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顧嘉唯|物靈科技創始人兼CEO
近兩年的熱門話題,一定離不開人工智慧。這個在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被提出的概念,如今以AI+的方式,成為商業角逐的熱點。
物靈科技創始人兼CEO顧嘉唯就是探索人工智慧大軍中的一員。他否認技術的冰冷,主張「讓AI具有靈性」,不認為智能產品要永遠追逐最前沿,支持「敢為天下後」。從微軟全球幾大研究院唯一一個來自中國的HCI人機交互設計研究員,到前「百度少帥」、百度人工智慧研究院人機交互負責人,再到走出「象牙塔」,於2016年獨自創業做AI消費品,顧嘉唯一路探索,不斷詮釋著他眼中關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機遇、挑戰、邊界及痛點。
以下為採訪實錄:
亞布力論壇:從依托大公司平臺、成熟體系做研發到自己創業,同樣都是探索人工智慧技術,你如何看待這兩段經歷?
顧嘉唯:我在微軟研究院工作時,技術時間線認定為5-10年。也就是說,我們研究的是5年以後的技術,離真正的大規模商用是非常遠的。隨後,我到百度成立了深度學習實驗室,那時我們界定的時間周期是18個月到5年。而大量工程類的科技公司或互聯網公司會界定另外一個維度——18個月,大家要在這個時間段內去創造出好的商業化產品,使用戶、營收規模和公司體量得到增長。
現在來看,十年過去了,早期在實驗室研究的很多技術依舊很前沿。例如,我們曾通過控制排布在觸摸屏周圍隱藏線圈下方的陶瓷電片,讓手指在觸摸屏上摸不同的螢幕XY軸上的坐標位置時,在軸心Z軸縱向形成振動。進而,指尖的肌膚在平板電腦的玻璃表面上可以感受到按鍵的反饋,形成肌肉記憶,甚至互聯網圖片對應的材質和肌理也能通過觸摸屏的觸覺模擬摸出來。目前,這項觸覺交互技術被稱為Haptics,雖然還未完全應用到產品上,但它的潛力會逐漸放大。在未來的10-20年時間內,手機可能會被新的數字終端顛覆掉,我們叫做meta device(元宇宙設備),在虛擬和現實結合的過程中,需要有很多觸覺和感知,這項技術很有可能在那時蓬勃發展。
所以,一個平臺如果能迭代很長周期去做技術儲備難能可貴。過去十年,我所在的微軟研究院和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就始終在潛心探索,引領科技前沿,可以說「敢為天下先」。但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在商業落地過程中盡快爭取到項目更為重要,畢竟要先活下來。
亞布力論壇:在人工智慧領域,不論是從事研究還是商業,人們都在追尋前沿。你認為,「前瞻性」在這一領域意味著什麼?
顧嘉唯:它就像硬幣的兩面。
一面要從科技創新的角度看。我認為,科技發展是推進人類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在任何科技發展領域,都需要有一波人不斷地精進技術的邊界,甚至跳出圈子去觀望。從這個角度看,確實需要前瞻性和顛覆性。
另一面則與「敢為天下先」恰恰相反,我很喜歡企業家段永平說過的一句話,「敢為天下後,後中爭先。」
科技創新可能是一些公司或組織在某一階段需要去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但擁有前沿性或引領性的技術,不代表最終就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例如,蘋果的iphone不是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機,特斯拉的汽車也不是世界上第一輛電動汽車。在它們獲得矚目之前,其實已經有很多的科技企業和先鋒者探索過相幹技術了,這些探索的經驗成為巨人的肩膀,讓後來者可以「後中爭先」。
我在微軟研究院時的導師比爾·巴克斯頓(Bill Buxton)曾講過,觸摸屏技術並非是2006年智能手機iphone發布後才有的技術,而是他在1985年發明的專利,當時這項專利應用於一個多媒體樂器產品。所以,一個成熟的好產品一定不是把一個最新的技術硬生生地塞到用戶手上,而是先理解用戶需求,甚至應用十多年前的技術,通過對技術的理解,把握能創造出好產品的節點。獲取商業成功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在對的時間用合適的技術創造引領優勢的產品。
亞布力論壇:今天,人工智慧技術的邊界不可控,用戶對它的期待越來越高。你之前也說過,好的產品是要把用戶的預期和他的體驗拉平,具體應該怎麼做?
