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有些企業把宣傳海報設計得頗有藝術美感,又讓新媒體行銷團隊在朋友圈反復推廣,卻始終收效甚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的設計並不符合用戶習慣。
什麼樣的行為能被稱為習慣呢?首先,這種行為是下意識發出的,你不假思索就會做出來。其次,這種行為經常發生,而不是偶爾出現。習慣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毫不誇張地說,企業產品與服務是順用戶習慣者昌,逆用戶習慣者亡。
也許有人要問,人的性格多種多樣,用戶習慣肯定也五花八門,實在是捉摸不透。其實,用戶習慣雖千變萬化,但歸根結底也就與兩個因素掛鉤:第一,用戶使用產品的頻率;第二,用戶對產品實用性的認定。
對於新媒體行銷而言,摸清用戶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傳播效率,還能增加用戶黏性。當你的產品與服務逐漸變成用戶生活的一部分時,習慣的力量會為你帶來超乎想像的效益。所以,想要做好行銷公眾號,就不能不全面把握用戶對新媒體的使用習慣、購物習慣等信息。
根據《2017年微信公眾號用戶行為習慣研究》顯示,將近80%的微信公眾號用戶平均每天訪問1.5次公眾號,其中超過一半的用戶平均訪問時間為25.6分鐘。
下圖是微信公眾號在一天中各個時段的用戶訪問情況。
由此可見,微信公眾號訪問量最高的時間段是工作間隙的休息時間,占比高達77.3%。其次是晚飯後到睡覺前這段時間,也有50%以上的用戶瀏覽公眾號的信息。其他時間段的用戶訪問量較低,都沒超過總用戶數的40%。反過來說,絕大部分人喜歡在中午以後的工作間隙與晚上的休閒時間中訪問微信公眾號。企業在這兩個時間段做社群影響的效率最高。
調查顯示,有98%以上的用戶在訪問時會推薦或轉PO微信公眾號的內容。
其中62.1%的用戶會轉PO自己認為「實用性強」的內容(但有65.5%的用戶會向其他人推薦);62.6%的用戶會轉PO符合朋友當前需要的內容;而商家優惠信息會受到56%的用戶轉PO;48.1%的用戶會轉PO觀點新穎的內容;大家以為比較容易吸引眼球的搞笑內容,其實只有43.6%的人會轉PO;時事評論僅有40.8%的用戶比較關注。
由此可見,用戶在推薦或轉PO內容時,最看重內容的實用性,其次是優惠信息,內容新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換言之,企業做新媒體公眾號時,重點不在標新立異和插科打諢,而是要在實用性內容與優惠信息上下足功夫。那些只是一味博眼球的做法,其實並不符合大部分用戶的習慣。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宣傳內容與用戶習慣的結合變得越來越重要。不同的企業的行銷內容大相徑庭,但無論怎麼做,都要突出實用性與優惠性,在此基礎上增加新穎度。說來說去,還是符合「內容為王」的媒體傳播理論。這個順序非常關鍵。因為據《2017年微信公眾號用戶行為習慣研究》顯示,97.4%的用戶因為發布內容缺乏實用性、不夠專業、人云亦云等理由取消過對公眾號的關注。取消關注的各種原因所占比例如下圖所示:
有趣的是,使用公眾號購物的用戶有70.2%為男性,給大家留下「買買買」印象的女性用戶僅占了29.8%。而且男性用戶在公眾號上的年平均消費水平是3485元,女性用戶則是3132元。當然,這並不是說在任何管道都是男性消費水平超過女性。這些數據只代表通過公眾號進行購物的用戶情況。
從年齡來看,24~40歲的用戶占了總數的75%。購物用戶的年齡情況具體分布如下:
有趣的是,使用公眾號購物的用戶有70.2%為男性,給大家留下「買買買」印象的女性用戶僅占了29.8%。而且男性用戶在公眾號上的年平均消費水平是3485元,女性用戶則是3132元。當然,這並不是說在任何管道都是男性消費水平超過女性。這些數據只代表通過公眾號進行購物的用戶情況。
從年齡來看,24~40歲的用戶占了總數的75%。購物用戶的年齡情況具體分布如下:
由此可見,公眾號購物用戶在24~30歲的年齡段最多,占比36%。其次是36~40歲的年齡段,占比20%。再次是31~35的年齡段,只比前者少一個百分點。
