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體驗的前瞻性研究——讀勞美爾《超越生命的意識——瀕死體驗的科學》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超越生命的意識——瀕死體驗的科學》

[荷]皮姆·范·勞美爾著,徐獻軍譯

商務印書館出版

1969年的某一天,在荷蘭的一家醫院,心臟監護病房裡的警報器突然響起,監測儀顯示,一位心肌梗塞患者的心電圖變成了直線,這意味著患者發生了心臟驟停。醫務人員立即開始搶救,對患者進行輸氧、心肺復蘇、人工呼吸,並實施了兩次電除顫。最終患者恢復了心跳,然後逐漸恢復了意識。搶救成功後,在場的醫護人員都非常高興,但唯獨患者表現出了極大的失望。患者告訴醫務人員,他聽到了美妙的音樂,看到了光、隧道、美麗的顏色和風景,剛剛的一切太美好了。患者反饋的這些資訊在當時的醫生們看來,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傳統的醫學經驗告訴他們,沒有心跳意味著沒有意識,沒有意識意味著沒有覺知,人在沒有覺知的階段,是不可能有任何體驗或記憶的。

皮姆·范·勞美爾,正是在場參與搶救的醫生之一。在當時的醫學領域,還沒有一個固定的專有名詞來定義這位患者的這種特殊體驗。但是,勞美爾醫生當下就產生了許多疑問與質疑——人們在心臟停止跳動時怎麼可能會有意識體驗呢?這是偶然現象還是普遍現象?這是幻覺嗎,是靈異事件嗎?這些問題始終埋藏在勞美爾醫生心裡。直到1986年,他讀到了關於「瀕死體驗」的研究,這個詞喚醒了他的記憶,並且促使他開始在臨床上對「瀕死體驗」展開長達數十年的、系統的科學研究,從而成為該領域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領軍學者。

2007年,在大量的臨床數據以及長期思考的基礎上,勞美爾醫生出版了專著《超越生命的意識——瀕死體驗的科學》。這本書在荷蘭一經出版,當年就銷售了10萬餘冊,之後被譯為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波蘭語、拉脫維亞語等多個語種。在這本書中,勞美爾醫生嘗試超越單純的醫學視角,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精神病學、量子物理學等多學科的角度,去探究瀕死體驗的因果解釋。

一、何為「瀕死體驗」?

什麼是「瀕死體驗」,它的發生條件是什麼? 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指的是在個體的臨床死亡期間,或者身體或情緒處於嚴重危機時發生的意識體驗。盡管瀕死體驗會在很多不同的條件下出現,例如腦損傷、昏迷、腦出血、手術並發症導致的休克性無意識,近乎溺死狀態等,但是瀕死體驗最頻繁地發生於腦功能嚴重受損及腦功能停止期間,一般伴隨著心臟驟停。勞美爾醫生的研究便主要是以「心臟驟停期間的瀕死體驗」為核心展開的。

瀕死體驗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瀕死體驗包含12個固定的要素,每一位有過瀕死體驗的患者都會經歷其中某幾個要素。這12個要素分別是:

1. 對體驗的不可言喻性,也就是很難用語言來形容自己的體驗;

2. 壓倒一切的平和感、喜悅感與寧靜感;

3. 知道自己正在經歷死亡;

4. 離體經驗,也就是從外在於或者高於自己身體的位置看到自己正在經歷的一切;

5. 感覺身處黑暗空間,有時身在隧道中,有時身處於恐怖的環境中;

6. 覺得自己身處非現實環境中,周圍有絢麗的景色,但並不像塵世;

7. 與已逝者(絕大多數是親人)會面並交流;

8. 看到耀眼的光或感知到光的存在;

9. 迅速回顧自己的一生;

10.預覽到未來或看到未來的閃影;

11. 感覺到邊界,並且意識到如果一旦跨過邊界,生命將會結束;

12. 回到身體的意識。

在瀕死體驗者中,只有1%-2%的人報告說,他們體驗到的是「恐怖的環境」,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的瀕死體驗是積極的、美好的。

這些現象聽上去可能有些玄幻。人真的能夠在臨床死亡期間,有清醒的意識與記憶嗎?它是幻覺嗎?還是人在極端環境下的應激反應呢?