顧嘉唯:其實令人尖叫的好產品必然要超預期,但這很難。我說的超是恰當的超,過往很多不好的產品就容易讓用戶的預期很高,但產品體驗感很差。今天做AI產品最難的一點就在於,大眾通過相幹的電影、電視劇、科幻小說對AI產生了認知和預期,但目前的技術還在弱人工智慧階段,還很難完成電影裡呈現的效果,這就容易導致用戶預期高於產品體驗。所以,為什麼強調追平,因為能做到追平就很難了。
首先,我們要在技術邊界找到一個可控的穩定場景,確保技術產品交付給用戶場景後,完成好全鏈路的相幹服務。例如,由於計算機視覺技術比語音交互技術還要成熟,我們就充分利用這點,在2017年發布的Luka系列產品上,率先開創了「無屏觸控AI機器人」技術,讓孩子的閱讀從螢幕回歸紙質書。我們用AI泛機器人技術升級了傳統的點讀筆、早教機、學習機,用戶通過這款產品可以和任何一本書實現「翻到哪裡講哪裡,哪裡不會指哪裡」的互動。
其次,利用靈性的人機交互體驗,把用戶預期和產品技術調到一個協調的狀態。用情感計算、示弱的方法讓用戶知道,原來這個產品不一定是樣樣精通的智者,它可能只是一個小萌寵的智商,需要去建立溝通甚至是去呵護。對於兒童這類目標用戶而言,這正好符合他們這一成長階段的需求。
亞布力論壇:如何理解你提出的「從‘萬物智能’到‘萬物有靈’」這一理念?
顧嘉唯:「物靈科技」的品牌理念來自於「萬物有靈、人機共生」的哲學思想,致力於在人機共生的世界裡,用AI科技產品提高人類生活品質,提升幸福感,用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當時定義這個理念,是希望把消費電子產品升級到下一波,變得更有靈性,每一個終端都是一個有自主決策、有思考的機器人。
首先,我們要讓產品能夠根據對用戶習慣積累的理解力,做到提前預判,這是靈性的重要體現,它一定得更懂你,更貼心。
其次,它有情感計算。也就是說,除了IQ,它還需要有EQ,不止要像一個助手,還要懂得示弱。它不會一味地以絕對聰明的姿態回答所有問題,有可能中間還會插科打諢。例如,你用智能音箱點外賣,次數多了後,它可能就不會去直接執行,而是提醒你總點外賣不健康,或者給你推薦其他的食物。只有這樣,用戶才有可能和產品形成更高一層的信任認知,並逐漸建立起情感紐帶,因為信任是一切的基礎。
用萬物有靈的視角看待科技,用點物賦靈的精神塑造產品,是想向大家傳達出,生命感、靈性的感受其實是可以被機器產品表達的,未來的AI科技產品會跟人的關係越來越近,它可以產生溫度感和角色感,而不應該只是冷冰冰的工具機器。我始終相信萬物皆有縫隙,「靈性」就是人工智慧那道縫隙。
亞布力論壇:你主張讓機器人更具靈性,但網上有爭議認為,AI不斷擬人化會面臨工智能應用中的安全、隱私和倫理挑戰。
顧嘉唯:首先,我們需要重新解讀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我曾經在學術圈提出一個詞叫「關係式AI智能交互技術」。我認為接下來這段時間的智能產品(在智能時代來臨)跟上一階段互聯網時代最大的區別在於,上一階段(互聯網)是資訊流,下一個階段(智聯網,或者說元宇宙)是關係流,也就是說,我們會跟機器和虛擬融合的世界會發生關係性的遷移與轉化。
而關係的維度是多樣的,人類可以和同伴、動物、植物都產生互動關係,所以擬人不是唯一的可能性,或者說所謂的擬人也不一定要變成什麼問題都會掌握的智者。我們會逐漸面對一個過程,即物在人化的同時,人也在物化。
第二,不能一概而論。我認為世界的底層本質邏輯分為兩類。一是能量體系,包括蒸汽機、內燃機、電動車機器人……能量層本質是原子世界的交互,掃地機器人就屬於這個路徑,它和塵埃在物理空間上打交道。 二是資訊體系,包括(移動)互聯網和metaverse元宇宙。手機、智能音箱,未來的meta device都在這個范疇。這兩種體系下的產品是不一樣的類型,所以它們的靈性和智能,需要不一樣的定義。
其次,說到隱私安全,這確實潛藏著很大的挑戰。坦誠說,如果我們把微軟小冰、蘋果siri黑暗化後會很危險,因為它很有可能去操控人的意志。科技發展的進程中這樣的矛盾和挑戰不可避免,Facebook在美國是倍受質疑的一家公司,十幾年前,微軟也受到過很多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公司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同時在體系內要用道德和倫理做一些限定。
亞布力論壇:從移動互聯網的資訊流交互到下一階段萬物智能的關係式AI交互,它帶來的最大變化會是什麼?
