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繼幾天前馬雲在股東信里承諾「生意難做之時,正是我們兌現‘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之時」之後,北京時間11月2日晚間,阿里巴巴如期發布了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季度(2019財年第二季度)業績財報。
在一片低迷當中,阿里連續7個季度收入增速超50%,增速領跑FANG+BAT陣營。但在這個最亮眼的成績之外,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只互聯網中概股的定海神針,也已經放緩了它大象般的腳步。在過去兩年由核心電商帶動的超高速增長之後,阿里的許多關鍵指標都已經回落,錄得幾個季度以來最低增速。正因如此,阿里順勢調低了全年業績增長指引4%到6%。
阿里巴巴CEO、未來的董事局主席張勇在Q3財報發布會緊跟著也表態,「絕不一味追求自己的高增長和高收入,全力幫助中小企業和商家擴大銷售增加利潤,扶助他們度過全球經濟震蕩期」。
中小企業不好過,阿里自己也擴大了成本投入以應對行業變化。財報顯示,不計股票等補償費用的影響,本季度阿里的收入成本從一年前的38%激增到了53%。增長原因主要來自於餓了麼、菜鳥、盒馬、Lazada等低毛利業務的影響, 以及大文娛版塊的優酷仍然深陷在視頻行業的版權大戰之中,內容成本居高不下。
除開只占集團收入1%的其它創新業務之外,優酷所在的數字媒體和娛樂業務是集團增長最慢的版塊,增長率僅為24%,並且調整後的EBITA虧損擴大到了64%。不出意外的話,下個季度阿里雲貢獻的營收就將超過大文娛,成為集團第二大收入來源。而優酷的對手騰訊視頻和愛奇藝,看上去還並沒有任何想減少內容投入的意思。
包括新零售在內的這些業務拖累了阿里的利潤率,但其中一些已經展現出了長遠價值和潛力。
雖然還不至於用俗套的「寒冬論」來總結阿里這份財報的影響,但無疑,現在,全行業都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增長挑戰。
核心電商全面放緩
在阿里的收入結構,核心電商的貢獻一直占到八成以上,是集團增長的絕對引擎。核心電商的表現,直接體現阿里巴巴的真實增長。
在Q3財報的新聞稿中,阿里給出的季度營收是851.48億元人民幣,增長54%,仍然維持著2016Q2以來的過半增速。但如果從更為嚴謹的角度分析,這個數字的參考價值有限。
根據阿里財報給出的數據,如果撇除菜鳥和餓了麼等新加入業務的並表影響,集團同比增速就只剩下不到40%,菜鳥的收入要等到下個季度才有YoY可比性,而餓了麼為代表的消費者服務收入則還要再多等兩個季度。這兩塊業務目前合計占到集團收入的10%左右,是絕對無法忽略的。
或許是因為在阿里的整體戰略中菜鳥的營收壓力還不大,並表4個季度以來,收入最高的仍然是首次計算的2017年Q4。如果不考慮季節因素,菜鳥的增長令人擔憂。上個季度餓了麼並表之後,菜鳥在集團收入占比亦受到影響,從5%降到了4%。
另一方面,阿里所有業務里核心中的核心「中國零售平台」——也就是包含淘寶、天貓、阿里媽媽等主要現金流業務的淘系電商,本季度的增長只有37%,是2016年以來的最低值。相比起同一個季節,一年前的2017Q3,中國零售平台的增長則是64%,差距非常明顯。
此外,一向用來與京東作對比的指標「天貓實物GMV」增長30%,與阿里自己相比,亦為過去幾個季度以來的低值。不過,京東Q3財報還沒公布,這個數字與行業的對比如何,還需要等待幾天。
值得期待的是,本地生活服務業務可能會在未來不久撐起核心電商的門面,也存在脫離核心電商、獨立計算營收的可能性。集團對10月份剛成立的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可謂寄予厚望,為其引入了軟銀等外部投資者,將餓了麼、口碑先裝入其中,並且不排除以後有更多業務會被集團劃分進新公司。其目的也非常明顯,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就是要以阿里生態的合力對壘目前O2O行業的領頭羊美團。
而另一邊的美團,在過去兩年不斷地業務擴張後終於開始保守,成功上市不久便轉向了戰略收縮,聚焦Food+Platform,圍繞餐飲為核心搭建業務和組織架構。阿里與美團之間的戰爭,越來越趨於短兵相接了。
阿里雲的挑戰
本季度阿里巴巴雲計算業務錄得增長90%,由於行業總體發展,仍然保持著較高增速。但相對而言,這卻是阿里雲在雲計算業務單列以來的最低值。此前4個季度,阿里雲的增速分別為99%、104%、103%、93%。
對中國雲計算廠商來說,海外巨頭亞馬遜、微軟、Google的地位還難以撼動,競爭主要以搶占中國市場為主。阿里雲曾搶跑雲計算兩年,一直保持著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產品技術方案成熟,積累相對較深。
但近兩年來,其它雲計算廠商的進攻也不容小覷。以低價搶占市場的華為雲異軍突起,讓阿里雲都感受到了威脅。而騰訊剛在Q3的末期宣布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專注於to B、to G業務。其中,來自於原SNG的騰訊雲正是CSIG的核心業務之一,騰訊也已把雲計算提到了相當明顯的戰略高度。
騰訊沒有將雲計算業務單列公布過收入數字,但騰訊雲總裁邱嶽鵬在日前的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提到,騰訊雲的收入增速一直是三位數。這個增速水平與阿里雲不相上下。相比起阿里雲,雖然體量還趕不上,但得益於集團自身業務,騰訊雲也有其一定的優勢。比如在騰訊有傳統業務優勢的遊戲和視頻行業,騰訊雲便能獲得天然的內部訂單。
面對對手的強勁挑戰,阿里雲也有新的動作。9月的2018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發布新一代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2.0」,稱可滿足百億級設備的計算需求。
另外,Q3財報顯示,阿里雲的銷售策略並不是依靠低價搶市場,而是使其收入組合轉向了為客戶提供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意即提高客單價。這個舉措看起來略有成效。雲計算業務的調整後EBITA淨虧損已經從去年同期的5%收縮為今年Q3的4%,距離盈利又近了一步。
未來會怎樣?
雖然互聯網的增長仍然快於許多其它行業,但任何私營公司的發展都脫離不了宏觀層面大環境大趨勢的變化。
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6508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分季度來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5%。6.5%的Q3增長率為2009年二季度以來最低。
而就阿里巴巴來說,市場習慣了2016年以來的超高速增長,目前的增速有點像2015年張勇剛接任CEO時的情況,阿里也已調低了全年指引。當時,阿里依靠成功而果決的全面移動化策略打開了局面,在核心電商的驅動下,帶來了近十個季度的繁榮,營收增長長期保持在50%以上。
現在,馬雲即將退休,阿里的股價隨著匯率、中美關係等因素飄搖不止。即使是被認為算「穩住」了的Q3財報發布後,阿里股價也漲跌不定。對未來的董事局主席張勇而言,能否有力掌舵阿里這艘大船,與船上船下無數中小企業和消費者們共克時艱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