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拿起手機,輕輕觸碰料理爐上的NFC標簽,手機螢幕隨即跳出操作界面。系統自動適配了多種食譜,按照制作步驟完成食材選擇和處理後,剩下的烹飪過程就完全交給了料理爐。
「使用‘鴻蒙’化家電的一大好處,就是手機無需下載任何APP,有NFC功能即可跨設備操控。」日前,在與新京報貝殼財經在內的多家媒體進行交流座談時,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全場景業務部副總裁楊海松表示,鴻蒙系統與家電產品的創新結合,給用戶提供了一種全新交互方式。
此前,華為已經多次強調,今年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智能設備將達到3億臺。除了2億臺華為手機和智慧屏等自主設備外,第三方智能硬件廠商能否迅速擁抱鴻蒙系統,成為這一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
楊海松表示,1億臺外部合作設備量背後,是華為推算的鴻蒙系統的生死線——16%以上的市場占有率。鴻蒙不是安卓或者iOS的復制品,在生態建設上,鴻蒙系統最大的挑戰是時間,是要用一年走完其他系統五年的路。而在向下一代移動互聯網轉型的關鍵期,中國需要快速打造自己的根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和壯大自己。
楊海松(企業供圖)
鴻蒙系統是跨賽道產品,生存關鍵是16%的市占率生死線
記者:安卓和iOS生態都如此成熟了,鴻蒙系統會不會陷入「重復造輪子」的窘境?
楊海松:實際上我們一直認為,「重復造輪子」是不可能成功的。鴻蒙不是安卓,也不是iOS的復制品。當然,如果我們做一個只能在手機端、單端上運行的操作系統,是可以做的,但是別人為什麼要用?鴻蒙是面向萬物互聯的,我們設計之初就是面向IoT,小到128k的RAN,大到8G以上的手機,一套軟體架構我們自己內部做了龐雜的解耦,把系統拆成了上千個模塊,必須這樣才能做到一套軟體架構適配多款不同的硬件。只有做到這個我們才能夠跟安卓有差異化,如果安卓能做的我能做個七七八八,安卓做不了的我也做不了,那我們認為這不會成功。如果這個跑道是單一跑道,你是永遠超不過別人的,所以要想超過,那就要跨賽道。
記者:移動互聯網時代,有很多曾經熱鬧一時的操作系統都失敗了,鴻蒙憑什麼認為自己能成功?
楊海松:我們認為,它們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辦法滿足操作系統基本的生存底線,就是16%的市場份額。只有蘋果和Google能夠持續在16%這條生死線的上面,其他還沒到16%就下來了,或者剛剛冒點頭就快速下跌。所以,對於一個生態來講,特別是操作系統這類的底層平臺軟體使用量、市場占有率是它能否活下來、能否成功的最核心的因素。我們對此是比較有信心的,因為我也有終端,至少可以保證我的終端的量,同時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生態?其實也是這個考量。今年為什麼要定3億的數量目標?不是隨便瞎說的,因為我們看到的可能的市場空間,1億(外部設備)就是16%的生死線反推的數據。達到1億,我們認為鴻蒙應該就能夠活下來,但是達到這個數量,別的操作系統是用了5年甚至7年的時間,而我們的目標很挑戰,要用1年的時間,用1年走完別人5年走的路。
操作系統做出來只是萬裡長征第一步,說服合作夥伴要靠商業價值
記者:鴻蒙系統要用一年時間走完別人五年的路,現在有哪些當務之急?
