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在很多熱門的短視訊平臺上頻繁出現的一則廣告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個智能機器人通過電話的方式在向客戶推銷房地產,對客戶不斷提出的問題是對答如流,整個過程就如同真人模式,毫無違和感。
突然感慨人工智慧這個看似離我們的生活還比較遠的話題,實際上我們的生活中已經處處是人工智慧了。
為什麼我會關註智能語音機器人做銷售呢,因為我本身就是做電話銷售出身的,幹了十多年的電話銷售,無論是C端還是B端,對電銷這個渠道還是比較熟悉的。
人工智慧逐漸進入職場,會替代誰?誰最應該恐慌?
電銷傳統坐席每日人均通話量基本在200-300通,而AI的日撥打量可以達到800-1000通,快速的撥打節奏能夠從海量的客戶群體中快速的篩選出意向客戶。
AI機器人每日不會有情緒的起伏波動,不會感覺到壓力,最主要的是沒有流失等情況,最多就是軟體更新、數據更新,節省企業大量人工成本的同時,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從而提升業績。
尤其是很多產品單一、銷售模式單一、銷售話術單一、工作內容單一的電銷從業者,一旦AI技術成熟,工作內容被歸納出算法並編寫成指令的時候,便意味著你的這個崗位可能就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人工智慧逐漸進入職場,會替代誰?誰最應該恐慌?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建設銀行某分行宣布第一家「無人銀行」正式亮相。在這個銀行裡面,沒有一個警衛,沒有一個櫃員,也沒有大堂經理,使用的全部是機器人和各種智能設備。
櫃臺還是熟悉的櫃臺,只是再也沒有面帶微笑的大堂經理,也看不到忙碌的工作人員。當然,並非說日後所有的銀行都是無人銀行,很多人都要下崗,還是有很多業務需要人工辦理,只是想說,人工智慧能夠替代人類乾的事情已經越來越多了。
而對於被人工智慧替代的擔憂,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就是年齡分層和崗位分層比較明顯。
80年之前的職場人員表示並沒有太大的擔憂,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足夠的工作經驗,也有的一定的資源積累和事業發展,他們自信這些是人工智慧短期內無法取代的。
人工智慧逐漸進入職場,會替代誰?誰最應該恐慌?
而80年之後的職場人無論在閱歷、人脈、層級還是技術上都不具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會對未來有一定的擔憂。
而最不擔憂的崗位是「技術研發」崗,因為他們的崗位職責就是創造技術,對於AI的了解比較深刻,畢竟機器人也是人造出來的,代碼、程序也是需要人來編寫的,人工智慧還是缺少了很多自我創造性。
而比較擔憂的就是一些工作程式化、內容簡單重復、無需發揮創意和決策力的崗位,比如說財務、客服、部分C端電銷、行政協調崗等等。
通過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便在AI已經能夠成熟的運用在職場的情況下,「溝通能力」「創新能力」「決策能力」這三種能力都不會被輕易替代。
人工智慧逐漸進入職場,會替代誰?誰最應該恐慌?
人類最大的特證或者說獨有的特證是智慧和文明,人類會主動思考,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思維去創造,而人工智慧無法主動思考,只能被動的依靠已經編好的程序做最佳路徑匹配。
最近給女兒在某平臺上買了個智能音箱,經過幾天的交流發現雖然被很多人吹捧,但還是能感覺到機器的影子比較明顯,在溝通交流的時候比較幹澀,不夠人性化。
所以它無法在龐雜的溝通環境裡做到有效的溝通,也無法做創新性思維的突破,創造性理念的延伸,更無法去做一些決策性的東西,目前AI更多還是應用在被動接受指令的場景中。
科技改變生活,人們在享受科技帶給我們便捷,不斷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將面臨著科技帶給我們的麻煩,而面對這個麻煩我們要做的不是恐懼和拒絕,而是改變、利用和完善自我。
人工智慧逐漸進入職場,會替代誰?誰最應該恐慌?
這兩年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迅猛,日趨成熟,不斷的滲透到我們身邊的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有AI的身影。只有不斷的提升自我價值,讓自己變得更加稀缺,更加值錢,更加不可替代,才能在逐漸變化的社會中,立有一席之地。
所以,職場人想要在未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以上三種能力是必須要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