顧嘉唯:我們先看一下蘋果和微軟這兩家公司。蘋果最牛的地方在於跨時代,它從PC時代走到了Internet時代,又走到mobile時代,甚至mobile時代由它開創。微軟在PC時代是霸主,但它錯過了mobile時代,可它又重新抓住了AI時代、雲計算時代。
為什麼我提這件事情?因為我認為人機交互的每一次革命性創新,都會帶來一個巨大的范式轉移。科技公司如果能追得上,就一定會迎來很大的機會,偉大公司也會在這個時間窗口期出現。
同時,在這個交互的變革當中,人的資訊密度變得更高了,人被資訊服務包圍了。例如,在PC時代我們還需要去學習打字和電腦命令,而智能時代實現關係式交互後,機器會越來越懂你,你不需要花時間主動去學去適應,機器會反過來迎合和幫助你主動解決問題。
亞布力論壇:在關係式交互中我們會面臨什麼痛點?
顧嘉唯:我所說的關係式AI智能交互技術,正在不斷隨著算法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成為日常的互聯網產品形態。現在有一種符合關係式AI交互的很初期的產品形態,比如像抖音、淘寶等平臺針對性地推送你喜歡和關註的內容。它本質上就是一種關係,但還是以資訊流的交互方式呈現,所以達到關係式AI智能交互還需要有一個過渡過程。
我們在理解關係式AI交互的同時,要意識到一個問題:你是否真正願意把個人資訊交出去?有時我們和朋友聊天提到某種物品時,手機隨後就會推送相幹廣告。這種情況很常見,但有些人不太在意,因為人們被資訊推薦提供的價值和便利性給滿足了。但未來,當需要不斷泄露更多個人資訊來換取便捷服務時,我們是否需要在意它?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所以, 痛點在於,關係式AI智能迎來的挑戰和問題究竟會不會很嚴重,這在今天還沒有被更多的人敏感地捕捉到和意識到。但我相信接下來這個問題會被解決。縱觀歷史,科技無論在哪個階段在為全人類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同時,總是會伴隨著不同的聲音。
亞布力論壇:你認為,目前人工智慧技術是否已經在商業上真正落地成熟?
顧嘉唯:我理解的人工智慧本質上不是一個行業。我認為,互聯網創造的最大價值是數據。在互聯網基礎建設之上,AI就像更先進、更高效的采礦石工具。對於數據的開采,「關係式AI智能」逐步形成價值網的更迭,以前人們用鏟子去鏟,但現在擁有了一臺挖掘機,甚至是可以用核電驅動的開采工廠。
互聯網是個行業嗎?它其實是一個賦能性的行業生產力工具,只是隨著科技一點點發展,它逐漸下沉為數據開采的基礎設施。就像在互聯網早期,有人會界定搜狐、Google是互聯網公司,但現在誰不是互聯網公司?同理,我認為再過5年或10年,大家就不會叫一個公司為AI公司了,未來大家都會應用人工智慧,它只是能更高效利用數據的一個先進技術。
責編|邢君
排版|王紫薇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研究中心重磅推出專訪欄目《對話亞布力》,採訪內容將在亞布力論壇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及視訊號陸續推出。
青春合夥人招募關註公號「青春合夥人」