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6月23日,WWDC2020開發者大會上,蘋果證實了外界謠傳已久的「換芯計劃」。
蘋果在線上召開了一年一度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2020),會議全長兩小時,旨在向研發者們展示蘋果目前最新的軟體和技術。在會議最後,蘋果還證實了外界謠傳已久的「換芯計劃」,此後蘋果的Mac系列電腦將棄用英特爾的微處理器,轉向自家晶片。
蘋果CEO庫克在大會最後總結道,「今年對於蘋果來說是飛躍的一年……發布會處處都是驚喜,我們也從未停止創新的腳步。」
這表明蘋果對自研晶片前景充滿了信心。
蘋果要換「芯」 從來沒停止
庫克在演講中透露,首款採用蘋果晶片的Mac將在今年年底發布,預計過渡期需要兩年時間,同時新的英特爾驅動的Mac還在醞釀中,蘋果目前還沒有完全轉向基於ARM的Mac。
蘋果官宣Mac架構要從英特爾過渡到自己的ARM晶片。雖然ARM版Mac沒有上市,但已經足夠讓開發者興奮了。
蘋果驛動的「芯」曾未停止過。
蘋果本是七十年代個人電腦時代的開創者,卻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眼睜睜看著微軟和英特爾在八十年代,憑借兼容和授權模式搶占市場,建立起牢不可破的Wintel聯盟。
在Wintel體系中,下遊整機廠左手高性能晶片,右手最新款操作系統,依靠高度產業分工,自己只要做好組裝銷售,就能在廣闊的時代紅利面前數錢數到手發軟。惠普、戴爾,包括後來的聯想,都是受益於此而崛起。
九十年代,喬布斯拉來IBM和摩托羅拉組成了一個叫「AIM」的組合。其中,IBM與摩托羅拉研發PowerPC處理器,蘋果和IBM負責軟體。
隻可惜,2000年,AMD就首發了全球首款1GHz主頻的晶片。2001年,英特爾的「奔騰」P3又沖上了1.13GHz寶座。
而IBM有心幫蘋果,通過高通過將高性能服務器晶片下放桌面市場,但受制於產能導致蘋果發售日期推遲,錯失了學生換機機會。
各種問題頻出,導致喬布斯不得不投入Inter的懷抱,但也基本可以判斷,當時的蘋果已經埋下了要走自己路的種子。
2006年的Macworld大會上,英特爾CEO保羅歐德寧講出了一句影響兩家企業此後15年合作的經典臺詞:「報告史蒂夫,英特爾準備好了!」
當然,當時的智能移動時代崛起已經開啟,Inter當然覬覦移動端的發展,憑借蘋果進入移動智能終端領域,如果霸業成功,Inter左右PC右手移動終端,那還不數錢數到手抽筋。
而當時的蘋果似乎也是沒有別的更好的路徑,這一切看起來是優勢互補珠聯璧合。
憑心而論,蘋果也的確搭上了Inter的快車,在商業上斬獲頗豐,截止到目前,蘋果Mac雖然在銷量上比不上聯想、惠普、戴爾,但每年幾百萬臺的銷量,絕大部分消費者使用的Mac也均採用的是英特爾處理器。
我們很難判斷,過去十幾年,如果沒有Inter的晶片,消費者是否還會為蘋果的Mac買單。
問題是發奮圖強的蘋果從來沒有停止移動的心,而Inter,因為商業和產品原因導致蘋果與它漸行漸遠。
大家一致判斷是,英特爾近年來的PC處理器一直在性能方面擠牙膏,而且發布時間持續跳票,蘋果對它早就沒耐心了。
英特爾九代酷睿處理器相比八代酷睿處理器,發布時間跳票了大概半年左右,而英特爾十代酷睿處理器又跳票了三個月左右,持續跳票自然放緩了蘋果更新Mac電腦的頻率。
這個問題和IBM當時發布跳票何其相似,當然受困於IBM,而現在受困於Inter。
因此我們不難判斷蘋果的野心,從性能和性價比方面考慮都要完成Mac晶片自給。
這是其華夏因之一,原因之二是自給晶片具有完全的定價能力,能真正增加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這一點從華為要發展自己的晶片如出一撤。
我們反觀「高通稅」,想想大部分智能手機品牌高喊「賣手機只為交個朋友」可見一斑,核心部件不自主,就不擺脫幫人數錢的命運,我相信七十年的蘋果早就看透這一點,只是當時自己能力不足而已。
擁抱ARM不是X86不強大 而是適合