楊海松:一是人才的培養;二是環境的構建。在人才的培養中主要面向兩類人才,一類是學生,我們已經開始聯合學校一起來協同育人;一類是面向大眾開發者,我們也會和機構一起發布鴻蒙開發者相幹的技術認證和培訓。做操作系統,生態是一個非常龐雜龐大的工程,如果說開發鴻蒙工作量是1%的話,實際上還有99%沒有做,那99%就是生態。操作系統做出來僅僅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沒有廣泛的應用和設備方面的夥伴來使用操作系統,來基於操作系統做不斷的應用、服務、設備、硬件的創新,這個操作系統和生態是沒有生命力的,這個生態也不構成生態。
同時,我們必須要提供完善的軟體工程和工具的能力,這裡麵包含「倒三角」下面的這些編程語言、編譯器,包括我們的開發工具、開發框架等,這些都是最基礎的,需要提供給我們開發者,讓大家快速低成本高效地接入生態。
記者:華為靠什麼說服第三方合作夥伴,來實現生態領域的拓展?
楊海松:本質還是操作系統的競爭力和商業價值,能不能給夥伴帶來實實在在的商業價值,有商業價值別人才會願意用。不是噱頭,不是品牌熱度,而是實實在在地幫大家做大商業價值的蛋糕你才能活下去。做產品是什麼?我先賺錢,我把產品做好,賣出去我賺到錢了,就OK了。但是做生態是別人先賺錢,所以在這點上一定要跟大家共創共贏,這個轉變很大,我們還在不斷地自我調整、不斷地轉換頻道,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記者:鴻蒙系統已經在不少IoT產品上出現,傳言也即將登陸華為手機,今年鴻蒙生態發展的具體規劃是什麼?
楊海松:生態方面,去年的規劃隻選了一個領域就是智能家居,同時也有限地選擇了應用的形態,就是像我們的手錶應用的創新,這些都超出了我們的預期。今年的規劃,首先3億搭載的設備量是明確的,同時有「一橫一縱」的目標。橫向是希望從家居擴展到消費者高頻剛需的領域,比如說出行、運動健康、影音娛樂、教育、辦公等。縱向希望跟全產業鏈夥伴來合作,從底層晶片到模組到軟硬件集成的解決方案到應用服務提供商,希望縱向把產業鏈的合作也打造成熟。這就是今年的規劃。
移動互聯網繁榮背後是根能力的缺失,現在是趕上的黃金時間
記者:鴻蒙是中國自主操作系統最新也可能是最大規模的一次嘗試,為什麼中國一定要掌握自己的操作系統?
楊海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可以說是站在了潮頭,誕生了很多偉大的公司,但是,在繁榮的背後也可以看到,中國其實是處於移動互聯網價值鏈的末端,海量的銷售隻換來有限的利潤。
在物理世界向數字世界轉變的今天,國界已經不是那個邊境線。數據,包括我們數字的軟體基礎設施,就變成了我們真正的根能力。這些數據資產一旦被惡意使用,我們消費者的隱私、國家以及產業的安全都會暴露在危險之中。所以,在向下一代移動互聯網轉型的關鍵期,中國需要快速打造自己的根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和壯大自己。沒有根任何產業不可能枝繁葉茂。
記者:要打造「根能力」,中國企業要補上哪些課?
楊海松:從整個產業鏈來看,歐美國家從晶片到編程語言到資料庫編譯器、操作系統以及上層應用,是一個非常健壯的「柱型」,每個領域都很均衡。而反觀我們自己,呈現一個「倒三角」狀,甚至在有些領域我們還是個黑洞,到現在為止中國人沒有自己的編程語言,我們都在別人的地基上去蓋我們的房子。資料庫方面,剛剛有一個華為的Gauss,編譯器也僅僅做了方舟,操作系統上,現在有了中國自己的一些操作系統。
記者:你覺得留給中國移動互聯網培育「根能力」的窗口期還有多長?
楊海松:我們可以慢慢等待生態的發酵,慢慢等待生態的成熟,但實際上我覺得留給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時間不多了,因為Google、蘋果都在瞄準著萬物互聯,瞄準著AIoT,他們都在做,留給我們的時間、留給中國的時間不多了。當我們這一代移動互聯網轉型沒有趕上的時候,我們又會錯過十年的歷史機遇,所以我們也覺得這個時間對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都是黃金時間,就在這一兩年。這一兩年如果我們沒有什麼起色,那我們認為下一個根能力還在別人手裡。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許諾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