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演講 / 李 平,寧波諾丁漢大學李達三首席教授,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終身教授
-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
- 根據2020年11月20日第十三屆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年會李平教授《數智時代的生態系統與」三臺」架構》主題演講整理
大家好!我演講的主題是《數智時代的生態系統與「三臺」架構》,給大家分享近三年來關於「三臺」–前臺、中臺、後臺組織架構設計的要點。我把「三臺」架構定義為未來生態組織的存在形式。
分工與協作的統一,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從政治角度來看,一放就亂,一收就死;從商業角度來看,分權與收權如何平衡。
現在這個問題有可能通過數字化轉型,找到解決方案,而且這個解決方案,很自豪地說,很可能是我們中國向全世界輸出的第一個管理學的概念和理論。
一、「三臺」架構出臺的背景
1.時代背景。「三臺」架構的出爐與VUCA(多變、不確定、龐雜與模糊)的時代背景密切相幹。我們從美軍的演變來看「三臺」的發展。二戰時,美軍以軍/事師為單位;越戰時,以營/連為單位;阿富汗戰爭時,以前線小分隊+後方航母戰鬥群為作戰模式。華為對美軍非常了解,所以提出了「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呼喚炮火」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中國軍隊是遊擊隊+大兵團作戰模式,遊擊隊就是小前臺,大兵團是中臺,這兩個結合起來就是對未來組織的要求,既要敏捷,又要穩定;既要有效果,又要有效率。
如果要深入理解這種模式,我給大家推薦斯坦利·麥克裡斯特爾寫的《賦能》一書和一部電影《十二勇士》,這部電影講述了阿富汗戰爭時期,美軍的一個小分隊–一個少校帶著一群特種兵,解決了阿富汗戰爭的主要問題。這是真實的故事,通過這部電影,大家能體會到美軍作戰時,前臺和中臺是如何搭配的。
2.數字技術的支撐和驅動。數字化的本質,是通過網路化和智能化,最終達到分工與協作的平衡,平衡的目的是實現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這裡的價值創造指的是為客戶創造價值,也就是站在客戶的角度,去理解能夠給客戶帶來怎樣的價值,而不是為企業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價值獲取指的是企業通過價值創造獲得收益。
以前所有的研究都把重點放在了價值獲取上,比如波特的「五力」模型,競爭優勢等等,都是關於假設蛋糕有這麼大,如何分蛋糕的問題,而忘記了蛋糕如何做大的問題。要做大蛋糕,就要深入理解客戶需求,而客戶需求並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要抓住客戶需求,數字化非常重要。
提到數字化,我的觀點是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達不到4.0,現在最多是3.0。大家知道1.0是水,2.0是電,3.0是電腦,我們現在都離不開電腦,4.0是人機融合,就是人工智慧和人的智慧真的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就像左腦和右腦同時在運作,雙腦思維的時候,所以真正要達到4.0,還有很長的距離。
3.商業模式的驅動。商業模式的驅動主要體現在萬聯網,我不太喜歡物聯網這個概念,物聯網連的都是物,而沒有講到人。真正的網,指的是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的連接,所以應該叫做萬聯網。
在萬聯網中,非常重要的是硬件,所以我認為實體企業未來前途無量,因為他們能生產萬聯網需要的大量硬件、傳感器,從而收集海量的用戶數據,這才是真正的大數據。
這裡的大數據不是雙十一的交易數據,交易數據不能告訴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真正的痛點在哪裡,也不能幫助企業做產品的迭代和創新,因此對企業來講,作用有限。
真正對企業有價值的數據是使用數據,比如你買一個汽車,座椅裝個傳感器,如果你的腰椎有問題,通過傳感器,座椅就可以識別,並實現自動調節。每個椅子都根據用戶的情況收集數據,大量的數據積累下來,就可以對座椅進行持續迭代。對企業來講,這些數據是最為重要的。
可以說「三臺」架構是從組織、技術和商業模式三個角度實現的三維驅動,最終實現數字化、網路化和智能化。
二、「三臺」架構的演進
「三臺」架構主要解決能力不對稱的問題。比如美軍作戰模式就是前臺/中臺的雛形;被騰訊收購的芬蘭企業Supercell是企業前臺/中臺的模式。這些模式給了阿裡、京東和華為啟發,成為「三臺」的雛形。
提到阿裡,我認為有兩個阿裡。一個是舊阿裡,包括天貓、淘寶、聚划算、菜鳥等等。另一個是新阿裡,包括螞蟻金服、阿裡雲。新阿裡是高科技企業,舊阿裡是電商企業,它們不是一個概念。
華為可以成為傳統企業的對標參考之一,盡管華為沒有明確提到「三臺」,但是它的做法基本是按照「三臺」架構來做的。華為的鐵三角,前臺是重灌旅,後臺是各種聯席的委員會。
小企業的「三臺」架構以韓都衣舍為代表,三人小組是前臺,有一個中臺,沒有明確的後臺。這是中小企業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