蘋果自研晶片基ARM架構,蘋果自研主要是完善蘋果產品生態,很顯然,蘋果也希望把Mac電腦打造成和iPhone、iPad等一致的硬件生態 。
也只有把重要技術抓在「手心」裡才能保證產品穩定推出,不受其他原因制約。
另外,兩種不同架構有這天生優劣和不同的應用場景。Inter x86架構採用CISC,而ARM採用RISC。
CISC(龐雜指令集計算機)和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是當前CPU的兩種架構。它們的區別在於不同的CPU設計理念和方法。
ARM成立於1991年,是一家出售IP(技術智慧財產權)的公司,所謂的技術智慧財產權,就有點像是賣房屋的結構設計圖,至於要怎修改,哪邊開窗戶,以及要怎加蓋其它的花園,就看買了設計圖的廠商自己決定。
ARM的架構是採用RISC架構,RISC架構在當初的PC架構爭霸戰雖然敗給Intel所主導的x86處理器架構,卻默默在另外的領域成長壯大。
小從硬碟轉速控制、電信基地臺的計算、汽車噴射引擎的控制、音響系統、相機引擎,大到電動機具的控制等等,都能夠看見採用ARM授權架構處理器的身影。當然華為的達文西架構也脫胎於ARM。
X86是英特爾Intel首先開發制造的一種微處理器體系結構的泛稱,包括Intel8086、80186、80286、80386以及80486以86結尾系列,英特爾統治整個CPU產業鏈長達數十年。
但是,Intel以增加處理器本身龐雜度作為代價,去換取更高的性能,但集成的指令集數量越來越多,給硬件帶來的負荷也就越來越大,無形中增加了功耗和設計難度。
早期的CPU全部是CISC架構,它的設計目的是 CISC要用最少的機器語言指令來完成所需的計算任務。
ARM採用將晶片的設計方案授權(licensing)給其他公司生產的模式,在世界範圍結成了超過100個的合作夥伴(Partners),將封閉設計的Intel公司變成全民公敵。
ARM處理器非常適用於移動通訊領域,具有低成本、高性能和低耗電的特性,ARM的高性價比和低耗能在移動市場比英特爾更具優勢。
對比來看,相較於基於CISC的x86架構處理器,由於為了滿足電腦產業發展而不斷加入指令集,使得處理器日益龐大,但每個指令集用到的頻率也越差越大,許多指令到後來已經相當少用,甚至是可以被新的指令所取代。
而ARM架構則大幅簡化架構,僅保留所需要的指令,可以讓整個處理器更為簡化,擁有小體積、高效能的特性。
從性能來看,X86結構的電腦無論如何都比ARM結構的系統在性能方面要快得多、強得多,但ARM的優勢不在於性能強大而在於效率。
X86結構的電腦採用「橋」的方式與擴展設備(如:硬碟、記憶體等)進行連接,而且x86結構的電腦出現了近30年,其配套擴展的設備種類多、價格也比較便宜,所以x86結構的電腦能很容易進行性能擴展,如增加記憶體、硬碟等。
ARM結構的電腦是通過專用的數據接口使CPU與數據存儲設備進行連接,所以ARM的存儲、記憶體等性能擴展難以進行(一般在產品設計時已經定好其記憶體及數據存儲的容量),所以採用ARM結構的系統,一般不考慮擴展。基本奉行「夠用就好」的原則。
ARM和X86結構的電腦從性能和擴展能力上無法對比。但是近1、2年,ARM的產品在終端應用特別是手持終端應用飛速發展(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其銷售數量已經遠遠超出x86結構的電腦銷售數量,可見ARM是具有其與X86結構電腦不可對比的優勢。
該優勢就是:功耗。
綜上所述,X86系統和ARM系統是兩個完全不同領域的應用,優劣非常明顯。
後記
從目前看,intel集中在桌面pc,筆記本等市場,arm集中在行動裝置如手機,平板、雙方唯一交匯的是服務器,但並無太多波瀾
從長遠看,arm設備更適合隨身,比如智能眼鏡,智能電視,智能冰箱,自動車載,自動販賣機等,但這不是arm取代intel,而是arm取代x86,x86仍有不可取代之處,比如服務器的終端等,你能相信駭客帝國裡matrix會使用arm而不是x86設備來管理龐大的整個地球系統。
蘋果拋棄英特爾,並非英特爾不再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