為了借助更可靠的數據去證實或者反駁有關瀕死體驗原因與內容的理論,1988年,勞美爾醫生與兩位專攻瀕死體驗的心理學家一起在荷蘭開展了前瞻性研究。在此之前,大多數解釋瀕死體驗的嘗試都是以回溯性研究為基礎的,也就是通過訪談和調查問卷收集資訊。回溯性研究缺乏科學合理的實驗設計,無法確定瀕死體驗發生時的醫療條件,因此不能客觀證實有關瀕死體驗的起因或內容等問題。而前瞻性研究在這些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

瀕死體驗的前瞻性研究——讀勞美爾《超越生命的意識——瀕死體驗的科學》 科技 第1張

▲本書作者勞美爾醫生

勞美爾醫生的團隊爭取到了荷蘭十家醫院的參與,對總共經歷了509次心肺復蘇的344名患者展開調查和統計分析,追蹤時間長達8年。在這344名患者中,有62名報告說他們確實有瀕死體驗。這個比例並不高,但是確認比例並不是前瞻性研究的主要意義所在。前瞻性研究證實了四項重要的結論:

第一,確定了瀕死體驗是在腦部沒有任何活動,而且所有腦功能都停止時發生的。

第二,瀕死體驗的元素基本得到了確認。除了恐怖的元素外,其餘全部11種瀕死體驗元素都出現在了這62名患者的報告中,被認為最不可能的「離體經驗」在實驗中被客觀地證實,而且數量多達15人。

第三,排除了傳統觀念對瀕死體驗的偏見。通過設置不同的控制組,實驗證實,臨床症狀、搶救過程、藥物治療方式、心理學因素、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等因素,均和瀕死體驗的發生無關。

第四,通過縱向追蹤,發現了瀕死體驗者獨特的改變模式。研究顯示,瀕死體驗對人們的價值觀和生命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經歷過瀕死體驗的患者對自然,對環境,對正義更加敏感,更容易接受自己和他人,情感更加強烈,不再畏懼死亡,對財富和權力的興趣有所下降,對生命的意義產生了更大的興趣,直覺力有所增強。沒有經歷過瀕死體驗的控制組,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發生上述正面的改變,但是並沒有突然的、明顯的強化。

二、瀕死體驗如何發生?

勞美爾團隊的前瞻性研究科學地證實並且定義了「瀕死體驗」,取得了劃時代意義的成果,但仍然留下了一個關鍵問題——我們如何去解釋瀕死體驗的發生機理呢?

在瀕死體驗研究領域,主要有兩種哲學導向——還原主義與非還原主義。還原主義進路認為,瀕死體驗的發生原因可以被還原為腦的神經生理機制,比如缺氧,或者腦部電流活動異常,是人腦在極端狀態下資訊加工錯亂的表現。勞美爾醫生本人出身醫學專業,因此他也是在還原主義哲學的傳統中被訓練出來的。但經過對瀕死體驗的長期研究之後,他放棄了還原主義哲學進路,採納了非還原主義哲學的進路。勞美爾醫生認為,瀕死體驗的發生有超越於人腦神經生理機制的原因,這個原因的核心在於「意識」。

那接下來又產生了新的問題,當大腦停止工作時,意識體驗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個問題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大腦與意識之間的關係。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勞美爾醫生主要訴諸了意識哲學與量子物理的論據。

勞美爾醫生認為,意識哲學家查默斯提出的「非物質主義進路」最符合瀕死體驗期間的意識研究。物質主義進路認為,意識是人腦功能的產物或效應。但是在瀕死體驗的過程中,當人腦功能受損後,人們依舊能夠產生了脫離身體並有回到身體的意識體驗,這就推翻了物質主義對意識的解釋。越來越多的神經生理研究證明,人腦活動不能解釋關於思想與情感的內容,而且有無可爭議的證據說明,心靈體驗可以反過來改變人腦的解剖結構及相幹功能,而且有證據表明,意識在瀕死體驗期間能夠獨立於人腦被體驗到。所有的這些發現都可以說明,「意識與物質之間基本或內在的關係是非物質主義模式的」,也就是說意識並不是以「腦」作為物質基礎的。

