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1
2018年6月5,當時還是中民投董事局主席的董文標帶領30多家金融機構、25位董事長以及中民投部分高管去阿裡巴巴和馬雲做交流,馬雲說了兩句話:
第一、阿裡巴巴既不是一個物流公司,也不是一家金融企業,而是一家技術企業。雖然這幾年,支付寶對金融產生了沖擊,但從未想過要顛覆金融機構。
第二、支付寶做的是毛細血管,金融機構做的是動脈系統。對於金融機構的沖擊、變革,更多是希望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創新力量。
2019年7月底,《中國企業家》刊發了一篇名為《螞蟻不想成為大象》的萬字長文。時任螞蟻金服副總裁黃浩表示,「螞蟻(金服)從來沒有想過成為一家金融公司,從來我就是家技術公司。」
這篇文章傳遞的核心資訊是:「你以為,在中國的金融與科技體系裡,螞蟻金服扮演的是超人一樣的角色,驕傲的,無所不能的,孤膽英雄式的,但其實它希望表達的是,友好的,非攻擊性的,甚至是自我約束的。」
當時,中國著名財經觀察家秦朔表示,這是一種明顯的「示弱」狀態,它和阿裡一貫的強勢凌厲風格並不一致。
12年前的2008年12月7日,在「2008第七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馬雲放出豪言:「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改變銀行。」
不過,這些年,整個阿裡集團並不像以前那樣鋒芒畢露,而是能收斂則盡量收斂。
最近,「螞蟻金服」更名為「螞蟻科技」,撕掉了身上的「金融」標簽,要知道,在幾年前,這個標簽是很多互聯網科技公司夢寐以求的。
2
近十年來,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在金融領域迅速膨脹,大有革銀行命的架勢。
互聯網公司崛起後,快速向金融領域擴張,意圖通過巨大的流量優勢,在金融領域掠奪更多利潤。
做一個簡單的對比,美國幾大科技巨頭的市值都領先於阿裡和騰訊,但在金融領域,它們一直比較落後。
2018年年初,《人民日報》以「權威訪談」的形式刊登對銀保監會主席、黨委書記郭樹清的採訪,郭樹清直言要收拾「龐大的金融集團」。
之後,國內金融監管風向大變,一眾互聯網巨頭控制的金融平臺紛紛更名或者業務轉型。
或許只是時間上的巧合,2018年9月份,「京東金融」更名為「京東數科」。
而就在一年前的2017年2月10日,劉強東在京東集團的開年大會上還信誓旦旦:「在未來,京東金融不僅僅會有這些金融產品和服務,很快,我們將會進入證券、徵信,包括銀行,總有一天我們會申請自己的銀行,或者控股一個銀行,這樣我們才能夠為我們的用戶提供全金融的服務。」
百度也於2018年完成其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調整,將旗下「百度金融」正式更名為「度小滿金融」。名字中雖有「金融」但和「百度」品牌做了隔離。
2019年9月,小米支付運營主體「北京小米支付技術有限公司」也更名為「小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所以,「螞蟻金服」現在更名和「京東金融」一年多前更名的邏輯本質上一樣的,唯一的區別在於,京東金融面對監管壓力,堅持的時間短,而螞蟻金服因為體量龐大,「抗壓」能力更強。
3
對國內金融集團的嚴監管始於郭樹清喊話,但後來一直都保持高壓態勢。
郭樹清喊話不久,2018年11月,央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明確指出,我國在實踐中發展形成了兩大類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點的機構:第一類是由金融機構通過投資其他行業金融機構形成綜合化金融集團。第二類是由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金融機構,也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征。
第一類中,典型代表是中國平安集團,平安旗下擁有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平安養老險、平安健康險、平安銀行、平安信托、平安證券、平安大華基金、平安融資租賃,實現了金融全牌照。
第二類就比較多了,比如螞蟻金服、蘇寧集團以及很多大型國企、民企控股的金融集團,詳細分為5小類,其中第五小類就是「部分互聯網企業在電子商務領域取得優勢地位後,逐步向金融業拓展,獲取多個金融牌照並建立綜合化金融平臺,如阿裡巴巴、騰訊、蘇寧雲商、京東等。
2019年7月26日,央行發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包括螞蟻金服在內的五家試點公司都需要向央行申請設立金融控股公司。
這意味著金控公司的設立進入許可時代,不是以前那種入股幾家金融機構或者買幾個金融牌照就能成為金控公司,這意味著很多「金控公司」可能會被取締。
2019年7月底,彭博社報導稱,螞蟻金服計劃成立一家新的子公司,以此申請金融控股公司牌照。螞蟻金服將由此被一分為二,分別設置在兩個公司之下。其中:持有小貸、銀行、保險等金融牌照的相幹業務,劃入新成立的「金融控股」旗下;金融雲、風險管理等科技業務將保留在螞蟻金服之內。
不過,該消息隨後被螞蟻金服否認,但同時它也承認,已設立獨立團隊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相幹要求。
現在,螞蟻金服主動更名,不排除有「必須符合監管要求」的因素。
在中國,馬雲、馬化騰、王健林、陳峰、劉強東這些大佬表面再風光,也只能在遊戲規則內遊走,而政府才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