有時候我跟企業交流,他們會說後臺也有,就是老板,這是有很大缺失的。後臺要做四件事:戰略策劃、基礎研發、品牌市場的培養、文化和領導力的培養,這些都是長期的,眼前見不到績效的事情,這些應該是董事長、CEO做的。中臺由COO和各職能副總來負責,前臺是自組織的,不用去管,比如海底撈的店員、麵包店或者研發小團隊,項目化的東西就是他們的前臺。
三、字節跳動的「三臺」架構
以字節跳動為例。我非常喜歡字節跳動的這句話:字節跳動的核心競爭力直接來看是產品,但產品背後是技術系統,而技術系統的背後是團隊和文化。客戶直接看到的是產品,可以說是前臺;後面支撐的是技術體系,可以說是平臺或者中臺,是一個基礎設施;文化是後臺。團隊在前臺、中臺和後臺都存在的。
與阿裡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字節跳動的前臺是產品,它的產品從頭到尾是純數字化、一體化和整體化的,沒有實物在裡面。字節跳動所有的產品都有兩個共同點:純數字化和定制化推薦,這就意味著它具有了先天的優勢,別的企業沒法跟它競爭。
字節跳動的中臺是把企業的技術能力轉化成企業的基礎設施,形成企業的內部生態,它是一個廣泛的、網路式的開放系統,與自然界類似,又有所不同,因為它有強大的基礎設施,這個基礎設施不是交易平臺,而是技術。如果用自然界比喻的話,這些技術就像黑土地,或者是能引來金鳳凰的梧桐樹。所以我不認為交易平臺是生態中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基礎設施。
對科技公司來講,提供技術平臺是最重要的,比如蘋果系統、安卓系統、5G,這些都是技術平臺,也都是中臺,或者說是基礎設施。在這些基礎設施上面可以生長出很多APP,甚至可以達到無限制的增長。
字節跳動的後臺是文化。它的文化在於資訊可以充分的流通,通過數字和人工智慧的分析,以確保能夠抓住任何機會。公司內部是情景化的、賦能的,而非控制的,所以大家不以職務相稱,沒有這個總那個總。
美國也有這樣的一家高科技公司GORE,只有三個人有職位,其他一兩萬人都沒有任何職位,任何人都可以說自己是總司令,所有的組織都是自組織,非常超前,值得大家去研究。
四、設計「三臺」架構的初步設想
如果用人體來比喻「三臺」,後臺是大腦,中臺是軀幹,前臺是四肢。以前的企業是腦袋大,後來的企業是肚子大,現在的企業是腦袋要小一點,肚子更要小一點。以前的前臺是教育水平最低的,級別最低的,最不受重視的,但是現在的前臺,如果理解為特種兵部隊的話,人員都是一流的、超一流的、最厲害的,四肢並不比軀幹弱。
中臺是矩陣式的,沒有打破以前的科層管理。最近哈默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說:官僚體制、科層制死亡了,我不同意。我認為後臺、前臺不需要科層制,但是中臺需要的。中臺至少在兩三個方面是矩陣的,一個是區域中臺,加上事業部中臺,形成前中臺,就相當於我們的五大戰區。後中臺是軍兵種,戰區靠近前臺,各職能部門最好融入到前中臺和後中臺,軍兵種也有職能部門,區域中臺也有職能部門,數據中臺融在後中臺和前中臺。這樣四個部門劃成兩大塊,一個前中臺,一個後中臺。
「三臺」的總體特征,簡單來說,就是前臺是小分隊,精兵作戰;後臺進行精準打擊,中臺控制資源,但是資源的指揮權在前臺。中臺有一個變速齒輪,聯動前臺的快速齒輪和後臺的慢速齒輪,前中臺接前臺,後中臺接後臺。
五、「三臺」架構的設計步驟
「三臺」架構的設計可以分為四步曲。第一步是設計前臺,先從前臺開始設計,再根據前臺的需求設計中臺,然後根據中臺的需求和前臺的需求來設計後臺,最終設計前中後之間的界面,界面就是接口,接口應該統一,保持完全暢通。
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模塊化結構和統一式結構兩者的融合。所謂模塊化指的是每個模塊內部可以獨立運作,不用跟系統密切關聯,它是松散的,耦合的,相當於電腦的鍵盤、滑鼠、顯示器與系統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繫。顯示器的創新,不會影響整個系統;滑鼠的創新,也不會影響整個系統,只要它們中間的接口和標準是相通的,就可以讓每個單獨的模塊進行自組織,而不影響整體的系統運行,該松散的時候就松散,該耦合的時候就耦合,體現的是松散的耦合,而不是強耦合。強耦合就是變一個,其他所有的都得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現。
比如我們當初改革開放,鄧小平非常聰明地做了松散的耦合,先選了四個沿海城市,而且是對中國經濟影響最小的四個城市開始試點,然後擴展到十四個城市。上海到很晚才動,因為它影響太大,實現多點平行試錯。
模塊和模塊之間是多元的,這是「三臺」架構企業跟連鎖店最大的不同,連鎖店所有的店是千篇一律的,而「三臺」的每個模塊都是定制化的,所以對中臺的要求非常高,與連鎖店對中臺的要求完全不一樣,前店後廠跟「三臺」沒有必然關係。
謝謝大家!
(文字整理/編輯 薛冬霞)
—————————
華夏基石e洞察:由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泰鬥、咨詢業開拓者、《華為基本法》草擬人之一的彭劍鋒教授領銜,資深媒體人及企業文化咨詢專家宋勁松先生聯合創辦,我們努力提供最具原創性、思想性和實踐意義的管理文章,是中國頂尖管理智庫平臺和原創中國管理思想策源地。權威、理性、睿見,高級管理者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