從學歷的角度看,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公眾號購物用戶僅有5.1%,大專學歷的用戶有21.9%,本科學歷居然多達64.8%,碩士或雙學位學歷的占7.1%,博士學歷的用戶僅有1.1%。也就是說,有73%的公眾號購物用戶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因此,新媒體行銷的大部分訂單來自高學歷人群。
公眾號購物用戶的職業分布非常廣泛。但總體來說,企業基層管理者占比21.3%,政府或事業單位職員占比16.2%,各行專業人士占比15.9%,私企或外企職員占比14.8%,企業中層管理者占比8.5%,個體戶與自由職業者占比7.4%,國企職員占比6.5%,學生占比3.1%,製造業工人占比2.8%,服務業職工占比1.1%,國企高管占比0.9%,私企、外企、合資企業高管與家庭主婦一樣占比0.6%,退休人員占比只有0.3%。
此外,公眾號購物用戶的個人平均月收入為6200元,家庭平均月收入為11653元。這在全國屬於中等偏上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高的群體越傾向於通過公眾號來購物。
之所以出現這個現象,是因為公眾號不僅支付方便,且有紅包或現金抵用券之類的優惠折扣,而且公眾號發布的產品促銷信息比較全面和及時。所以,70%以上的微信公眾號用戶都會出現購買行為。只要使用過微信支付購物,大部分用戶都會逐漸養成新的消費習慣。這也是眾多商家紛紛與騰訊合作開發微信支付的主要原因。
《2017年微信公眾號用戶行為習慣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產品在公眾號行銷中的受歡迎程度不同。最受歡迎的是外賣點餐之類的剛性需求。對於這種新興的消費方式,96.3%的用戶對微信公眾號沒有什麼不滿意。其中43.2%的認為在微信公眾號上購買的產品與其他管道買的沒什麼兩樣。
事實證明,當購物的售後服務較好時,用戶往往會轉化為某個企業公眾號的忠實用戶,並親自向親戚朋友進行口碑宣傳。這也是用戶習慣帶來的良性循環。
通過了解廣大用戶的行為特徵,企業可以找出對自己需求最大的社群。然後通過改善自己的產品與售後服務,來提高用戶使用產品的頻率,使其對產品的實用性做出更高的評價。如此一來,企業就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培養社群的共同消費習慣,從而把社群成員成批地轉化為自己的忠實用戶。
在培養用戶共有習慣這點上,搜尋引擎巨頭Google可謂典範。
全球的互聯網用戶一聽到Google就會聯想到搜尋引擎,哪怕在百度占優勢的中國,許多用戶搜尋時還是有「外事不決問Google」的習慣。這是因為Google早早搶占了搜尋市場的先機,已經形成了一個行業標桿。而且在信息過剩的年代,人們經常要從海量信息中搜尋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於是,滿足了用戶經常性需求的Google培養出用戶的上網習慣。而龐大的用戶規模又給Google提供了大量數據,以便進一步優化其產品功能。從某種層面上說,Google幾乎控制了全球大多數用戶對互聯網的認識。這是對用戶習慣最高層次的利用。
由此可知,新媒體時代的行銷離不開對消費者社群的培養,而一個社群的形成少不了培養共同的價值觀與消費偏好。換言之,只有那些行為習慣相似的用戶才能逐漸形成一個社群。反過來說,想要把呈碎片化形態分布的松散的用戶群體捏合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社群,首先要培養他們的共同行為習慣,再逐漸引導他們養成共同的消費習慣。
所以,要想在新媒體時代捕捉商機,不只是靠一兩次靈光乍現來吸引用戶的注意力,還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培養用戶的共有習慣。當社群對某個商家的產品和服務習以為常時,商家就成了用戶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樣一來,雙方都能做到資源的最優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