緊接著,勞美爾醫生訴諸了量子力學中的基本概念,嘗試解答了有關意識與人腦關係的問題。「非定域性」是量子物理學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即兩個孤立的、遠離的粒子可以進行瞬時的相互影響,由此產生了非定域空間的概念。在這個空間中,沒有確定性,沒有物質,沒有時空性,是隱藏的實在,這種隱藏的實在,在量子層次上對我們的世界施加著持續的影響。勞美爾醫生認為,這種非定域空間就是意識的基礎。根據這種解釋,意識存在於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有主觀意識,因此意識是非定域的,是一切東西的根源。在瀕死體驗期間擁有隧道體驗或離體經驗的人報告說,可以有意識地由我們的物理世界轉移到沒有時空限制的多維世界中,或者能夠立刻達到他正在想的地方。意識的「非定域性」能夠給這些現象提供合理的解釋。

瀕死體驗的前瞻性研究——讀勞美爾《超越生命的意識——瀕死體驗的科學》 科技 第2張

基於上述分析,勞美爾醫生進而提出了「無盡的意識」概念。他認為,意識是非定域的,因此意識不局限於人腦,我們的腦並沒有產生意識,只是促成了意識體驗。盡管我們的覺醒意識有生物學基礎,但是我們根源於非定域空間的「無盡的意識」是沒有生物學基礎的。覺醒意識通過身體被體驗到,但是無盡的意識不存在於我們的腦中。

三、瀕死體驗的意義安在?

勞美爾醫生提出的意識概念顯然體現了一種新式的、基於瀕死體驗科學研究的意識哲學思想,這一思想進而導向一個新的結論,那就是,「無盡的意識」總是獨立於身體而存在,並且總將獨立於身體存在。這個結論又迫使我們接著思考這個問題——在生命中,身體是否只是充當了共振的交界面,死亡是否就像出生一樣,只是從一個意識狀態轉到另一個意識狀態?

這本書並不是研究的終點,它只是一個跳板,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更加開放的科學范式以及更多的實證研究來評判勞美爾醫生在這本書中的核心觀點。

但就目前來說,這本書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它的現實意義首先體現在醫療實踐中。研究表明,如果向有自殺傾向或者自殺未遂的嚴重憂鬱症患者提供關於瀕死體驗的資訊,那麼他們嘗試自殺或再次自殺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對於接受臨終關懷的患者及其家屬來說,其他人的瀕死體驗經歷能夠有助於減少患者對死亡的恐懼,對其家屬也有巨大的寬慰效果。因此,勞美爾醫生建議,所有的醫務工作者都應該對「瀕死體驗」保有清醒、客觀的認識,通過傳播、應用這些體驗而不是去批判這些體驗, 醫務人員能夠在倫理和醫學問題上,對處於昏迷狀態、臨床死亡狀態、絕症末期等等的患者,對器官捐贈、墮胎等醫學行為做出更加適宜的決定,而患者和他們的家庭則有機會將這些積極的體驗融入他們生命的剩餘部分。

瀕死體驗的發生比過去更普遍了,而這種體驗的個體結果遠比我們曾經想像的更為深遠。瀕死體驗既是一場生存危機,也是一次強烈的學習體驗。從瀕死體驗中獲得的洞見告訴我們,意識可能會在物理死亡後延續並且永存,一切事和一切人都是相互聯繫的,每個思想都會影響到自己與他人,對自己、對他人和對自然的愛與包容是生命的重要課題。這種觀念給予了我們對生命與死亡的新看法。當人們認為死亡是一切的盡頭時,我們會選擇投身於那些短暫的、物質的、外在的東西,而不太尊重環境和我們子孫的未來世界。當我們敞開心扉去面對有關生命、死亡與意識的問題時,我們的人性觀會經歷什麼樣的轉變?我們面對生命、面對世界的方式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呢?相信這本書將促使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

作者:卓 卓

編輯:周怡倩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