雇主。
真的連家具都在監控你,圖片來自 Steelcase
而 Fitbit 這類大家都熟悉的可穿戴產品也被用於追蹤員工健康狀況,數據將和福利掛鉤。據 ABI Research 預測,到了 2020 年,美國公司將採購 4400 萬個健康追蹤類設備。
更讓人擔心的是,科技產品現在對員工的控制已不只是無感記錄數據,甚至已經逐漸開始起決策作用。
今年 4 月,The Verge 獲得的一份公開文件指出,亞馬遜的 AI 管理系統不僅可實時追蹤所有人的工作進度,計算員工「非工作」時間,甚至可以「繞過管理層,自動生成關於工作質量以及效率的警告或是解雇員工」。
AI 是你老板已經成為現實,圖片來自 The Stranger
去年年底,CNBC 一篇專題報導指出,智能語音助手也在逐漸進入職場。和過往的技術監控不同的是,語音助手不僅能記錄員工在說什麼,同時還正在往理解員工情緒的方向發展。
Cogito 的顧客主要是醫療、銀行和保險公司,它們的 AI 助手能「協調」電話客服。當 AI 發現員工講話太快或打斷顧客時,會提醒員工;遇到情緒激動的顧客時,AI 還會指導員工該怎樣處理。
我們和虛擬助手間的交互將越來越像人和人間的交流。辦公室里的員工都能獲得一位個人行為助理。科技將變得無處不在。
Cogito 的 CEO Josh Feast 說。此外,Feast 表示以後還能結合穿戴設備獲得的員工體征,更準確地判斷員工的身心狀態,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他們工作。
圖片來自 The Daily Dot
CNBC 的報導指出,科技巨頭如亞馬遜、蘋果、微軟和 Google 旗下的智能語音助手也開始推出了針對企業的應用,智能語音助手未來在職場的應用將越來越廣。
近乎一切的監控產品,都冠著「提高生產力」的名號,但卻沒人拿得出具有說服力的證明。反倒有不少數據指出這些監控會對員工工作帶來負面影響——激發員工負面情緒,促成「反監控」策略。
而語音助手過往的安全隱患「前科」卻讓人不得不警戒它們將帶來的危害。更糟糕的是,現有個人隱私保護法例無法應用於企業員工。
在職場上,近乎所有消費者隱私保護條理都能 (簽約) 免除。
某個程度上,雇主其實也知道有風險 —— Accenture 一份報告指出,62% 的企業高管表示自己的公司會收集員工數據,其中少於 1/3 的人對這些數據的安全性表示有信心。
對於知識型員工來說,要提高效率,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創造一個能讓他們進行深度思考的環境。
Charles Duhigg 說,他是《習慣的力量: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作者。在他看來,一個舒適的環境,免除干擾因素才是提升生產力的關鍵。無論是反人類設計馬桶還是讓人不自在的監控產品都只會帶來反面效果。
然而,從企業擁抱監控技術的態度看來,就像我們向「錯失恐懼症」低頭去不斷刷手機一樣,大部分企業寧願以後出錯也不願錯過這個機會,即便他們更應該去做的是設置一個更能激勵員工主動工作的管理系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愛架式( ifanr) ,作者:方嘉文
>這款馬桶想阻止你「帶薪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